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推薦平台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叨哥是個熱衷於刷知乎的人,這個在之前文章裡體現頗多,這周叨哥刷知乎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關於小米的話題,作為一個假米粉(有小米手機,但對小米關注不多),叨哥戳進去看了看。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可以看出小米P2P事件已經上升到了查詢“小米”時推薦的第一位。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這件事具體是什麼樣的。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這個是該話題的截圖

從2017年開始,小米在VIP任務裡推薦了很多P2P理財平臺,投資者在推薦平臺投資理財,會獲贈小米金幣、手機、電視等獎勵。然而從今年六月初開始,小米推薦的這些平臺雷聲不斷。

“凡是小米推廣過的,我基本上全都投了,估計得有100多家。幸運的是,有的之前就回款了。但到今天為止,還有28個沒回款,這裡面出問題、提現到不了賬的已經有18家。號稱返現的平臺是註冊之後打到餘額裡,有2個平臺我剛買了產品沒多久,返現都沒給就跑了。還有10家的產品沒到期,賣也賣不了,只能聽天由命。”

這是一位在此事件中心受重創的“米粉”所講述的經歷,雖然雞蛋沒在一個籃子裡,但籃子都在一輛車上。

而這位投資者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據瞭解,有很多“米粉”投資了小米推薦的平臺,投資多個平臺的也不在少數。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小米推薦的部分問題平臺(圖片來自財經網)

那麼現在小米推薦的平臺出現了問題,投資人應該找誰去說理呢?

總結一下知乎上網友的評論:

一類是:因為對小米的信任所以投了這些小米推薦的平臺,結果被雷潮淹沒了。所以現在要向小米來討個說法,找雷軍去維權,小米應該承擔大部分責任。

另一類:被坑了的投資者信的不是小米,信的是高收益和獎勵。投資者看了收益和獎勵之後,小米推薦的平臺可不可信應該由自己來判斷,小米的責任是小部分,主要責任在投資者。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對於投資者來說對小米信任是一方面,貪心是另一方面,而對於小米來說,它在這個事件中扮演的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從目前小米悶聲刪輿論來看,小米明顯對於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我只是給這些平臺打廣告,風險應該由投資者自行甄別。

而投資者真的會為小米這種不作為買單麼?拿不回錢,甚至官方表態都沒有,龐大的踩雷群體會甘心麼?

叨哥在瀏覽相關新聞時發現了這麼一件事,小米所推薦平臺的維權群,裡面的成員幾乎都是通過做VIP任務而購買了P2P產品的小米用戶。

在2017年年末,MIUI全球聯網激活用戶數已經突破了3億,可以感受一下小米用戶是多麼龐大的一個群體。

小米官方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3月份,MIUI月活躍用戶約1.9億,MIUI是小米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將智能硬件與互聯網服務結合在一起。在這1.9億月活躍用戶中存在著一群被稱為“米粉”的熱心用戶,他們忠誠於小米品牌,積極參與小米平臺、並積極為小米的產品研發提供建議。截止2018年3月31日,擁有5個以上小米互聯網產品的“米粉”數量超過140萬。

根據大數據顯示,小米粉絲七成為男性,且過半超過30歲,恰好符合投資理財的客戶群體。

設想一下,如果狂熱於小米產品的“米粉”都去投了這些推薦平臺,那麼該有多少“米粉”被炸傷?

難道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殺熟、企業坑粉的時代?

對於小米來說,這次事件無異於是一個將用戶量、閱讀量這些流量與利益之間很“出色”的轉化,但它也將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一併賣了出去。

叨哥這裡的邏輯是投資者自己追求獎勵和高收益而沒考慮風險確實有責任,但是小米這種坑粉的行為實在是不齒於人。在看到這條知乎之後,叨哥立刻查閱了相關新聞,發現了一條對小米推廣平臺測評的微博圖片,裡面明確指出了小米所推廣的平臺是騙子平臺。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該微博原文

如果說個人或者小的團體都能測評出一個平臺存在問題,那麼小米,這麼著名的一家企業,這麼龐大的一個隊伍,它測試不出來這個平臺的狀況?

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這隻能說明小米根本沒有去對自己推薦的平臺進行測評,它的視線裡是:賺取廣告費,投資者自行判斷風險。投資者的視線是:有我相信的小米背書,平臺不會有問題。

相互甩鍋是必然。

但是更讓米粉寒心的是,當他們投資的平臺跑路之後,聯繫小米客服,得到的答覆只是讓他們自己去報警。並且從出現問題到曝光出來這近兩個月,是誰在不斷封鎖消息?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小米該做的難道不是安撫投資者,然後努力對問題平臺進行追責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嗎?

如果是之前是為了上市,封鎖負面新聞,那麼希望接下來可以看到小米的表態。

小米推薦平臺紛紛暴雷,你還會相信誰?

說實話,叨哥已經被P2P行業雷聲震麻木了。一天三個小新聞,三天一個大新聞,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彷彿成了各種廣告的護身符,在這種風口浪尖的時候,沒有誰敢去為誰擔保。

一個行業,它的門檻越低,需要投資者自己去辨別的東西就越多。在“國資系”都不那麼可靠的年代,企業情懷的重量,還請仔細掂量。

近期的雷潮讓投資者們普遍減少了對P2P行業的投資,那麼問題來了,有多少家平臺能夠熬得過食物匱乏的嚴冬?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金融資訊報(ID:jrxdddd),免費獲取投資理財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