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了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當今書壇,王羲之儼然一統天下,不能學習好王羲之書法,簡直不能被稱為是習書者。尤其全國各類書展對王羲之一路書風的推崇,早就一大批獲獎者,更加劇了這種風氣。奈何千人一面,千人一體,非王羲之不好,乃學書者大多取其表象,成花拳繡腿,空乏無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於要麼心中就曲解了王羲之;要麼筆下寫歪了王羲之。如若不能正確認識、理解王羲之,縱花多少工夫,你還是你,王羲之依然是王羲之。在認識王羲之之前,首先得反審自己,你適合寫王羲之嗎?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王羲之出身豪門士族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琅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曠(約274年-328年)時,兩晉(266年-316年),發生“八王之亂”(290年-306年),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王羲之書法師出名門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宋代劉松年所作《十八學士圖》,執筆方式為二指單鉤法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宋代梁楷《王右軍書扇圖》,執筆方式應為二指單鉤法

王羲之獨特的執筆

中國傢俱史的專家認為,戰國至兩漢時期則是早期古典傢俱的第一個興盛期,出現了配以屏風、握帳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與之相應的幾、案等共同組成的席地起居傢俱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遼時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傢俱逐漸過渡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傢俱,自此高座傢俱成為唐五代西夏宋以後乃至明清的主要傢俱陳設形式

由此我們知道,晉代高桌與高椅尚未出現,大多是席地而坐寫字或站立有童子或幫人抻紙而書。執筆方法也有時代特色,與他同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斫琴圖》中,人物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而宋代梁楷的《王右軍書扇圖》中王羲之的執筆方式也是二指單鉤法。精研歷代執筆法多年的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莊天明介紹,二指執筆法是一種以食指為主、以大拇指為輔的執筆方法,是一種最簡單靈活的執筆方法。至於王羲之所用筆、紙、墨等也與今大不同。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王羲之的二指單鉤法[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局部)(晏元濟臨本)

被誤讀的王羲之

首先,沒有把《蘭亭序》和王羲之放到整個魏晉文化大背景下去考察。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曾撰文指出,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混亂、社會痛苦,精神上卻極度自由、解放,最富藝術激情、藝術精神的時代,文學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魏晉藝術家崇尚自然,崇尚獨立的人格,清談通脫,率性自然,清靜無為,無拘無束,及時行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魏晉風度”。貫穿於王羲之的思想,和“竹林七賢”等魏晉文人的情懷是息息相通的。要解讀王羲之,要和解讀嵇康、阮籍、劉伶等文人結合起來,要和解讀建安文學結合起來,從而對漢末、魏晉文化有深入的瞭解。魏晉文人的思想傾向不完全相同,但總體上老莊思想是占主導地位的。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其次,沒有把王羲之看成一個全面的文化人,只把他看成一位書法家。王羲之“書聖”的桂冠,是後人加給他的,作為他本人而言,應該說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文人而已。儘管也當過官,後人以他曾經擔任的職務“王右軍”稱呼他,但他本人並不喜歡當官。庾亮臨終前曾向朝廷舉薦,預召其為侍中、吏部尚書,但王羲之堅辭不就。他喜歡會稽有佳山水,49歲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移居山陰,但也只幹了5年就辭去了,發誓再不做官,原因是不堪為王述屬下。文人們總是追求清靜無為、淡泊自由、娛樂山水的境界。王羲之的書法博大精深,但許多學王羲之的人,只學只流傳下來的唐人摹本,勢必路越走越窄。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其三,廣東省嶺南書法院院長鄭榮明認為,王羲之書法樹立著書法史上一種“正”的風貌,其內涵有二:一者形成了文人士人書法、帖學的主流,以優美中和、“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美學趣旨一路傳承,構築了書法史一個最為龐大的“正脈”系統;二者,王羲之書法在筆法形式、趣味表現上,與人的欣賞習慣、接受本真最為接近 —— 他們能成為“規範”“模式”,其因或正在此 —— 這實際上就是“本正”的概念,所以無論文人士人、普羅大眾,都能認可,所以王羲之基本上能“通吃”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但是,從審美立場上觀照,“中和”之美,美之一端矣!它並不能代表一種“高度”,更不能涵蓋書法審美的其他豐富內涵,過於強調中和、優美,必然會抑止雄強、古樸、樸拙、縱逸、沉雄等諸多美的生髮 。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其四,鄭榮明表示,王羲之的“內擫”筆法,一方面將筆勢往內收縮,中宮內斂,一方面特別強調筆尖使用的精細和字形的精準,書寫時很容易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之中,性情抒發也很容易受到束縛,這自然更是一種“封閉”了!這樣的“封閉”,連王獻之自己都受不了,提出“大人宜改體”(“古之章草,未能宏遠。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困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 —— 《書議》),也正因為王獻之想“改”且敢“改”,創新出“外拓”法,故而能與其父並列,甚至在李世民未確立王羲之“書 聖”地位前,人們對王獻之的品評,是高於王羲之的。王獻之的“外拓”筆法,正是打破了其父筆法上的“封閉性”,在創新價值和書寫風格開拓的意義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但在審美上,王獻之與王羲之一脈相承,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與同時代的其他書法家一起,書寫著一種“魏晉風流”。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王羲之是魏晉文化的代表,我們要向王羲之學習的,是一種藝術精神,一種魏晉文化精神。“魏晉風度”在王羲之身上,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文采風流、曠達情懷、恬然自適。王羲之的藝術精神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道”的層面,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最合適的就是“道”字。“道”是中國的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種至高無上、至大無極的境界。魏晉時期是道教的繁盛期,王羲之本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崇尚道教的。體現在王羲之身上的“道”,並不侷限於道教之“道”,而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二是“文”的層面。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文學大家,那些經典詩文,現在讀來依然令人蕩氣迴腸。學其文,才能識其道,賞其書;三是“書”的層面。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已經眾所周知,毋庸多言。應該知道,書法是“詩餘”,是道和文的體現。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歷來所言:字如其人、字為心畫。你有或者你在潛修道家精神嗎?你為人稟行或者崇尚中正仁和嗎?如果不能從內心去修為王羲之的藝術精神,怎麼可能寫好王羲之?因此,時下學王羲之不少人學得習氣一身,學得花枝招展,要麼是滿足評委喜好;要麼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實乃名利所害。

千年誤讀、千人一面,你願意瞭解、學習真實的王羲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