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現在看到還不晚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作者 | 周小河

來源 | 中小學語文通(ID:zxxChinesetong)

現在的家長大多都受過高等教育,深知小學階段往往影響著人的一生。因此,許多家長不惜重金為了孩子的教育,就是希望孩子從小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特別是四五年級的時候,孩子在心理和生理都有著極大的變化。

針對這個階段出現的厭學逃課、荒廢青春等問題,育姐做了詳細的解讀,希望家長們好好看看。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學習科目難度加大

孩子的心智往往跟不上

孩子在四五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前期基礎不紮實,語文學習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閱讀理解和語言的應用技巧不足,以致閱讀題會出現答題不完整,概括能力較弱等情況。

孩子的書面語言開始超過口頭語言,內容由詞句向篇章過度。難點在於習作練習,作文缺少生活素材,很難使文章生動具體。

四、五年級的學習難度就有了質的改變。

低年級只要求鞏固識字、寫字,能背誦、積累,做到“囫圇吞棗”即可。而高年級就要求瞭解古詩句、文章的意思,初步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學習內容範圍擴大,難度加深,極其考驗孩子對新知識的接受和適應能力。

所以,進入四年級,一定要明確這是孩子學習的關鍵:鞏固基礎,把握變化。

  • 教孩子學會記課堂筆記

記筆記能提高聽課的效率,不僅能集中注意力,還是對知識進行有效地梳理。因為老師會把最精萃的知識寫在黑板上,抄下來就能作為孩子以後的複習資料。

每次考試結束後,學會編寫錯題集,將不會寫的、經常寫錯的、容易忘記的難點、疑點整理在稍厚的本子上,方便及時查漏補缺。

  • 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作文素材的運用、語言闡述的深度、思想主題明確,都是表達能力的展現。

家長應當要求孩子每天花上10-15分鐘,對語文英語課本中的生字生詞、重點句子、段落、古詩文等大聲讀出來。這樣,孩子說話時才有底氣有利於他的人際交往。

  • 大量閱讀人物傳記

教改後,統編版的語文課本內容增加了大量歷史文章,平時對這些名人典故瞭解甚少,學生是很難的熟讀、掌握的。所以,課外閱讀成了孩子獲取新知的最佳途徑。

我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個9歲的孩子非常喜歡玩三國殺,爸爸知道後就給他買了一本《三國演義》,孩子的興趣馬上上來了,沒事就翻,然後記憶的特別牢固。

當孩子得到的精神體驗是愉悅的話,他們也會更樂意走進閱讀,學會自主學習。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學習成績的異常波動

防止孩子形成厭學的心理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孩子低年級的時候,獨立思維還沒有形成,不會主動思考維問題。所以,他們才會更多的依賴老師和家長,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但是四五年級是高年級,課程內容從培養學習興趣轉向大量知識系統性的學習,這就要求孩子必須開始從被動向主動學習轉變。

家長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可以學得不好,但是不能不努力。

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

  • 其次,這與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過度關心有關。

育姐經常能從學生的作文裡讀到:

“這次數學又沒有考好,我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的準備了。”


“我每次語文都有進步,媽媽說只要能考100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


“爸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孩子對成績還是很敏感的。考得差自己已經很內疚了,如果家長仍是斥責孩子、打罵孩子,很容易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對抗情緒、厭學心理。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他們。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把壓力和焦慮的心情傳染給了孩子,影響孩子的學習。

自信心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應當多幫他們分析丟分的原因,一起探討並及時解決問題。積極的暗示孩子:

“媽媽相信你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

四年級又是一個“分水嶺”。在四或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一生。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我們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

我們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學,走向社會,再回過頭來強調。

  •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

即根據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並善於抓住教育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7歲孩子,即使媽媽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麼提示,相比都是無效的。

而10歲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換位思考了。

所以在剛剛形成理性思維的四、五年級,讓孩子多學一些技能,做一些家務則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父母適當、適時的“懶”一點,給孩子更多獨立動手的機會,更容易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 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美國行為心理學《21天法則》一書提出,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至少需要10000個小時。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现在看到还不晚

(平均形成一個習慣需66天)

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定權威和毅力。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制定一些“紀律”和“規則”。

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堅決不能妥協。

總之,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尤其是四五年級,正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抓住。

作者簡介:本文來源:中小學語文通(zxxChinesetong)。一個和家長一起守護孩子成長的平臺。最溫暖的陪伴,最有愛的教育,每晚9點,大樹老師與你不見不散!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現在看到還不晚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孩子讀書,我送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