姜乃軍:丹青不寂寞

在書畫界,姜乃軍算不上什麼聲名卓著的人物,但是,他也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角色。

走進中國書畫導航網絡中,你會很快進入到姜乃軍網絡上的書畫空間,這是一個異常活躍而又與眾不同的丹青天地。在這裡,姜乃軍和他的畫作似乎有著磁場一般的魔力,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網絡藝術大軍。姜乃軍的每一幅作品都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網民成為他忠實的“粉絲”,他們對姜乃軍筆下的一花一草一魚一鳥,都傾注著極其飽滿的熱情和激情。雖然這只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的情景,但卻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真實的事情。大家對於姜乃軍的這種關注和追捧,甚至到達狂熱的地步--這樣說並不誇張。

但是,這卻多少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從我們慣常的思維角度來看,書畫藝術相對於歌曲和電影來說,嚴肅性和專業藝術性相對較強,受眾領域也相對較窄。因此一個畫家像個明星一般擁有人數眾多的追捧者的事情,似乎並不靠譜。並且,在書畫界,人們對於一副好的書畫作品,往往用曲高和寡來形容,這就是所謂的陽春白雪的藝術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很多畫家不得不保持著一種高高在上的生活狀態,兀自承受寂寞。

姜乃軍:丹青不寂寞

但是姜乃軍卻分明地創造出另一種境界,一個互動的、熱鬧的丹青世界。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並不知道姜乃軍如何界定外行和內行之間的距離,但是他一定在外行和內行之間,架構了一種橋樑,而這座橋,正鏈接了所有人都共有的東西--感情。

對於曲高和寡的書畫作品,姜乃軍始終持有駁斥的態度。他認為這類作品就像一場無人喝彩的演出,儘管表演者十分投入動情,但因為他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別人不懂,也很難獲得認可和共鳴。書畫藝術也是一樣,不管畫者有著怎樣高超的技藝,如果和大眾的審美進行對抗,那隻能意味著出局。一副成功的書畫作品,應該能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與姜乃軍的結識是在2008年的一次書畫筆會上。第一次見到他的作品,就被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力深深打動了。無論他表現的是花還是鳥,無論他的筆法是雄勁還是婉約,他都不會刻意追求形似,而是著重表現一種最原始最純粹的生命的內蘊,並通過對其精神內涵的宣洩,釋放出一種生命的張力。它讓觀者在面對面欣賞的時候,能分明地感覺到一種直擊靈魂深入的震撼和感動,讓人不覺渾然入境。而所有的感受更會在一瞬間形成一個最簡單的字----“真”。 這和鄭板橋作品所竭力追尋的“真魂”如出一轍。

姜乃軍:丹青不寂寞

這種特點在姜乃軍筆下的梅花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姜乃軍極其愛梅,常以梅花精神自比,因此他對於梅花的表現手法,也非常獨特。梅花當屬傳統的寫意花鳥作品中最為常見的形象,但姜乃軍卻並不拘泥或者苟同於傳統手法,他對梅花的造型、表現筆法和用墨的風格,都做了非常大膽的創新。傳統的寫意梅花多為紅色,並多以喜鵲配圖,以彰顯吉祥或喜慶。而姜乃軍畫的梅花,卻多為白梅、綠梅,或者臘梅,每一幅梅花,都能通過不同的"語言",傳達出它所代表和蘊含的品味、格調、審美和思想,讓你情不自禁間就融入到作品所透射出的情感內涵當中。並且,由於姜乃軍對梅花有著深切的感悟,使他筆下的梅花更有風骨,而有風骨的梅花,就有了精神的力量,這種力量便是一種銳不可當的感染力,能在瞬間將欣賞者徹底征服--而不管他們到底來自哪裡,屬於何種階層,是否懂得丹青藝術。這就是姜乃軍專屬的書畫風格。

姜乃軍不甘寂寞的性格,讓他始終在尋找著更多的認可。從他隻身一人來到北京數十年的磨礪和打拼,奠定了姜乃軍業界一定的地位,2012年11月與著名書法家權希軍、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趙忠祥、畫家李墨祖等在陝西榆林共同聯展中受到公眾的好評和讚譽。易中天在點評論語時曾這樣說,真正偉大的思想絕不會只適用於一時一地或一人。他們總是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應該具有普遍的意義。藝術也是如此,有生命力的藝術就是大眾的藝術,是讓 "所有人都懂"的藝術。這樣的藝術,註定不會寂寞。

姜乃軍:丹青不寂寞

姜乃軍:畫家/記者

號老村人,現居北京。

曾任《中國老年報》社特邀美術編輯,中央委員會農工民主黨主管《醫藥養生保健報》社專職美術編輯、記者工作,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文化產業部常務副部長。

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導航網總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創作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