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總共經歷了十六黃帝,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滅亡,總共是276年,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也是一個民主的時期,但明朝重文輕武,導致很多人說,明朝沒有大將,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明朝的那些大將排名,有些可能你都沒聽過。

10.盧象升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盧象昇(1600年-1639年),字建鬥,號九臺,又字鬥瞻、介瞻宜興(今江蘇)人。盧象昇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漢族,明常州宜興人,天啟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率軍犯境,京師(今北京) 。盧象升起兵勤王,後金軍退走 。次年,進右參政,為防清軍再次來犯,嚴明軍紀,加強練兵,軍容大振,人稱“天雄軍”。崇禎十一年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距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大明朝自與後金開戰以來,雖多次損兵折將,但尚未有督師戰死的先例,他成了在職督師陣亡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盧象升正丁父憂,聞難奉詔,穿孝服督師,根本沒有活著回來的打算。

9.袁崇煥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但因其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因此只能排名最末。袁崇煥是明朝末年的最後軍事屏障,如果沒有他整個明朝的滅亡會加速數年甚至數十年。袁崇煥的最擅長的就是以少勝多遠大捷、寧錦大捷、京城保衛戰等等著名戰役,在這些戰役中他無一敗績。最後在魏忠賢的彈劾和皇太極的離間計下,被崇禎以叛國罪處死。

8.孫傳庭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孫傳庭 (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卒於明思宗崇禎十六年,年約51歲。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7.于謙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于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于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於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併成功復辟後,于謙被誣陷下獄而冤死。成化年間獲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于謙的祠堂、故居。

京師保衛戰

京師保衛戰亦稱北京保衛戰,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並將其擊退的戰爭。

十月初一,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二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中路軍五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十萬人由也先帶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攻陷白羊口後,揮師南下,進攻紫荊關。明廷得知瓦刺已向京師逼近,下令京城戒嚴,詔諸王遣兵入衛。八日,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制。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

十月初九日,瓦剌軍在明朝叛降太監喜寧的引導下,繞小路越過山嶺,攻破陷紫荊關,右副都御史孫祥戰死,瓦刺軍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逼近京師。明朝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討戰守京師策略,京師總兵官石亨提議:"毋出師,盡閉九城門,堅壁以老之。"于謙則認為此舉“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主張到背城立寨,正面迎敵。於是將二十萬大軍列陣於京師九門之外,于謙本人和石亨、範廣鎮守德勝門;都督陶瑾鎮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鎮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鎮守朝陽門;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鎮守阜城門;都指揮李瑞鎮守正陽門;都督劉德新鎮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待明軍佈陣完成後,下令“悉閉諸城門”,“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瓦刺軍抵達北京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鎮這時被帶到德勝門外土關。當日,明將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與瓦刺軍交戰,初戰告捷。也先不敢貿然進攻,投降瓦刺明朝太監喜寧建議也先,以議和之名,誘于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使明軍無首而潰。于謙識破也先計策,一面派王復、趙榮去瓦刺軍營進見英宗,另一方面則積極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陰謀未能得逞。十三日,也先命瓦刺進攻德勝門。于謙派石亭帶兵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路兩旁的民房中,只派少量精騎接戰,佯裝敗退。瓦刺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刺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範廣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刺軍大敗,也先之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刺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接。明軍斬瓦刺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刺軍合圍孫鏜,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刺軍三面受敵,被迫退去。瓦刺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攻彰義門。于謙派武興、王敬、王勇率軍接戰。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瓦刺的前鋒。但明軍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刺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刺軍追到土域。上域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止瓦刺軍的進攻。明援軍趕到後,瓦刺軍倉促退去。

于謙統率各路明軍奮勇抗擊,五天內屢次大破瓦剌軍,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胞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陣亡。居庸關方面,因天大寒,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令牆壁結冰,經七天戰鬥,瓦剌軍的攻勢均被擊退。進攻不利,部隊厭戰心理高漲,又聞明朝援軍不斷趕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裡下令北退。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大破瓦剌軍,附近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襲擊瓦剌軍殘部,奪回了為瓦剌所擄的許多百姓和財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完全退出塞外,京師之圍遂解。

京師保衛戰明軍獲勝,使大明王朝度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6.朱文正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親侄兒,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南昌王)。

朱元璋起兵時,朱興隆早已死亡,朱興隆的妻子王氏帶著兒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朱文正勇猛善戰,隨軍渡江時,攻下集慶路。因屢立戰功被升為樞密院同斂,朱元璋問:“想當什麼官?”文正對曰:“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朱元璋聽了很高興,更加喜愛這個侄子。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任命樞密院同僉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及再定江西,鎮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陳友諒帶六十萬大軍圍洪都。朱文正數度摧其鋒芒,堅守85日等到太祖親自率兵來援,陳友諒撤圍退入鄱陽湖,與朱元璋對峙。朱文正又斷陳友諒糧道,友諒遂敗。再派遣何文輝等討伐未附州縣。平定江西時,朱文正居功多。朱元璋還京後,大大地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金帛。朱文正有功暫未封賞,發怒,遂失常度,任部將掠奪其下妻女。按察使李飲冰上奏朱文正驕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責罵。朱文正懼怕,李飲冰又上奏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立即坐船到城下,召朱文正來。朱文正倉卒出迎,朱元璋說了好幾次:“你打算幹什麼?”遂押回京城,馬皇后勸解說:“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無其他。”被免官軟禁於桐城,沒多久去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將其當時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兒子的明朝藩王。

