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三觀」

廣東省江門市第一中學楊青蘭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深被九十年代中期那句“誤盡蒼生”的吼叫刺痛著,雖然“誤盡蒼生”並不僅限於語文,可是這個“罪名”卻落到了語文的頭上,原因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國人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更高,“愛之深,恨之切”;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也的確存在著不少弊端。對此,語文教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師要成為真正意義上有著高品位的文化人,只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不夠的。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們總不能只在“之乎者也”中淺唱低吟,在“生存,還是死亡”中輾轉反側。當納米、黑洞、三聚氰胺、天眼等新鮮事物撲面而來的時候,“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應僅成為一個時髦的口頭語,僅淪為一種職業資格的認定,它更應該成為我們一種高度的認識和一個不懈的追求。

語文教師走上專業化發展之路,應該樹立三種觀念:

一、價值觀:方寸間悠然舞蹈

1986年,美國霍姆斯小組在《明天的教師》這個重要報告中提出,教師的專業教育至少應包括五個方面:把教學和學校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研究;學科教育學的知識;課堂教學中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教學專業獨有的素質、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在這裡,“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作為教師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德森也說過:“教學首先是一種道德的和倫理的專業,新的專業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為指導原則。”今天,這種理念非但沒有過時,反而顯得日益重要。語文教師的工作量大,也難於“另有出路”,當語文教師的工作成為“良心工作”的時候,假如缺失了道德責任感,沒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我們還能夠咬定青山,在這三尺講壇之上堅守我們的清貧嗎?我們還能夠堅守理想,在方寸間悠然舞蹈嗎?語文教師的路在何方,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我們把教育當成是一種幸福的追求而非謀生手段的時候,當我們把教育當成是一種事業而非簡單的一種職業的時候,當我們把學生當成是教育的對象而非“衣食父母”的時候……我們就會甘於寂寞,淡泊名利,安於自己的陋室,才能對著寒滄滄的長夜,守著氤氳的濃茶和一盞青燈,縱情於唐詩的蘊藉幽眇、恣意於宋詞的瑰麗典雅中,讓芬芳的醇酒釀成血液,讓瓊漿玉液浸潤漂浮的靈魂;才能堅守在陶行知的“四顆方糖”中吮吸,在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中蝸行摸索,在於漪的情感課堂中流連忘返……這樣,我們才能在重複性、事務性、單調性和平庸性的日常教學工作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二、讀書觀: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王立群的《秦始皇》、錢文忠的《三字經》等在《百家講壇》閃亮登場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之驚豔:豐富的知識,獨到的見解,縝密的思維,沉靜的智慧,清晰的講解……這種功底與氣度,何嘗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終極追求?講到語文教師,別人都會用“出口成章”“舌燦蓮花”來恭維及讚美其口才了得。可是,在現實中,語文教師也有“口吐白沫”的時候,上課是“三大紀律”(背景介紹、文章分析、歸納總結),“八項注意”(字、詞、句、篇章、結構、修辭、主題、寫作特點)。講到蘇軾的《赤壁懷古》,連聲說“好”;講到柳永的《望海潮》,連連稱“妙”;李清照的《聲聲慢》“不錯”;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挺好”……學生在“好好”“妙妙”聲中“鞠躬盡睡”。不可否認,應試教育下的語文學科歷來都處在其他學科的“圍剿”之中,要在“四面楚歌”中尋出一條“生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錢文忠等面對全國的觀眾為什麼能夠做到氣度從容、遊刃有餘?是因為他們具備知識、能力、智力、文化等專業修養。而要具備這些專業修養,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

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是的,每一本書都會是一個進步的階梯。人品即文品,人品也是教學的品位。“讀書能夠改變教師人生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僅僅瞭解了《逍遙遊》,還無法真正讓莊子“逍遙”起來;我們僅僅閱讀了《赤壁賦》,還無法走進“千古一蘇”的“儒道佛”的世界。閱讀是語文教師教學的生命所在,正如培根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假如我們能夠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少一點論證“高考狀元與自己前途命運”的命題……我相信,在這“最文學”流行的年代,我們仍然可以做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仍然可以湖山剪影成事,沉潛於心做人,品一杯香茗,沉醉在線裝書的淡淡墨香中。書籍中閃爍著人性與智慧火花的前沿理論與精闢見解,會為在“歷史的隧道中蝸行摸索”的我們指明前行的方向,會讓我們的“小米加步槍”升級換代,讓我們不滿足於“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的高度。這樣,我們的專業才有提升的空間,在德行、才學、識見、能力諸多方面獲得提高,做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才能不斷增長職業智慧,並能給學生知識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

三、終身教育觀:生有涯而知無涯

“生存,對所有人而言意味著一系列的挑戰。但是,人不但要生存,還要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如此,不能躲在象牙塔裡“一心只教聖賢書”。我們僅憑自己以往的知識積累以及滿腔熱情,還是無法站穩現代社會的三尺講壇的。我們的學生從“70後”“80後”“90後”到今天的“00後”,而我們有不少老師擁有多個“後”的教學閱歷。但當我們自詡足以對付這些“愣頭青”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被“打臉”。我們搞不清神舟十一號的飛天原理,但我們總該知道中國太空漫步的第一人;我們搞不清“黑洞”是怎麼回事,但也應該知道霍金與《時間簡史》的關係;當我們沉浸在“關關雎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瞭解“打call”“尬聊”等網絡語言。法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保爾·朗格朗說道:“應該使教育從縱向方面貫穿人的一生,從橫向方面連接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使今後的教育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刻,隨時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由此可見,終身教育不僅僅與人生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階段有關,更應該與一個人共始終。這個“人”也包括了教育人的人——教師。作為教師,我們的師範教育只是作為我們踏上講臺的起點,要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要面對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課改,要應對個性迥異的學生,語文教師就應該成為天文地理、數理化生都略懂一二的“智慧的色拉”,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的觀念學習,以“道之所存,‘學’之所存”的態度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才可以做到“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我們的教學之“刀”才可以達到“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的境界。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觀念,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