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道德兩難故事

電影劇情

《我不是藥神》—道德兩難故事

最近都被《我不是藥神》刷屏,相信大家都已經到電影院看過該片,影片主要講述了神油陸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陸勇並沒有把偷渡的“神藥”作為發家致富的途徑,而是低價出售給白血病人,為病人的生存權而抗爭,被患者封為“藥神”。(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試乾貨資料。

程勇偷賣“格列寧”觸犯了國家法律,但是在白血病人的眼中,是陳勇給了他們生活的希望,活下去的勇氣。他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又神聖的一個人。

從法律的角度程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國家的法律不可觸犯必須要嚴懲的。但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他挽救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不僅無罪,還應該被人們讚揚和歌頌。

在教育學裡也有一個人物也從道德兩難的角度出發得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這個人就是——

科爾伯格

小劇場

《海因茨偷藥》

歐洲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藥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該藥價錢十分昂貴,要賣到成本價的十倍。海因茨四處求人,盡全力也只借到了購藥所需錢數的一半。萬般無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允許他賒賬。但藥劑師堅決不答應他的請求,並說他發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間闖入藥店偷了藥,治好了妻子的病。但也因為觸犯了法律被捕

科爾伯格通過這個道德兩難故事,用問卷調查了上千人,問海因茨該不該偷藥,結果顯示高達95%的人都認為海因茨該偷藥,通過這個調查科爾伯格得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試乾貨資料。

《我不是藥神》—道德兩難故事

1.前習俗水平(0-10歲)

第一階段:服從與懲罰階段。判斷事情好壞的衡量標準:是否受到懲罰。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尋求快樂)定向階段。判斷事情好壞的衡量標準:是否對自己有好處。

2.習俗水平(10-20歲)

第一階段:好孩子的定向階段。衡量標準:做某事是否得到大眾認可。認可是好的,不認可是壞的。

第二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衡量標準:是否合乎法律和規範。合乎法律是合適的,違背法律是不合適的。

3.後習俗水平(20歲以後)

第一階段:社會契約階段。法律與道德規範可以改變。(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試乾貨資料。

第二階段:普遍倫理階段。以正義、公平等標準進行思考,行為自律。已經完全超越法律。

《我不是藥神》—道德兩難故事

【斬妖除魔】

1.中學生小張認為遵守交通法規是人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小張的道德判斷處於( )。

A.懲罰服從取向

B.相對功利取向

C.尋求認可取向

D.社會契約取向

2.小輝因害怕被教師批評而遵守上課紀律。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輝的道德發展處於哪個階段( )。

A.相對功利取向

B.避罰服從取向

C.尋求認真取向

D.遵守法規取向

【答案】 D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