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公元前342-341年間,孫臏與龐涓在齊魏交界之地(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大張家鎮)相峙一年多,即著名的“馬陵之戰”。據傳說,為了與遠道而來的強大魏軍周旋,孫臏曾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優勢擺了個“蛇形十八陣”。兩千三百多年過去,這十八陣地名如今都存在,現屬聊城市的莘縣、陽穀縣、冠縣和東昌府區,只是多數將“陣”字換成了“鎮”字,成了一級行政區劃。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當年“蛇形十八陣”名稱與當今地名都能對的上號,在近現代郵政日戳上亦可體現出來。這十八陣依次為:

張丘陣(今陽穀縣張秋鎮,圖1);谷山陣(今陽穀縣城區,圖2);阿城陣(今陽穀縣阿城鎮,圖3);七級陣(今陽穀縣七級鎮,圖4);安樂陣(今陽穀縣安樂鎮,圖5);迷魂陣(今陽穀縣大布鄉大、小迷魂陣村,圖6);斜店陣(今陽穀縣西湖鄉斜店村,圖7);定水陣(今陽穀縣定水鎮,圖8);海霧陣(今東昌府區李海務鎮,圖9);沙家陣(今東昌府區沙鎮,圖10);燕店陣(今莘縣燕店鎮,圖11);河店陣(今莘縣河店鎮,圖12);馬橋陣(今莘縣河店鎮馬橋村,圖12);定遠寨陣(今冠縣定寨鄉,圖13);堂邑陣(今東昌府區堂邑鎮,圖14);桑阿陣(今冠縣桑阿鎮,圖15);柳林陣(今冠縣柳林鎮,圖16);真假陣(今冠縣賈鎮,圖17)。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在這十八陣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迷魂陣,傳說孫臏當年就是坐鎮迷魂陣發號施令。這迷魂陣村是盤陀街,斜向屋,東西南北不分,外地人進村即迷。傳說有一次,外村一個賣豆腐的和一個賣香油的在村中迷了路,兩人轉了一圈又一圈,碰了七八次面,都多次從一個漿線子的婦女旁邊走過。賣豆腐的感嘆道:“這個村賣香油的真多!”賣香油的則說:“賣豆腐的也不少,我都碰見七八個了。”賣豆腐的又說:“不知今天是啥好日子,這村的婦女一個一個的都忙著漿線子。”漿線子的婦女聽了大笑道:“看來你們兩個都迷路了。其實今天只有一個賣豆腐的,一個賣香油的,村裡漿線子的也只有我自己,我已經看著你們從我旁邊走過去七八回了!”最後,還是漿線子婦女找來個小孩,將這兩個人領出了村子。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迷魂陣村舊有關於孫臏的建築物。大迷魂陣有孫臏廟,據說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曆史,廟坐北朝南,中間是孫臏塑像,左右為其弟子毛遂和侄子孫燕,並有一站立的青牛。孫臏廟於建國初期被拆毀。在小迷魂陣則有孫臏閣,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築,上層正中是手持天書的孫臏畫像,毛遂在西,手託太極圖,孫燕在東,手執神拂。北牆下半部畫著王凱、杜穆臣、李穆、袁達四員大將,東西牆畫的是孫臏一生行止。此閣建於清順治年間。迷魂陣村現有清代古碑兩通,碑文中說“谷治東北村名迷魂陣者,相傳為孫臏用兵地。神其術數,運其兵法,以迷魏師之魂而奪其魄,以制其命者也。”迷魂陣自古有廟會,時間為農曆二月十五和十月十六,每次四天。孫臏閣曾有清順治年間搭建的戲樓,最常上演的劇目是《孫臏戰龐涓》。陽穀一帶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孫臏下山騎青牛”的民謠。1958年,迷魂陣的廟會活動停止。至今大小迷魂陣的孫姓居民佔絕大多數,他們都自稱是孫臏的後代子孫。建國初期,孫臏閣曾為供銷社所在地,文革初期被拆毀。

迷魂陣以東有許多叫“寨”的村莊,如張巖寨、任巖寨、谷巖寨等,民間傳說當年孫臏還曾在這裡安了“一溜十八寨”,這些村名就是據此叫起來的。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2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3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4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5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6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7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8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9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0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1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2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3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4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5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6

大手筆:孫臏當年在聊城布的“蛇形十八陣”,今還在!

圖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