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莊園,你不能當兒子養,更不能當豬養

把企業當兒子養,還是當豬養,是一個爭議長存,但始終沒有定論的話題。

在新興的休閒莊園領域,這個問題也不可避免地順勢延伸而來。

稍微佔據多數的“養兒”派,不僅迅速佔據道德高地,其情懷真心也的確讓人動容。但現實中太多的“談情懷傷錢”案例,又讓不少人心生隱憂。

更加現實一點的“養豬派”,雖然看似“接地氣”,看在莊園這個異常講究情懷,講究長期積澱的行業,不僅被人抨擊“短視”,實際中也的確存在著溫度和後勁不足的困擾。

怎麼辦?有中庸者說:要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

但實際上這又是個偽命題。且不說當兒子養大願不願意舍不捨得當豬賣,能不能賣出性價比,就說當兒子養大還要去賣,這背後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故事。

所以,莊園當兒子養,還是當豬養,這注定是個沒有答案的話題。今天我們嘗試跳出這個思維,來看看這個問題的另幾種答案:

休閒莊園,你不能當兒子養,更不能當豬養

1、把企業當“寵物”養

對於資金非常雄厚的莊主,如果主產業依然不錯,跨界做莊園只是為了一種興趣,或者是嘗試一種事業可能性。那麼,就完全可以把莊園當做“寵物”來養。

當寵物養者,不去顧及旁人眼光,不追求短期盈利,不用討好所謂領導喜好,完全憑藉自己內心好惡,憑藉感情去和寵物進行深層精神溝通。

從另一個層面講,“寵物式莊園”就是符號感很強的“小而精式莊園”,講究深度聚焦,將資源彙集在一個點上,做出很高的辨識度,也做出小圈層的忠誠度。

插個小故事:當初微博剛火時,一個聚集了20萬精準粉絲的寵物類微博賬號,賣了80萬元。

在這個社會高度細分的社群時代,任何一個小眾領域玩好了,都能匯聚成一個龐大市場。事實上,也的確有很多憑藉莊主個人愛好、獨特資源打造的“寵物”型莊園,後期盈利狀況頗佳。

2、把企業當“羊”養

和上述例子相反,如果從業者資金實力有限,把休閒莊園當做事業的新起點,甚至要“背水一戰”,那麼,你就需要把莊園當“羊”養。

休閒莊園,你不能當兒子養,更不能當豬養

什麼意思?也就是從羊身上榨乾每一個有經濟效益的地方。該擠奶時候擠奶,該剪羊毛時候剪羊毛,甚至把擠奶、剪羊毛當成體驗節目供遊客哈哈一笑,到最後,所有價值都失去的時候,還可以把羊賣給羊肉販子。

“當羊養”和“當豬養”有何區別?

區別的核心在於誰有更長的產業鏈、更高的附加值、更靈活的變現手段、更多的情感人設空間。

3、換個維度,把企業當“商場”養

從比例上而言,上面兩種類型都算少數,也很極端。那麼佔據更大比例的莊主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從養兒子和養豬角度講,可能永遠不會有答案。每個答案都有無比眾多的案例支撐,但又經不起反對派的證偽。

其實,越是複雜糾結的選擇,最好的答案往往不在備選項之內。同理,如果我們跳出這個“養兒子OR養豬”的邏輯,或許會有一個新的答案。

休閒莊園,你不能當兒子養,更不能當豬養

目前的主流中,莊主不管是養兒子,還是養豬,都是把莊園當做“超市”來經營。

超市是自己裝修,自己進貨,自己招募營業員,自己做推廣、自己做銷售……;莊園呢,則是自己建造、自己做一二三產、自己做內容配套、自己招員工經營……

這種模式好不好?當然好,自己有全部的自主權,“一個人說了算”,盈利部分嘛,當然也都是自己的。

但問題也很明顯,自主經營權,意味著風險自己全部承擔;自己經營,在成熟行業還好,但到了莊園領域,動輒牽扯到上百個細分行業,莊主怎麼可能全部都懂;自己招募員工,意味著員工主觀能動差,管理難度大;自己推廣,也意味著要麼單點突破,要麼一擊即破……

但商場則不同,你只需自建或租好場地,定好“遊戲規則”,然後招募商家一起“玩”即可。進來的商家,你不需要激勵他們主動性,他們比你還積極。同時,每個商家都會主動宣傳推廣,成為一個小IP,這些IP自帶流量,也會為整個商場帶來流量。

好的莊主也應如此。你的任務不是引進什麼項目、不是如何搞活動,甚至不是如何宣傳推廣引流,而是確立莊園主題、把握好調性,引進“志同道合”的合夥人,並制定相應的“規則”。換言之,在這種“商場化”的莊園模式下,你不再是經營者,而是管理者。你不再是運動員,而是裁判員。

擔心利益被分走?那你就要想清楚,你是想要一顆蘋果,還是想造一棵蘋果樹,自己擁有1/10的蘋果。

擔心沒有自主權?其實更多是怕失去那種“地主”的莫須有虛榮感。現代化的商業架構裡,馬雲、馬化騰也只佔其公司不到百分之十的股份,但也正是因為股份的減少,他們才能成為巨無霸。

休閒莊園,你不能當兒子養,更不能當豬養

所以,我們討論把莊園當兒子養,還是當豬養,都不是問題的核心,或者說都只是經營層面問題。討論把莊園當“超市”經營,還是當“商場”經營,才是更核心的模式問題。

模式錯了,短暫的經營不錯又有何價值,又能持續多久?

作者:田得一(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策略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