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國影片《英雄兒女》是如何創作的?

陳良昱


昨天在今日頭條上回答一個問答,如何用一副圖片最能代表中國。我說英雄兒女,兩副圖組合一副,中華民族好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代表一個時代人民的精神,從1952年初曹禺受當時任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之託寫信給家住上海的作家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3月初以巴金任組長17名創作人員開始從未經過的軍旅生活。在朝鮮戰場上,深入志願軍中同許多戰士結下深厚友誼。回國後寫出中篇小說《團圓》,1961年8月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引起茅盾、夏衍、荒煤的關注,時任文化部付部長的夏衍讀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改成電影。


長春電影製片廠高度重視,經研究決定,將這一重任交給著名導演武兆堤。將三萬字的中篇小說改成電影談何容易,大導演想到毛烽,二人奮戰二十多個日夜劇本《英雄兒女》終於誕生。



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個頭不高,身材不魁梧,長相一般,似乎只適合當個普通的通訊員,不足以塑造具有大無畏犧牲精神的英雄,領導說不行,導演武兆堤力排眾議,我要的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戰士!一九六四年《英雄兒女》公開上演。

兒時的記憶是最清淅,最純真,《英雄兒女》一部電影激勵多少好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強大而前赴後繼!中國取得今天舉世矚目的成績,是一代代英雄兒女奮鬥的結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電影拍攝己近尾聲,導演沙蒙找到喬羽,讓他速創一首經久不衰的電影插曲,喬羽思前想後這部電影戰爭情節激情四射,如果再寫一首激情的插曲,不如降溫一下,寫一下熱愛家鄉、祖國、愛好和平的歌曲,更加映託主人公英雄兒女的高大形象。因此想到在江西遊覽長江時情形,第一句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應運而生,當作曲家劉熾問喬羽你寫的這不是長江嗎?為什麼不說長江如何波瀾壯闊,喬羽說每一個心中都有一條母親河,它深深的融入到我們的血肉裡,每一個人都依戀這條河,不要特指是長江,或者黃河。它就是每個人心中的母親河,就是一條大河。劉熾一個多星期譜曲,反覆唱呀唱。總算插曲完成,憑藉這首《我的祖國》,郭蘭英、劉熾、喬羽獲得第一屆電影插曲大獎。




追求向上向善


電影《英雄兒女》是一部經典的愛國影片,本人雖然是80後生人,但非常喜歡經典的老電影。電影的主題歌《英雄讚歌》我就會唱,白看不煩,百聽不厭。

那麼《英雄兒女》這一優秀的影片是如何誕生的呢?

在 1952年3月初,全國文聯組織了以巴金為組長的赴朝創作、慰問組踏上了朝鮮土地。



在滿目瘡痍的朝鮮戰場上,太多的英雄事蹟感動著巴金和創作組人員們,尤其是志願軍某團六連給巴金的心靈震撼是最大的,他在這個部隊生活體驗了兩個多月,記錄整理了很多英雄事蹟資料。

在1952年10月,某部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攻打“紅山包”的主攻任務,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


戰鬥打的非常殘酷,連長、指導員先後負傷,副指導員趙先友挺身而出指揮全連堅守陣地。美軍依仗猛烈的炮火,衝上了六連陣地,六連的戰士們與敵人展開了殘酷的白刃戰,戰至最後只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趙先友一邊沉著的射擊,一邊用步話機向上級報告:敵人已衝上來了,請炮兵馬上直接向六連陣地開炮。最後他大聲喊道:“向我開炮!向我開炮!”最後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這件壯烈的英雄事蹟激發了巴金以它為素材創作一篇中長篇小說的想法。

巴金回國後,創作中長篇小說的構想逐漸在心中形成。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動筆,直到1961年,應《上海文學》雜誌社約稿,巴金經過了幾年的構思醞釀,中篇小說《團圓》終於在他筆下誕生了。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在讀了《團圓》後,也被其壯烈的英勇事蹟所震撼,就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

長影廠在接到任務後,將改編的重要任務交給了著名導演武兆堤。武兆堤與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將軍秘書的毛烽,二人合作,開始了改編工作。

經過反覆討論推敲,他們認為,將人物感情戲作為整個劇本的靈魂可以使整個電影顯得有血有肉。在巴金的小說中,對王成的描述並不多。毛烽和武兆堤決定對王成這個人物進行再創造再創作,為王成加了戲。當毛烽在翻看一些戰鬥記錄時,看到文中有一句“向我開炮”,頓時有了靈感,“王成”的英雄形象就在他的筆下誕生了。20多天後,《英雄兒女》的電影劇本終於改編完成。


經過兩年多艱苦的拍攝,影片於1964年上映。上映以後立刻引來轟動,王成的一句“向我開炮”臺詞,激勵了多少人奮勇向前。電影主題曲《英雄讚歌》至今傳唱。

老電影不會老去,它在人們的心中永流傳。


純陽命理


上學時看過這部電影,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時期,戰士王成英勇犧牲,他的妹妹王芳將失去親人的悲痛轉化為戰鬥的力量,最終與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小說的創作離不開作者對生活過的深切體驗。巴金在朝鮮採風時,與戰士們同吃同住,戰場上的生活深深感染了巴金先生,巴金回國後,聽說戰爭結束後,巴金再次來到朝鮮體驗生活,1961年巴金寫出了關於抗美援朝的小說《團圓》,小說刊出後,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對《團圓》一書評價極高,著手將它改編成電影,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創作任務。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