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遮百丑——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

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部分)


幾十裡地跑一趟,要聽“黑妮”把戲唱,幾十裡地跑一崩兒,要聽“黑妮”哼一聲兒

新鄉俗諺。黑妮是40年代張廣坤戲班的主要演員之一,原名王素琴,腔口甜美,一唱三嘆。

一腔遮百醜——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

七緊八松九自在

是對往昔豫劇班社文武場面(樂隊)樂手配置情況的經驗總結。“七緊”是指:①大弦(即八稜月琴,後改為琵琶,根據情況可兼竹笛、堂鼓或尖子號);②二絃(後改為板胡,兼嗩吶、堂鼓);③三絃(木板小三絃,可兼尖子號或“四大扇”);④鞭鼓(有時需兼堂鼓);⑤大鑼(“走邊”時換小鉸子,有時需兼木魚或碰鐘);⑥鈸鑔(兼小鉸子,有時可換“四大扇”);⑦小鑼(可兼尖子號、“四大扇”、九音鑼);而梆子則由檢場人員兼。所以這一安排顯然是相當緊湊也相當緊張的。但若加一人,則可把竹笛單列,並分兼堂鼓、嗩吶、尖子號等,這樣對“三大件”的演奏人員來說,便輕鬆多了,此即謂之“八松”。“九自在”是另設一笙(兼悶子,並可靈活接替“四大扇”、尖子號、小鉸子、碰鐘等;即令偶爾有人出現害病等情事,也可作臨時性的調整,不致出現停演局面。

人包戲,戲包人

指兩類不同性質的劇目。大致說來,缺尖子演員的劇團,要“以群取勝”,並選擇故事性強的劇目演出。而“大腕兒”(臺柱)過硬的劇團,則可選擇以唱功或做功取勝的劇目。前者稱“戲包人”,後者謂“人包戲”。前者如《群英會》、《閻家灘》,後者如《三上轎》、《陳三兩爬堂》等。

一腔遮百醜——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

人有人情,戲有戲理

以“興”的手法,重點放在下句。舞臺上也和生活中一樣,想實現“高臺教化”的目的,就必須以理服人,而不能搞胡編濫造,此諺和“戲無情不感人,戲無理不服人”的含義是相近的。

人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古謂“知恥近乎勇”。凡沾沾自喜於自己水平的人,必難繼續提高;只有經常看到自己的不足,方能有羞恥、慚愧之心,併成為前進的動力。

一腔遮百醜——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

十戲九不同

衡量一位演員的水平高下,主要應看其在不同劇目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一副面孔。比如樊梨花與穆桂英,潘安與張珙,秦雪梅與黃桂英,唐太宗與唐代宗等,對這類人物是否能演出他們之間的差別。

十年培養個狀元,十年培養不出個好戲子

據豫劇名師解釋,此諺的真正含義是:“狀元”只需通過主考大人,再被皇上選中,即可御筆親點,頭名高中。但是一名好演員卻要經受千萬觀眾的長期檢評,方能脫穎而出,為世所公認。

一腔遮百醜

傳統豫劇中有一板戲往往長達數十句或上百句者,還有一唱到底的,如《小二姐做夢》等。因此豫劇藝人認為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即令“做戲”方面差點也無關大礙。這一認識充分反映了河南戲重唱的特點。

一腔遮百醜——舊時戲班的一些諺語

一曲百唱,一戲百演

有兩種解釋:①曲,每唱一遍,有一遍的體會;戲,每演一場,有一場的理解。②同一支曲,每一人唱有每一人的特點;同一出戏,每一人演有每一人的風格。即所謂“百口百味,百人百形”。

一套程式 萬千性格

豫劇名家認為“程式”的可塑性很大,它表面上是死的,實際應用則是活的,切忌僵化,“不變中寓萬變”,一套程式並不單是服務於一種人物,一種性格,一種生活模式,一種環境氣氛,而可以通過對程式的肢解、調整或表演方式上的改變,使其服務於完全不同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