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先喊「爲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機率渣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大片《阿修羅》上映兩天就豆瓣3.1分然後撤檔下架了。下架這種事情我們是很熟悉的,可是主動的下架倒也少見。不弄9.1分就弄3.1分然後撤檔,畫風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把珍珠搓得粉碎,別看,都別看! ​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片子沒什麼好討論的,我比較感興趣的其實是一些好玩的細節,比如片子出來之前電影的主創就喊:“不放鬆藝術標準,就是要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爭這口氣!”這個細節就很好玩。

​ 在這裡透露一個多年悄悄觀察發現的小秘密:但凡是藝術作品,還沒弄好就先喊為國家爭口氣、為民族爭口氣之類的,都是大概率的次品,坑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你自認是一個有點審美水平的人,掏腰包之前千萬小心。

來說一下這裡面的道理。

首先,國家和民族需不需要爭這口氣,有沒有受這麼大氣,就是個大問題。

比如說東方玄幻不行,西方魔幻強勢,我是說比如,這並不丟國家的臉,也不丟民族的臉。反正我作為一箇中國人,在國外的時候,從來也沒因為咱國家沒出個《魔戒》而覺得丟臉,也沒有任何一個老外因為這個笑話過我,不然我一定覺得他是個臭傻叉。 ​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同樣的,我們玄幻的電影不管多差勁,哪怕拍得稀巴爛,也不丟國家的臉,不丟民族的臉。非要說丟臉,不過是丟你們自己電影人的臉而已;非說要爭氣的話,應該是你們自己電影人給自己爭氣而已。

好比《富春山居圖》電影拍得爛,丟了故宮裡那幅畫兒的臉麼?丟了你我同胞的臉麼?沒有嘛。只丟拍片的自己的臉嘛。 ​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動不動就說是給國家、民族爭口氣,這和扛著打氣筒說給地球打氣差不多,說大了,談不上。這個民族幾千年了,歷經多少滄桑,見過海上生明月,見過風起雲飛揚,不缺這口氣。就老老實實說給自己爭口氣不好麼。

其次,上檔次的藝術作品,是很難帶著“給國家民族爭口氣”的心態搞出來的。 畢竟搞藝術不是搞導彈嘛。就算搞導彈,也不是光發狠就能搞出來的。你讓一萬個小編天天一起發狠也搞不出導彈。

藝術這個東西,有它自己的規律,有它自己的評價標準。好的藝術有可能是鬆弛的心態下搞出來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有可能是癲狂的心態下搞出來的,“揮毫落紙如雲煙”,也有可能是惆悵的、幽怨的,甚至是陰暗變態的心態下搞出來的,可說來也怪,它唯獨很難在給國家民族爭口氣的心態下搞出來。

金庸老爺子寫了那麼多好書,沒有哪部一開始是為了給國家和民族爭口氣寫的。相反,老爺子寫書,最初動機不怎麼偉光正的,一是別人所託,二是自己技癢,三是後來為了賣報紙。

唐朝兩千多詩人,很少有什麼傳世名篇是為了“給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爭口氣”去寫出來的。 ​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有的是撩妹寫出來的,有走關係求職時寫出來的,有拍馬屁寫出來的,有升官了得意洋洋寫出來的,有落魄了自憐自傷寫出來的,有關心社會問題、關注國家和人民命運寫出來的,唯獨少有什麼給大唐爭口氣寫出來的。受氣包心態是很難搞出一流的藝術的。

有意思的是,“給國家爭氣”不出藝術,給國家洩氣的倒是出了很多一流的藝術。 ​

《笑傲江湖》就是洩氣的。當時的人就是氣太足了、太鼓了、脹得發癲了,金庸老爺子就是寫來給洩氣的,結果寫出了一流的藝術。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魯迅爺爺也不是寫東西來爭氣的,也是寫來洩氣的,結果也是一流的藝術。 最後,搞藝術作品先喊為國家爭口氣、為民族爭口氣的,我覺得往往是自己沒底氣,其實他不是給國家打氣,是含著氣門芯給自己肚皮打氣呢。

你想想,給自個兒打廣告幹嘛總要拉大旗呢?因為心虛嘛。作品實在磕磣、無法美化了,就只有拼命地美化自己的動機,最好還不止是美化,還要神聖化,把國家精神民族尊嚴綁到一起,賺別人的淚,賭質疑者的嘴。

電影爛打分低票房差,見勢不妙只得先遁,這種事金庸小說裡也有的。比如有個裘千丈,本領不過關,出來混江湖碰到硬手了吃虧了,於是高喊要撒尿,跑了,這叫做“尿遁”。 ​
所有先喊“為民族爭口氣”的藝術作品,都是大概率渣

拍電影投入那麼多,效果卻不好,心裡難過憋屈,當然可以理解,該遁就遁吧,接下來認真反思就好。怕就怕尿遁了還心態擺不正,不好好在藝術上反思,而是提起褲子罵人,覺得別人都是傻帽、不識貨,虧欠了自己,這就不好了。

有的導演拍了爛片還懟天懟地,說大家不愛護中國民族電影。我覺得這個邏輯不對。他們的邏輯是:愛護中國電影就要愛護爛片導演,我覺得這是流氓邏輯,正確的邏輯是愛護中國電影就要愛護中國觀眾,讓觀眾少看爛片。你覺得誰對?

From:sixgo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