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保障模式登場,金融科技走向風控中心化時代

第三方保障模式登場,金融科技走向風控中心化時代

在監管要求下,網貸平臺自身“去擔保化”越來越明顯。同時,在政策指引下,不少平臺也在逐步引入第三方擔保,或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履約保證保險等險種作為保障方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3月,有21家平臺涉足履約險。而截至目前,提供履約保證保險的P2P平臺或不超過10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監管部門“各地應當積極引導網貸機構採取引入‘第三方擔保’等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保障”的要求下,行業聚光燈統一照向了大平臺們,不少頭部平臺也順勢作出積極調整。

另一面也有金融科技平臺提高了改革推進速度。近期,宜人貸與中國人保財險達成合作,根據合作協議,中國人保財險為宜人貸撮合的特定借款提供借款人履約保證保險,所承保產品借款週期不超過12個月,借款金額不超過20萬人民幣。從當前監管的大壞境來看,對宜人貸來說,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既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對監管的積極響應,但更為關鍵的是,在行業發展的敏感時期,宜人貸可能更看重這項合作背後的意義。

“第三方保障”模式下,風險與信任機制有望得到升級

所謂“第三方保障”,有兩個需要明確的點,一是相對平臺而言,“第三方保障”模式由“第三方”介入交易過程,提供新的約束力;二是相對備付金而言,“第三方保障”是以保險的形式履約。就宜人貸這個案例來看,一邊是“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一邊是國資系的PICC,兩方的合作除了“門當戶對”外,“第三方保障”模式對業務生態的改善或許也是宜人貸非常看重的點。

首先,能夠進一步從風險、效率等方面優化平臺上的借款交易。原有的備付金模式由平臺提供失信履約的資金來源,違約風險全部嫁接給了金融科技平臺,原則上來說,這不符合金融科技平臺信息中介的定位。因此監管也提出“禁止繼續提取、新增風險備付金”的要求。

而“第三方保障”模式要求借款人在購買第三方保險後再發起借款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借款人在交易之前,已經承擔了一定的失信風險,為出借人提供了資金保障。原來的備付金是平臺或關聯方發起的失信履約資金來源,而“第三方保障”則由保險方賠付。總的來看,“第三方保障”模式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風險的配比,避免因過度傾斜造成的一邊倒現象。

其次,“第三方保障”模式利用保險業務約束交易全程,具有市場化的效力,能篩選優質借款人和出借人。目前的情況是,由於這一模式是剛剛推行,且備付金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宜人貸平臺上只有部分交易採用了“第三方保障”的模式。而根據相關資料,宜人貸平臺上的借款方式有精英模式、極速模式、壽險模式、公積金模式等。這些模式的一大區別就是借款“通行證”不同,即借款通道不同。

市場化效力在這些借款模式的具體表現為,原來的備付金模式導致借款方進場只需要通過平臺審核即可,但現在有所不同,因為借款方可以擁有主動選擇的權限,即是否為自己的借款交易引入“第三方保障”。這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相對市場化的交易機制。因為借款方可以選擇引入“第三方保障”,這就相當於為出借方們買了一份保險。

那麼,用戶則更易被購買了第三方保險的借款交易所吸引,這樣以來,利率就不會成為唯一的決定因素,那麼有了新的交易變量,宜人貸平臺上的交易則會更趨向於一種市場化的買賣機制,有了第三方保險的交易可能更容易受到出借人的青睞。長期以往,這種機制會不斷篩選出更優質的借款方,形成更良好的網貸氛圍,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交易違約的概率。

最後,PICC屬國資系,其擔保能力強,而“第三方保障”的靈活性並不亞於備付金,還能進一步完善平臺的信用機制。一方面,PICC作為保險業務的頭部企業,與宜人貸合作必然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是宜人貸的風控能力,二是對宜人貸完善的業務機制。

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是一種全新的信用機制,相比原有信任機制,借款方與第三方建立起新的交易關係也有助於約束借款人的行為,從數量上看,等於新增了信任方,增強了借款交易的彈性。

