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巴菲特曾說過一句話:“如果到四五十歲,你還不能在睡覺的時候也賺錢,你就太失敗了!”


一堂價值千萬的金融通識課,用金融思維幫你破解財富困局!

6月23日下午3點國際金融博物館(朝陽公園東五門內)補上這堂課,機會難得!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陳志武與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紀錄片《華爾街》《貨幣》總導演李成才一道,幫你打開通往財富自由的思維之門。


這句話應該會讓很多人覺得刺耳,這違背了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我們公認的邏輯是:勤勞是美德,勤勞致富,我們也習慣於以勤勞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長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項硬本事,要專注自己的職業,再加以勤勞,你就會富有,就會成功!

但是,今天我要幫大家算一筆賬:即使你是律師、醫生、教師或科學家,即使你是職場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時收入500 元,一週2 萬元,你一年下來的總收入104 萬元。這雖然算高收入,比年薪12 萬元高多了。但是,按照現在的房地產價格,在北京買一套100 平方米的房子,可能需要800 萬!因此,百萬元年收入很難說太富有。硬工資可以使你日子過得好,但是富不起來。

無論你每天、每月收入多少,只要是按勞動時間乘以單位時間工資來計算你的收入,你就難以超越小康水平太多。道理在於,你跟別人一樣,一天只有24 小時,一年只有365 天,一輩子工作的時間就幾十年。看著鐘頭苦幹,不是致富的理想道路。你還要有投資收入,財產性收入。

而巴菲特的這句名言也在告訴我們: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資,沒有投資、沒有財產性收入,那麼,你就很難富有!因為資產、股權可以24 小時賺錢。他講的其實是“無產不富“的簡單道理。年輕時期重點是培植人力資本、學習知識、積累技能,中年時期重點把人力資本轉換成金融資本,到50 歲後就主要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不管你的職業和身份是什麼,你都應該學習金融、熟悉金融,瞭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幫助實現人生夢想!

對很多人來說,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一個搞不懂的迷。而對其他人來說,金融只是一門錢的生意,所以是一個很現實、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本,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不要動不動就談錢!

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是為啥、為誰、為何?金融難道真的只是“用錢賺錢”的事情?

金融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問題,比如,張三今天把10萬元借給李四用,同時李四承諾一年後歸還本金並付利息10%,這樣,張三犧牲今天的錢以換得未來的收益,而李四要犧牲未來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用上這10 萬元錢。還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資、基金、債券、保險等等,這些都是交易雙方跨越不同時間點所做的價值交換。

一旦你用這個角度看待金融了,就能理解,金融從來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思維。傳統習俗、迷信、宗教,包括愛情、婚姻、家庭、禮尚往來,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後,其實含有豐富的金融邏輯。

在金融市場出現之前,人類做了很多文化和社會組織創新,目的都是為了解決跨期承諾的挑戰,提升人與人之間跨期交換的安全度。比如,“養子防老”就是一種金融安排,讓兒子作為父母防患於未然與養老保障的載體,兒子年幼時父母在其身上投資、供他讀書,等兒子長大了必須回報父母,所以,父母跟兒子之間也是在做跨期交換。雖然我們不用金融的術語來表述這種傳統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實效跟金融產品一樣。可是,這種養子防老的安排是否靠得住呢?這就需要孝道等“三綱五常”道德倫理,去約束兒子的行為,保證他不會“跑路”逃債,這就是為什麼儒家對“不孝”歷來就是“零容忍”。

也就是說,許多文化內涵實際上是因為金融市場缺失而產生的,是為了解決本來應該由金融解決的一些問題而來的。這也意味著,一旦金融市場發達了,許多傳統文化內涵就會變得多餘,就需要改變。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奇蹟,現在中國財富多了。但是,如果你搞不懂為什麼財富多了,也搞不懂現在財富的內涵是什麼,那些財富照樣跟你不沾邊。你知道,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里,財富是一個狹義的東西,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過去資產的集合,所以量少。

從數千年前村落裡的跨期交換到現代人的借貸買房,從個人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投資到國家發債減稅的選擇問題,金融始終伴隨著我們。尤其是現如今有了金融市場,財富不再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更重要的是也包括了未來收入的貼現值。也就是說,今天說到的財富是過去收入和未來收入之和。而之所以能夠把未來預期收入也包括在今天可以花、可以再投資的財富里。我們不應該再回避它——我們應該看明白它。

對你來說,學會正確利用金融幫你做事,就非常關鍵。你可能會說:“馬化騰、王健林都是靠創業而成為億萬富翁的,金融對他們當然有用。可是,我就喜歡做工程師,今後不會去創業。那金融對我有什麼用呢?”對於工薪階層的你,不僅要有資產,要有金融投資,還要搞懂不同商業模式的差異、運營好自己的投資,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就以投資美元為例,如果以1925 年年底作為起點,以2014 年年底作為終點,假定當初你有1 萬美元做投資,而且每年利息和分紅都重新投入同樣的金融產品,那麼,這89 年裡,如果一直把錢投在短期美國國債裡,到2014 年年底就成了21 萬美元;而如果一直投資小公司股票即小盤股,到2014 年年底你會有2.7 億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資安排,收益千差萬別,風險和其它指標也大為不同。不管你從事的職業是什麼,都應該學習金融邏輯知識,把控好財富投資。

現在你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擁有了一定事業的中年人,或者是已經成功退休,在管理自己的投資的人,但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應該瞭解金融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掌握現代理財和致富模式,讓自己有財產性收入。創業是超越小康的路徑,但不是唯一路徑,金融投資也可以實現財富夢。

本文摘自博集天卷與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圖書《陳志武金融通識課》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活動預告

活動主題:“金融其實很簡單”——《陳志武金融通識課》新書發佈會

嘉賓:陳志武、王巍(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李成才(紀錄片《華爾街》《貨幣》總導演)

主持人:滕曉

活動時間:2018年6月23日(週六)15:00

活動地點:國際金融博物館書院(北京市朝陽區東四環北路朝陽公園東5門內,近大山莊站)

途徑公交:628路;657路;740路內;740路外;988路;特9路內;運通111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