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1

你朋友圈裡有沒有那種“國事/家事/秘事/醜事/天大的事/P大點事”……都嘚不嘚公之於眾的人?

雖然社交達人反覆強調:

朋友圈是社交場——我們發佈在朋友圈的內容,無論轉發還是原創,都是在持續地輸出一種“人設”,要依據你的社交目標來篩選適合的“狀態”。

但朋友圈裡依然不乏一些“淳樸”之輩,他們固執的“本色”出演,直播自己生活。

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呢?

尤其是那種負能量滿滿的狀態,明明會拉低自己的社交形象,為什麼還是執意要發佈?

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2

很多人髮圈的原因是:求發洩

現實中受的挫,無奈被逼到朋友圈宣洩。

負能量或無病呻吟的髮圈,重災時區往往是夜深人靜時——黑夜放大了人的孤獨無助荒寒感,負面情緒氾濫被批量發洩到朋友圈……

等到天亮,青天白日下回看那些狀態,自己都覺得汗顏……趕緊刪了。

我們生活中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總是在找各種方式釋放。

各人“疏導”的方法各不同:有人是飆酒,一醉解千愁;有人是舉重長跑,讓鬱悶隨汗水揮發掉,有人則是髮圈洩憤明志。

算是一種低成本的情緒宣洩渠道,心事只要寫出來,就會釋然很多。

等再看到朋友在下面的熱心回覆,倍感大家的關注,儼然置身焦點,產生一種自己“還是很重要的嘛”,“還是有很多朋友理解我的嘛”,這種治癒系錯覺,就讓“髮圈”成了很多人戒不掉的“電子安慰劑”。

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也有一些人髮圈是求助——求抱抱、求支援

在這個焦慮時代,我們微信裡的“好友”越來越多,可生活中能去打擾麻煩的朋友越來越少。

朋友圈裡類似《高貴的人,從不麻煩別人》的文章被頻頻轉發,誰也不願意被冠以“消耗型朋友”,“索取性夥伴”的稱謂,我們選擇默默消化自己的問題,但當有些事實在不堪其擾時,內心深處又渴望幫助。

這時候,髮圈就有了一種試探的意味:“我情況有點糟,誰肯過來幫我一下?”

週末,一個做護士的朋友對我說:“我以前瞧不上有點P事就在朋友圈直播的人,覺得這人怎麼LOW,這麼任性……上個月,遇到的一個病人,讓我意識到,他們可能只是……太可憐太無助”

她接診了一個服毒女生,吞食某種有毒植物自殺的,送來時,已經過了洗胃期,只能做血透——在大腿上切開,把全身的血導到儀器中,置換完血漿後再導回體內。

這個女生在醫院住了半個月,沒什麼人來探望她,大部分時間,她就是躺在那裡玩手機。

後來她們互加微信,她看到女生最新一條朋友圏:“ICU一天的呼吸值一萬多塊……我的命不值這個錢”

往前翻了翻她的朋友圈:

“離開渣男,姑娘會活得更好”;

“求求你回來吧,我什麼都能原諒你”

“睡不著,死後自為長眠,此時何必糾結”

“後來的你,想起從前的我們,心會痛嗎?”

……

女生在朋友圈公示了事件的始末和細節,甚至如果快進來看的話,她如同直播了自己自殺。

朋友說:“如果她能早點向家人或心理醫生求助的話,可能不會走到自殺這一步……”

但她錯誤地用了發朋友圈的方式——看著像公之所有“朋友”,其實對誰也沒說。

她像一條失事小船,沒有趕緊靠岸補給,卻順流而下在朋友圈的海上漂流,終於觸礁沉沒。

朋友圈這種聊勝於無的“點贊”慰藉,並不能實質性的幫助到我們。

我們又該如何更有效的疏導不良情緒?

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3

身陷不良情緒時,不要一味手心向上,等別人來施救,先自救。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L·華生曾寫過一本《自我導向行為》,他說:

每個人都可以成功改變,自我認知是改變自我的關鍵,而自我認知的關鍵則是:

學會記“結構化日誌”

即不要單純地糾結結果,而是列出導致這個結果的情境、原因、行為。

書中案例:丈夫打了兒子,深陷自責後悔中,結構化日記法讓他發現,打孩子,不只因為孩子的行為引起,也與他此前和妻子的口角及下班後太疲憊有關。

他之後要做的就是:規避類似情境(太累),矯正行為(動手打人),代之以正確行為(溫和溝通),並輔以激勵手段來強化新行為,就很容易走出不良行為和情緒。

這裡提到:改變一個行為(比如依賴朋友圈發洩),必須用新的行為來替代它。

試著嘗試替代方案,比如:

◎洗個熱水澡,用熱水衝淋調整自我狀態;

◎看個電影,跟著劇中人喜怒哀樂移情;

◎或者記錄情緒日記,用文字找回平靜……

這些辦法都比在朋友圈裡橫衝直撞管用——因為它們在用一種積極的自我陳述,取代消極陳述。

我就要發朋友圈,怎麼了?!

4

如果真攤上“大事”了,自我疏解無效,那就儘快向外尋求真正有效的支持。

要知道,在朋友圈求抱抱,其實就像乞丐求施捨——展示斷腿,弄出一臉衰相,吸引路人擲下一兩個硬幣(贊)——這,是你想要的嗎?

定向尋求親朋支持

有些朋友能讓你放鬆——讓你大哭一場或大罵一頓,平復心情。

有些朋友能高屋建瓴給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定向尋求和你當下需求更匹配的朋友,而不是在大海上,漫無目標的放煙火。

打電話,面對面,用一個半天,消化處理事件和情緒。

畢竟,如果你不說清情況,很多人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重要性,有心想問,還擔心被貼上“窺視別人”的標籤。

再嚴重的,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的診治

不良情緒沒什麼丟人的,就像《得抑鬱症的丈夫》裡說的:抑鬱就像感冒,誰都可能遇上。

治好了病,才有力氣全力以赴地生活呀。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