總之,宜人貸與PICC的這次合作首先是為了迎合監管要求,其次也為增強自身的信任和風險機制,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變化。

行業變局不斷,需要有帶頭人領路

目前在風口之下,有深入行動者不多,比如點融選擇和中合擔保合作也算是較早的試水者,而宜人貸作為頭部平臺則必須快速行動,從其自身角度出發,率先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不僅能夠先人一步,同時其必然也希望這次合作能為整個金融科技行業帶來一些啟發。

首先,金融科技行業目前魚龍混雜,平臺發展層次不齊,而在監管備案的要求之下,“標荒”現象屢見不鮮。網貸之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其隨機抽取的8家規模較大的網貸平臺中,今年新上線標的數量為219.2萬個,而且去年同期則為281.8萬個,同比下降22.3%。

審核機制的嚴格化無疑會進一步拉低借款方的審核通過率,但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平臺為順利通過備案,從而加強了業務審核標準。但有所不同的是,“第三方保障”則是監管提倡的。目前來看,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的大平臺屬於極少數,而宜人貸與PICC的合作除了具備試運行意味外,也算搶下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而對其他平臺而言,“第三方保障”不失為一個好的破局之法。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能夠更新平臺的信任和風險機制;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機制能夠將更多的借款方從原來的審核流程中釋放出來,進一步補充平臺的流動性,給平臺帶來更多盈利機會。

其次,金融科技行業自誕生以來就面臨強大的風控能力要求,但由於野蠻生長一度也受累於風控能力的缺乏,平臺跑路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第三方保障”模式本質上是要讓金融科技平臺迴歸到風控能力的打造和修煉上。

因為在“第三方保障”模式下,平臺不再通過備付金為各種風險事件打包票,這就要求平臺需要擦亮眼睛,提高對任何環節的風控要求。本質上來看,“第三方保障”為一次交易過程引入了更多的參與者,這也導致平臺需要增加更多的風控點,以保證每一次交易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最後,監管要求金融科技平臺應當明確信息中介的職責。備付金模式下,金融科技平臺們更多地承擔了出借人資金保障方的角色,過度承擔責任則會使得交易缺乏平衡性。而宜人貸與PICC的合作,以及點融與中合擔保的合作,則能為行業帶來一些參考。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解除了備付金的固定性;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使平臺相對從交易中解放出來,能夠更專注於交易信息的審核。靈活性提高、對信息掌握的時間和空間也更大,在這些變化之下,金融科技平臺明顯會傾向於提供可靠的資金服務信息。

這樣一來,金融科技平臺們也將在不斷轉變的過程中形成自有的信息大數據庫,從而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幫助下形成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所以說,長遠來看,“第三方保障”模式下的信息中介定位對金融科技平臺們來說,不是一件壞事。

“第三方保障”模式下,行業迎來 “ 風控中心化” 時代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在監管的持續高壓下,備付金不久後將成歷史,而“第三方保障”模式將走向幕前。頭部平臺對環境的敏感性更高,如今像宜人貸與PICC這樣的合作逐漸增多實則也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金融科技行業風控中心化時代即將到來。

過去,行業的不合理生長,導致了很多毒瘤出現,行業信任機制也一度受到或大或小的打擊。但如今,監管不鬆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業內不少平臺意識到這是個新的發展機遇,開始為新的啟程轉舵。比如2月份,拍拍貸取消了質保服務,3月份宜貸網取消了有限墊付計劃等。明面上看,這些平臺都在迎合監管要求,但實際上,他們也是在多變的世界中尋求變革,而這樣的轉舵,則需要持久的風控能力來支撐。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的加入,以及金融科技平臺信息中介定位的明確,都會使得平臺們把重點放到信息供給和篩選上,這是風控能力的數據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備案的推進,一批不合規平臺將會被淘汰或被整改,而剩下的平臺在監管引導下或多或少都會謀劃新的發展方向,在看到大平臺們的動作後,中小平臺重視風控必然是一種趨勢。

可以預見的是,金融科技平臺的角力點正在由保本收益承諾過渡到大數據風控能力與信任機制,金融科技行業的“風控中心化”時代正在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