朱元璋本來想處死朱文正,但由於馬皇后的勸阻,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他關了起來。客觀的講,朱元璋對朱文正還是不錯的,他在之後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王,並就藩桂林。

這個戰功卓著,頗具天才的將領就這麼結束了他的光輝一生,最後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劇源自於他的性格,這個有著軍事天才的人,卻不懂得怎麼為人,他性格乖張,心胸狹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壞在這件事上,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其他事情惹禍。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悲劇是註定的。

5.藍玉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藍玉(?―1393年)。身為明朝開國將領,之前多以副將身份參與很多戰役,名聲不是很顯赫。但率軍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一戰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官僚體系而名震天下。穩定了明朝的統治。

1388年,藍玉率率軍北伐,探知元主在捕魚兒海,便抄近路乘夜趕到突襲,。元軍大敗,太尉蠻子等被殺,其部眾皆降,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其後,藍玉又平定了西南、西北。 1390年,施南、反叛,藍玉討平忠建二宣撫司南蠻。接著,又平定都勻(今屬貴州)。 1391年,藍玉統領蘭州、莊浪等七衛兵,攻取西番罕東之地。時逢月魯帖木兒反叛,藍玉誘捕月魯父子,送往京城處死,又盡降其眾。

但藍玉恣意驕橫、橫行霸道,結局很悲慘。1393年,以謀反罪下獄,並被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拜藍玉為大將軍,統率十五萬兵馬征伐北元脫古思帖木兒。該年四月明軍抵捕魚兒海(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貝爾湖),大破北元主力部隊,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餘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並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十五萬餘。脫古思帖木兒投奔蒙古舊都和林,至此,北元一蹶不振。捷報傳至京城應天府,舉國歡呼,朱元璋在大喜之下,本來打算封藍玉為梁國公,後因為聽到藍玉有逼奸元妃的劣跡,改梁為“涼”。然而朱元璋仍然在其諭中,讚譽藍玉可比漢之衛青、唐之李靖。

4.戚繼光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出身將門,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1555年調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為抗倭主力。1561年在臺州大勝倭寇,次年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解除東南倭患。1567年調往北方鎮守1548年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自戚家軍成立開始,他率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10餘年,大小80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中國譽為民族英雄。1588年1月5日逝世於蓬萊故里。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等。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公元1567年(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向穆宗上疏,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的士兵。但朝議後決定只任命戚繼光即可。於是朝廷任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當時譚綸剛剛在遼、薊一帶募集了三萬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請求讓戚繼光對其訓練,得到了穆宗的許可。公元1568年(隆慶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 戚繼光到任後,時薊州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為總理,無法統一號令,於是朝廷將郭琥調走,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繼光前破吳平有功,進封為右都督。時北蠻子侵略青山口,戚繼光引兵將其擊退。 公元1573年(萬曆元年),北蠻小王子與董狐狸謀劃進犯,嚮明朝廷索要賞賜遭到拒絕,於是二人在喜峰口燒殺搶掠,戚繼光得知後率兵前往平亂,差點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繼光擊退。 而後董狐狸的侄子董長昂侵犯界嶺,又被擊敗。董狐狸多次侵擾邊境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損失慘重,於是獻關求賞,朝廷答應其按年給予賞賜。 公元1574年(萬曆二年),董長昂又入侵邊境但無法從關口攻入,於是逼著他的叔父董長禿寇犯邊境。戚繼光領兵將其擊敗並活捉董長禿。董狐狸與董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董長禿。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後決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於是將劫掠的百姓放回,併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與董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 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無法攻入,於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率兵增援,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朝廷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又進封少保】

3..常遇春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明朝開國頭號猛將,每戰必先鋒,龍灣大破陳友諒,鄱陽湖決戰居功至偉;後隨徐達攻佔泰州、廬州,又征服江西、湖北和湖南。獨自率軍攻取湖州、杭州等地掃平蘇州外圍。作為副將率軍北伐,於塔兒灣與元軍相遇後,單騎殺向元軍,20餘蒙古騎出來迎戰,攢㮶刺之卻無一中,常遇春強行突至元軍陣前,一矢殪其前鋒,連呼“韃子來,韃子來”馳入元軍,刀鋒過處所向披靡,仿若天神,麾下壯士從之,勇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斬獲元軍五萬俘獲無數。隨徐達攻佔大都後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逼走元順帝,火燒上都。他是朱元璋手下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他從不接受投降,從內地打到大漠未遇敗績,他所向披靡無所畏懼,被世人稱之為“天下奇男子”。

2.徐達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徐達(1332~1385),漢族,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元末,他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蒙元殘暴黑暗的統治,驅逐韃虜異族,雪洗百年恥辱,光復中華!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徐達班師回朝,朱元璋親往龍江迎接,授予中書右丞相之職,爵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奉命鎮守北平。洪武五年,北征沙漠;朱元璋稱讚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之陰。

1.王守仁

明朝十大名將,抗清名將袁崇煥只能排名第九,排名第一的是聖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