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眾所周知,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說 它重要,是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充斥在我們的周圍,並且每個人都在學知識,用知識 。 但是,有些人卻不知道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我覺得讀書的好處之一就是調整心態。不管生 活中我們遇到怎樣的大喜大悲, 都能保持一個平和冷靜的心態, 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去面對它。高興地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失意的時候,不要過分悲傷,倘若不能避免傷心,就自己想辦法疏通。高爾基說: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通過讀書, 我們從書體會到博愛,感受到真情;我們從書中認識到歷史的更替,社會的變革;我們從書 中學會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成長。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進行過一次調查,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形成鮮明的對比是,中國13億人口,除去教科書,每人每年平均讀書一本不到。一個愛讀書的民族,自然是優秀的。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你讀過的書早已融入你的骨血,只需一個觸點,就會噴薄而出。”

當你相思至極時,

會想說:

玲瓏骰子安紅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而不會只會說:

我好想你

看見夕陽餘暉時,

會想說: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

臥槽,這夕陽!

艾瑪,還有鳥!

讀書是一種薰陶,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自然不是為了說幾句好詩詞,而是讓自己的思想生根發芽。讀書也不是為了考名利享榮華,而是讓你看世界的眼睛多了份色彩。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熱播劇《歡樂頌》中曲筱綃是非常愛趙醫生的,奈何自己學識淺薄,而趙醫生卻是一個飽含詩書的青年才子,朋友聚在一起時,小曲的淺薄學識讓趙醫生很沒面子,趙醫生母親提出與小曲見面時,小曲再三推辭,最後不得已硬著頭皮見面了,然而卻在趙醫生和母親的談話時,無聊的補妝,而在這之前,小曲也向安迪請求支援過,讓安迪說幾個高大上的詞語,能夠讓對方認為自己是讀過書的人,但是讀書本身就是一種沉澱的過程。

叔本華曾經說過:“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但實際上每個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只能按照他內心世界的限度來看世界。”

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生活,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之聲,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靈,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西彥曾經說過:“打開一本書,打開一個世界。讀書真的可以打開一扇隱形門,如果我們走進那扇門,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感受一份全新的存在。”

以前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小說迷,厚厚的書幾天就可以讀完,當問及為何如此喜歡看小說時,他回答,一本小說就可以讓我窺探另一個人的一生,何樂而不為。是的,我們的一生或許平淡無奇,生活了然無味,但是讀書卻能讓我們步入繁華之境。

每讀完一本書,你的內心就會豐富一點點;每讀完一本書,你的情感就會豐富一點點;每讀完一本書;你的精神閱歷就會富饒一點點。在紛繁複雜、喧鬧非凡的世界裡,你是否還能伏案低頭,與作者真誠的對話,走進他的世界,瞭解他的故事,然後抬起頭來,感謝上蒼,賦予我們擁有的一切。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最後用龍應臺寫給安德烈一段話結束本文: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

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

不剝奪你的生活,

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作者節選了部分片段

如下:

那天我問你,“你將來想做什麼”,我注意到,你很不屑於回答我這個問題,所以跟我胡謅一通。是因為你們這個世代的人,對未來太自信,所以不屑與像我這一代人年輕時一樣,講究勤勤懇懇、如履薄冰,還是其實你們對於未來太沒信心,所以假裝出一種嘲諷和狂妄的姿態,來閃避我的追問?

我幾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裝瀟灑了。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你刻意閃避我的問題,是因為21歲的你,還在讀大學的你,也感受到現實的壓力了嗎?

從18歲開始失業的畫家

還記得我們在德國時遇見的那個畫家------提摩嗎?他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今年他41歲了,仍舊失業,和母親住在一起。

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臨街的窗口,畫著長頸鹿。在他筆下,長頸鹿的脖子從巴士頂伸出來,穿過飛機場,走進一個正在放映電影的戲院------它睜著睫毛長長的大眼,盯著一個小孩騎三輪車。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沒能結婚,自然也沒有小孩。事實上,他一直過著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我擔不擔心你將來變成提摩?老實說,是的,我也擔心。

把你當“別人”並不容易

我記得我們那晚在陽臺上的談話。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坐在陽臺的椅子裡,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菸。那是清晨3點。

朋友若看見你在我面前點菸,一定會用一種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麼能在母親面前抽菸?你又怎能容許兒子在你面前抽菸?”

我認真地想過這問題。我不喜歡人家抽菸,因為我不喜歡煙的氣味,更不喜歡我的兒子抽菸,因為抽菸可能給他帶來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兒子已經21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一旦接受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菸,我要如何“不准許”呢?我有什麼權力或權威來約束他呢?

我看著你點菸,翹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恨不得把煙從你嘴裡拔出來,丟向大海。可是我在心裡對自己說,;“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煙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這個人嘴裡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

青年的成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願意去給河馬刷牙

“你哪裡‘平庸’了?”我說,“‘平庸’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驚訝。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

現在我已忘了當時跟你怎麼說的,說我不會失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

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同樣的,抽菸不抽菸,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

我親愛的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