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引爆工業革命的核心祕密是什麼?之後世界上有些國家想要複製都失敗了,是爲什麼?

飛越太極弦


第一個問題,英國工業革命的“核心秘密”是什麼。

工業革命,或叫產業革命,英文是Industrial Revolution。地球上最早的工業革命,也被稱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由英國。這個英文詞彙,是英國經濟歷史學家A.湯因比(1852-1883),用來描述1760-1840年間英國經濟發展的,然後“一語成讖”。

當年,之所以在英國形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活動與科學發展的交互作用——用政治經濟學最簡單的原理來解釋,就是生產力具有最活躍的發展的迫切要求,當生產關係與這種要求相適應的時候,便促成了生產力飛躍式的發展。

16世紀以後,英國的手工業迅速發展為規模工業,科學的發展使蒸汽機等很快應用到生產當中;17世紀40年代開始的資產階級革命,為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的保證。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英國當時的海外殖民地迅速擴張,取代西班牙成為了更強大的“日不落帝國”。源源不斷從遍佈全世界的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大大助力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如果說,英國當年的工業革命有所謂“核心秘密”的話,就是上述這些——生產力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建立;科學的進步;殖民地財富的催化。

第二個問題,關於其他國家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複製”。

工業革命可以參與,但不能“複製”。

先來看歐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面積就那麼大,文化接近,宗教相同,儘管經濟上和政治上存在差異,但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在歐洲大陸,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是比利時。其次是法國,1848年,法國已成為工業強國,但仍落後於英國。1870年以後,德國工業才迅速發展,但是到1900年以前,其鋼鐵業已超過英國,化工業則躍居世界首位。西歐其他國家,也很快完成了工業化。縱觀歐洲大陸的工業化,均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內部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適應的就早一點兒;像德國,因為王朝戰爭,就晚一點。

再來看美國。

1607年, 英國的倫敦公司依據國王的“特許狀”,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城。這是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經建立了13個殖民地。

英國在美洲殖民特點是,南部集中發展大莊園的種植業,北部發展工業。因為北美的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便宜,且產品銷往海外市場更方便,到18世紀中葉,英國北美殖民地工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尤其造船、治金、紡織、麵粉加工、鋸木和玻璃製造等行業發展最快——生鐵和鐵條,1745年的出口量為2000噸,到1771年增了250%;造船業質好價廉,連英國本土都大批購買,至1775年,英國海上貿易所用船隻,有30%購自北美。在1772年的時候,北美建造的船舶,佔英國加所有殖民地總數的68%。

北美獨立戰爭1775年4月18日正式打響。1776年7月4日,13個殖民地代表組成的“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美國宣告誕生。但它的工業化,是在英國統治時期完成的。

說說日本。

日本也曾長期閉關鎖國、封建落後,幕府勢力長期強大。19世紀中葉,日本國內興起了勢頭不小的“尊王攘夷”運動。此時的西方列強,為了打開日本的市場,採用堅船利炮政策,強勢干預日本局勢,致使幕府徹底倒臺,日本天皇和改革派掌控了權力,開始了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推行了“富國強兵”、“殖業興國”、“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經濟方面,日本以英國為目標,以德國為示範,集中國家的大部分資源著重發展現代工業,在興辦新興企業的投入上佔到了全部政府支出的20%。比如繅絲廠,是日本近代最早的國有工業之一。政府從法國購入全套設備,重金聘請法國高級技師,由皇室貴族和高官士族家的女性作為第一批女工。此後,現代工業的其他行業也在日本迅速崛起——英國式的軍工廠、德國式的治煉廠,從設備到技術皆為引進。

此時,在國家支持下,民營企業也快速崛起。如三菱、三井等都創建於當時。三菱最初是個只有三條小船的小船社, 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一年之後,就壓倒美國和英國的航運公司,完全壟斷了上海至日本之間的航路。據說,現在日本知名的老牌公司,約有一半左右創建於明治期間。

必須說的是,日本的快速發展,和它的對外侵略與掠奪是分不開的——1872年以後,日本企圖佔領中國的附屬國琉球;1874進攻臺灣,雖然沒有獲勝,但通過其他列強“調停”,獲得了清政府50萬兩白銀賠款;這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於是爆發了後來的甲午戰爭,日本獲得了軍費賠償兩億兩白銀,外加3000萬兩的“贖遼費”——日本不佔領遼東半島。此時的日本,還強佔了朝鮮。

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清政府通過向國際列強借款,全部賠給了日本。這筆錢,至少相當於日本四年的全國預算。當時的日本財務大臣曾感嘆錢多的用不了。日本後來的加大基本建設、快速發展工業和大力發展教育,基本靠的就是這筆錢。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19世紀中葉以後,在西歐、美、日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他國家如果沒能殺出一條血路,就是隻剩下被奴役和掠奪的份兒了。

第三個問題,中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地位。

人類社會,已經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現在,第四次正撲面而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760-1840年,集中於鐵、煤、紡織等領域。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840-1950年,集中於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等領域。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人認為發生於上世紀50年代,也有人認為從上世紀70年代真正開始,體現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拓展等領域。

分崩離析的局面,使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由於內部的原因,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果說中國沒有錯過的話,也只是搭了末班車。

但是,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才真正讓中國匯入了世界發展的洪流。40年來,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這個變化是舉世矚目的。

學者們認為,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仍然方興未艾的情況下,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然到來。很多人認為,這次革命,是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絕不能再喪失機會。 其實,中國已具備了遠非昔比的條件——

一個是,中國已經建立了全工業化體系。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在1984年,將人類工業門類劃分為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球國家中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美國佔有的門類約94%左右。這是中國所特有的優勢。所以,我們不該妄自尊大,但同時,也不必妄自菲薄。

再一個是,中國體量很大。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與俄羅斯之外的歐洲差不多大小;人口數量達14億,約為歐洲人口數量(不包括俄羅斯)的兩倍。中國的市場很大,迴旋餘地也很大。特別是,現代經濟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於現代製造業,2010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達美國製造業總產值的165%,基本接近美國、日本與德國之和。

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中國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全面發展的目標和規劃很具體翔實。所謂“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壓艙石”,如果苦於短期選舉輪替,執政者沒有也不可能有長期發展目標,或者忙於應付恐.怖.襲.擊,必將使正常發展大大打了折扣。所以,共同珍惜維護良好局面,是很重要的事情。

(圖片為本人在其他問答中使用過的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