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劃歸精神疾病已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相關細節還需明確

昨日,世界衛生組織18日發佈(第十一版)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簡稱:ICD)把“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遊戲成癮,列為精神類疾病。

遊戲成癮劃歸精神疾病已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相關細節還需明確

ICD圖書封面

回想現在自己生活周邊的人群中,有多少成天拿著手機,對著電腦的人。這些人之中確實是因為工作需要的又有多少。尤其是十幾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一代,對著手機電腦,更多的就是玩各種網絡遊戲。經常見到的場景就是:窩在沙發或者躺在床上,緊盯手機或者電腦屏幕,手指快速移動點擊,贏一把就喜不自勝,輸了就罵罵咧咧,不分晝夜。

遊戲成癮劃歸精神疾病已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相關細節還需明確

熬夜手遊熊貓眼

“遊戲成癮”這一個詞幾乎是從遊戲誕生伊始就一同存在了,只不過在網絡遊戲開始風靡的時候才引起廣泛的關注。之前就為是否將“遊戲成癮”劃歸醫療疾病範疇而引發業界廣泛討論,贊成和反對的聲音同時存在,一直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國際衛生組織在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里正式將它收入目錄,算是從官方的立場給與了統一。

雖然從官方的角度給與了“遊戲成癮”正式的疾病劃歸,但是從社會和醫療行業本身出發,這次劃歸的影響和意義深遠,如果不能好好明確相關細節的話,達不到劃歸初衷的同時很可能還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

從疾病的病因到具體的臨床診斷,再到相應的規範治療干預都是需要具體明確的。界定模糊不清,就容易產生”楊永信電擊門“等類似的社會事件,甚至產生相關的灰色產業鏈,這對於遊戲主力同樣是未來主力的青少年和我們的社會無疑是巨大傷害。

遊戲成癮劃歸精神疾病已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相關細節還需明確

網友戲稱:雷電法王楊永信

國際衛生組織目前對於遊戲成癮的特徵表現描述是: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對於遊戲成癮的診斷相關描述:當事人的相關行為必須足夠嚴重,而且已經造成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損害,至少需要12個月才能確診(

如果症狀十分嚴重,觀察期可縮短)。

雖然世衛組織給出了相關描述,但是描述界定並不十分清晰,實際的操作指導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區別遊戲愛好者和遊戲成癮者還是需要相關的界定更加細緻清晰。診療干預行為也同樣需要相應的大體的框架標準,避免探討多年,並且都已經官方明確了,卻還只是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定義階段。

將遊戲成癮劃歸成精神疾病的範疇是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的,筆者是十分贊同這樣進行劃歸的。遊戲成癮就像是糖尿病一樣,本身對身體的直接危害還不是最為直接和致命的,關鍵就在於它的那些”併發症“。由於長時間熬夜遊戲引發的突發性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近些年見諸報端的不在少數。當然猝死是最為嚴重,輕微的就太多了,比如久坐帶來的腰椎頸椎等一系列問題,長期點擊鼠標鍵盤帶來的鼠標手(腱鞘炎),鍵盤手,長期近距離視物帶來的視力損傷等等。

這經過十多年修訂的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要在明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最終批准,最終於2022年1月1日生效實行,真正落實到我們國家又得有一段時間。希望到真正落實到我們這裡的時候能有細緻統一的診斷描述和切實可行的醫療干預指導意見,讓我們面對這一併發症多發的精神性”糖尿病“時能夠更加科學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