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叫:20英里法則(經典)

原来这叫:20英里法则(经典)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01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你有沒有完成過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網友@於肥魚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6年前,剛畢業想出國留學,而對於家庭一般,成績一般,科研一般的她來說,簡直痴人說夢。即便如此,她仍選擇了最難走的那條路:自助申請出國。

決定後,她做了一份計劃表,要求自己嚴格執行。

原来这叫:20英里法则(经典)

隨後是漫長的執行工作,信息收集,時間規劃,材料準備,寄出申請,準備簽證。而最大困難是,她要獨自完成這些任務,沒有任何人幫助,只要內心有些許動搖,夢想就會破碎。

備考時,有同學考研成功,有拿到名企offer,自己仍一事無成,讓她備受壓力。

在最難熬的時候,向好友傾訴,得到的卻是一頓冷嘲熱諷,不被看好。儘管這樣,她還是排除外界干擾,沉下心來,一步一步的執行著計劃表。

終於在一年半後,她成功了。拿到了3個國家4所大學5個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原来这叫:20英里法则(经典)

經歷曬到知乎上,上萬網友點贊,紛紛稱她創造了奇蹟。

她卻說:“我只是做了一份規劃表,堅持把它完成,沒被外界影響而已。”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了規劃,堅持,自律3個要素。

這3個要素,就是著名的“20英里法則”。

2

從美國西海岸的聖地亞哥,到東北部的緬因州,被稱為“美國大陸最長的距離”。

這段3000英里的路程,地貌十分複雜,且常有惡劣天氣。

原来这叫:20英里法则(经典)

有人問,如果走完這段路程,最佳方案是什麼?

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組織了3批人進行試驗。實驗對組員沒有要求,到達終點便是勝利。

第一組選擇在好天氣時快速行進,一天行進40-50英里,壞天氣時休息,1英里也不行進。

第二組隊員信心滿滿,出發就很有激情,每天行進50-60英里,看似3個月就能到達終點。

第三組選擇每天行進20英里,天氣惡劣時,他們要進20英里,天氣晴朗,他們也只行進20英里。

5個月後,人們以為前兩組會先到,出人意料的第三組先到達了終點。

吉姆·柯林斯不解,調查後才得知原因。

原來,第一組容易被好天氣誘惑,被壞天氣干擾,無法堅定的執行計劃。

第二組很有信心,但急於求成,後來漸漸鬆懈下來,便失去了鬥志。

而第三組人,他們有明確的規劃,嚴格執行,不被幹擾和誘惑,最終到達終點。

吉姆·斯克林得出結論:執行一項任務,有明確規劃,嚴格執行,保持自律不被誘惑,做到這3點,就一定會成功。

這就是 “20英里法則”的來歷。

3

吉姆·柯林斯說:“任何困難在20英里法則面前,都會迎刃而解,生活也是如此。”

記得流傳已久的南極探險隊的故事嗎?

1911年探險家阿蒙森帶隊向南極進發,他每天用6小時行進15英里,無論任何天氣,都是如此。而他的對手羅伯特,卻依靠天氣和路況來決定行程。

最終,阿蒙森成為了登上南極第一人,羅伯特卻因被天氣影響,倒在了去往南極的途中。

《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任何任務都需要一步步完成,被外界誘惑,看見西瓜丟了芝麻,最終必然功敗垂成。

“20英里法則”說,只要有正確的規劃,強大的執行力,和極度自律不被幹擾,便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制定一個規劃,鍥而不捨的執行,不急功近利,一定會收穫屬於勝者的回報。

本文作者洞見,來源: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數學:微分幾何 | 泛函分析 | 實變函數 | 偏微分方程 | 常微分方程 | 抽象代數 | 點集拓撲 | 傅里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與小波變換 | 變分法 | 複變函數 | 矢量分析 | 高等數學 | 微分幾何與張量分析

物理:數學物理方程 | 理論力學 | 量子力學 |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 | 電動力學 | 微分幾何 | 廣義相對論與狹義相對論 | 量子電動力學

社科:微觀經濟學 |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財政學 | 貨幣銀行學 | 計量經濟學 | 會計學 | 公司金融學 | 衍生品與固定收益 | 投資學

計算機:人工智能數學基礎 | Ipython notebook數據挖掘實戰 | 人工智能與複雜系統理論 | 機器學習編程實戰 | 人工智能產業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