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餘姚市1: 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概況】

餘姚市地處四明山北麓,寧紹平原中部。地理座標:東經120°511~121°25',北緯29°40'~30°20/,陸城總面積1326.5 km²。下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265個村委會、19個居委會和39個社區。2017年全市實現現價地區生產總值1023.23億元。境內交通發達,陸路有肖雨鐵路、杭雨高速、329國道、雨餘夫線,水路為浙東運河姚江段。三產業結構之比為8.6:58.4:33.0。

餘姚屬浙東盆地山區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區,地勢南高北低,中間微陷。南部為四明山區,山巒起伏,散佈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總面積1501平方公里,境內年平均降水量1470.4mm,最大年降水量1631.4mm(1993年),最小年降水量1196.0mm(1996年)。降水量集中在5~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44.0%。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

【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

餘姚市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本次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80處,其中滑坡48處,佔60.0%;崩塌15處,佔18.8%;泥石流16條,佔20.0%;地面塌陷1處,佔1.2%。地質災害已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86.2萬元。

地質災害多發生在5~9月,尤其是8月和9月最多,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集中的梅雨期和颱風期相吻合。從災害點分佈區域看,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分佈在200-500 m和500~800 m高程的陡坡地帶或溝谷。

全市滑坡均為土質滑坡,規模以小型為主;大部分穩定性差或較差,颱風暴雨及長時間強降雨引起地下水的活動是主要誘發因素。

崩塌以強風化巖質崩塌為主,規模為小型;穩定性差或較差,人類工程活動切坡是主要誘發因素。

泥石流以小型坡面水石流為主,規模為小型;易發程度為非易發。

地面塌陷為冒頂型塌陷,規模為小型;穩定性差,開採螢石礦頂板冒落是主要誘發因素。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佈於餘姚市的中部,包括錢庫嶺一車崗頭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馬家坪一杜徐香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64.6 km²,佔全市總面積的4.9%。地貌類型為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出露巖性以花崗岩和頁岩為主,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58.8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分佈於餘姚市中部、南部和西南角等地,包括近山一鹿亭一四明山滑城、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和懸巖一西湖頭滑城、崩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總面積347.0 km²,佔全市總面積的26.2%。地貌類型以侵蝕一剝蝕低山丘陵為主,出露的巖性為熔結凝灰岩、凝灰岩、粉砂岩為主,斷裂構造較發育。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9.5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主要分佈於餘姚市的中部和南部等地,包括8個低易發區,總面積318.1 km²,佔全市總面積的24.0%。地貌類型為侵蝕一剝蝕低丘陵,出露的巖性為凝灰岩、沉凝灰岩等,區內斷裂構造有昌化一普陀大斷裂等。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2.5處/100 km²。

地質災害非易發區:分佈於餘姚市的北部及中部的廣大平原區,總面積596.8 km²,佔全市總面積的45.0%。地貌類型為衝海積、海積、衝湖積平原和剝蝕殘丘,巖性為淤泥質粉質黏土、熔結凝灰岩、凝灰岩等。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0.2處/100 km²。

浙江省餘姚市1: 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餘姚市1: 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地質災害隱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區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62處,其中危害程度為重大級4處、較大級8處、一般級50處,共威脅人口775人,威脅資產543.0萬元。對大嵐鎮大嵐村夏家嶺崩塌、梨州街道上王崗村上王滑坡等8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性進行了評估,編制了防災預案和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區劃。確定地質災害監測點14處,協助地方政府初步建立了餘姚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系統。

資料來源;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