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去世後爲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我們民間的習俗講究有很多,並且在經過了千年的沉澱後,已經可以算作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其中三點是尤其重要的,第一就是人的出生了,滿月,百天都是比較隆重的節日。這是一種傳承的祝福,不管窮富也都是會擺下酒席慶祝的。還有周歲的抓鬮更是讓許多家長充滿希望,當然其中物品也是高大上的,要不然失望的可就多了。

第二就是結婚,傳統一點來講,結婚需要注意的東西就很多了,屬相,八字在大師們的眼裡是增加銀錢的說詞,同時又是媒婆收錢之後三兩句便能讓人打消的想法。

我們今天主要說一下結尾,就是一個人死去的時候。當然只是挑選其中兩個比較讓人覺得奇怪的做法。首先,燒紙這個項目可能是我們最先能夠想起來的事情。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那麼,人死了為什麼要燒紙呢?

這個故事就比較遠久,並且說法紛紜,比較出名的其實就是一個推銷手段而已。東漢蔡倫成功造紙後,每天日進斗金,讓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羨慕,可這兩人又沒有造紙的本事,只能看人家啃骨頭,自己大餅卷著米飯當三明治吃。

沒幾天嫂嫂就想了個法子,既然小叔子會這門手藝,就讓哥哥的也學會了,不就從此脫貧致富奔小康了嗎!

有道是什麼樣的女人便有什麼樣的漢子,蔡倫的哥哥蔡莫也是個急功近利的人,跑到蔡倫那裡學了三五天就覺得OK了。趕緊回家開店,結果做出來的紙質量極差,擦腚都磨的疼,眼見著賣不了,自家娘們就想出一條妙計。說來也簡單,但就這麼一次廣告,我國百姓買了千年的帳!

這女人只是假裝暴斃,讓他老公將自己放在了棺材裡,然後一個人在外邊又哭又喊又燒紙。燒了兩麻袋後,引來眾人參觀,眾人還以為是這紙張太糙賣不了錢,氣死了這婆娘。熱鬧看的正上癮的時候,棺材裡邊的蔡夫人來勁了,一拍棺材板,大喊道,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呃,不,是老孃回來了!

這可嚇傻了一幫圍觀的吃瓜群眾,起碼在那個年代,所有人都覺得這個玩笑開大了!等到七手八腳將這女人從棺材裡拉出來後,人們都問你不是死了嗎,怎地還能回來?蔡夫人便繼續忽悠眾人,說這紙到了陰間就是那裡的錢,我男人給我燒了這麼多,我不就被閻王送回來了嘛。眾人一聽這還了得,趕緊買紙給祖宗送過去呀,說不定還能捐個幫辦!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作為燒紙錢的起源之一,這個源頭的確是有些奇葩的。它既是一次成功的產品推廣,也是一次徹底歪理邪說風行。同樣作為封建迷信之一,燒紙錢這個項目先不說具體目的,每年因此燒燬的樹林與莊稼都是極大的損失,國家三令五申之下,依然千年威力不減,更加前景輝煌,不得不說是極為可怕的。

我們再者來說一下葬禮所穿的衣物,死者的就比較講規矩,每個地方都有其特點的存在,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喪葬文化。但孝子們全部都是披麻戴孝,統一著裝,這一點是或許有些區別,但也僅僅可能是樣式的不同。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這披麻戴孝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四個字本來是個成語,出自元朝一個無名氏所寫的《冤家債主》第二折。當然還是會有一個故事作為佐證的,開篇無非也是那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具體多久卻是誰也不知道的。主人公是個老太太,養了兩個兒子,面對別人的孝順兒子,老太太這兩貨,也就只能呵呵了。

於是,老太太也出招了,見多識廣的她就讓自己的傻兒子看看山林裡的烏鴉和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

大兒子看了幾天,告訴他媽,烏鴉傻不拉幾的,整天瞎嚷嚷,還住的特別高,掏個鳥蛋都麻煩的很,貓頭鷹更是白天見不著,晚上又飛的太快看不見。二兒子想了半天告訴老孃,大哥說得對!

老太太,卒!

呃,故事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是兩個兒子看到烏鴉整天忙著捕食,不是大的喂小的,就是小的喂大的。而貓頭鷹則是整天不動,等到大鳥老的動不了就將母親吃掉了。兩兄弟一看,畜生都知道孝順,還是趕緊回去孝順老孃吧,結果等到他們回來,老太太已經餓死掉了。他們可能忘了時間這個概念,想想吧,從小鳥看到大鳥,這都幾年過去了。

於是這二位只好披麻戴孝的將老太太埋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就是要懂得烏鴉的孝順與貓頭鷹的無情。但同樣,這故事沒有合理的邏輯作為支撐,因為,這本身就是假的!事實上,貓頭鷹沒幹過這事,故事畢竟也只是故事而已,流傳的久了卻變成了一種文化。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我國自古遺留的這種風俗有著太多的複雜程序,停屍,報喪,招魂,送魂,弔唁,入殮,擇日,哭喪,下葬,頭七,週年等等。這裡邊的種種說法與操作在這個可悲的事件中顯得非常可笑,其中的擇日也好,哭喪也罷,子女們做什麼都需要經過法師的提點。

提點都是花錢的,擇日更是荒謬,常常有人家大夏天的將棺材放在太陽下等著好日子下葬。要麼是屍臭味佈滿街舍,要麼是裝個壓縮機將屍體冷凍起來,待到下葬時和棺材凍成了一塊,掰都掰不開。甚至連哭都得這些人說了算,想想吧,是不是有些悲哀?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會有“燒紙”的傳統

喪葬文化體現的東西不需要這麼程序化,有時候一朵鮮花不也是一種美好的安慰嗎?而那些排的長遠的花圈,除了浪費錢財還有什麼意義?

作為封建社會下的精神產物,有著一定的核心性理論,但不一定是正確的,試問,一個連死人都不放過的產物能好到哪去?有人說這不對,這話大逆不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怎麼能夠亂說呢?這就該放大招了,晉代郭璞所著的《葬經》有個著名的論點,葬者,藏也,乘生氣也!便是如此權威也只是對風水的重要性作了論述,當然還介紹了相地的具體方法,作為中國風水的宗脈,你到這裡來說燒紙?

對不起,沒有!

《歷史堂》出品 文:彭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