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來源 | 消費斑馬線

文 | 山椒

在消費升級、積極改善生活方式的需求刺激下,中國消費業近年迎來反彈。大眾在繼續追求高品質消費品的同時,也對商品性價比產生了較高的要求。

這種“兩全”需求正逐漸被一批聲稱“大牌品質、平民價格”的購物電商摸索嘗試。

網易嚴選、小米有品、必要商城、甚至名創優品,它們以“優質低價”噱頭快速圈粉消費者。但在“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傳統認知下,“優質低價”真的成立嗎?

把大品牌相同質量的產品去掉商標,再賣出平民價格。這種做法即便在無印良品誕生的1980年,也能引發一陣轟動。

1980年,日本剛剛經歷全球“石油危機”,經濟已進入低增長階段。此前幾年日本經歷了黃金泡沫期,日元強勢以及消費觀念升級,消費主義一度達到巔峰。

當時僅日本一個市場,就足以支撐起愛馬仕30%銷售額,和40%的全球奢侈品銷售額。

無印良品在那時出現不無道理。隨著泡沫破裂,日本消費行為逐漸呈現兩極分化:一面昂貴、一面低廉,低收入者消費則逐漸理性,轉而追求性價比。無印良品的誕生只為解決一個問題,能不能製造物美價廉。

無印良品認為,“優質”與“低價”並不矛盾,因此把目標定位在:產品與大牌質量相同,但價格便宜30%。

而這套邏輯很多年後被一箇中國公司參透並大家宣揚,就是現在國人熟知的小米。

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無印良品海報上有這樣一行字:不依賴產品和包裝來選擇商品。這不僅代表了熱情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態度

創造藍海: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

沒人能夠想到,與日本極度相似的泡沫也在30年後的中國重新上演。

高速發展的房地產和製造業累計下了大量庫存壓力,放緩的經濟增長和大眾不斷收緊的錢袋,也讓消費行為變得更加理性。

群體消費行為也已呈現兩極分化:高收入群體繼續買買買,迫於高房價壓力的低收入群體卻不得不追求高性價比消費。

此時的“無印良品們”也在中國形成了規模。

2016年4月,丁磊高調推出“網易嚴選”一路高歌,2018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網易電商淨收入37.32億元,同比增長101%;“必要商城”在上線一年後的2016年發佈了一份《年度報告白皮書》,一年時間獲得180多萬用戶,近500款產品,銷售額破億;而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做銷售平臺的小米優品,也不斷刷新著旗下的優質爆品。

網易嚴選、小米有品、必要商城、甚至是名創優品,儘管模式不盡相同,但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了傳統供應鏈低效導致的品牌高溢價。

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此時大眾消費需求已經越發清晰:

1、追求高性價比已成為消費主流,特別是剛需高頻消費的主流;

2、品牌化消費開始向性價比消費滲透。比如高端汽車紛紛推出更大眾的新系列產品,很多高檔品牌會在奧特萊斯開設“直銷工廠”,而小米這樣的新型品牌更是把性價比推向極致;

3、渠道逐漸提升至上游,參與生產。渠道方從來都只有交易屬性,只是尋求雙方的成交場所開始具備一定的生產屬性,比如一方面通過大數據驅動生產商精準生產;另一方面,渠道直接參與對供應鏈的深度改造,推動定製化生產。

當年無印良品的邏輯是,開發自有品牌,利用品牌定價權可以追求低加價率或低毛利,進一步降低終端商品價格,而自有品牌的產品由於自產自銷,省下了很多中間環節、廣告成本等等,通常價格也可以更便宜,利潤率更高。

中國市場經濟已經發展多年,很多細分消費品類已形成絕對的紅海,寄希望於國內市場無法快速消化掉巨量庫存。

而此時通過“無印良品模式”,自建渠道、貼牌供應商資源則能夠成為消化庫存的好方法,更像是生生創造出了藍海市場。

“性價比電商”:高質低價的幾大方法

自2008年起,那時隨著互聯網和製造業崛起,人們開始強調消費的個人化、個性化,中國開始進入第三消費社會。

十年過去,消費市場的最大變化其實不是品牌,是渠道,而渠道變化最大特徵是電商的崛起。

一方面,移動電商的出現進一步激發了人們不斷膨脹的個人消費慾望,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地買到自己喜歡的好產品。

另一方面,電商的最大作用是消解傳統渠道層層加價的不透明價格體系。

比如奢侈品加價率高達30倍到100倍,你花一萬塊錢買的名牌包,其成本可能只有100元。這部分不合理的價格,能夠通過性價比電商來打破。

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麥肯錫《2017年中國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關注度正逐漸從國外品牌,轉向本土品牌,同時對於那些主打性價比的品牌興趣濃厚。

在大多數被調查的品類中,品牌歸屬地沒那麼重要,消費者訴求非常明確,不論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物有所值、產品優質、服務到位是基本需求。

消費者因為消費升級樂意為更優質的產品買單,但大眾的實際購買力往往有限,不得不追求性價比;其次,90後新消費群體成為新消費引擎,對於品牌沒有那麼高的忠實度;第三,中國製造能力逐漸提升,消費者不必再追求很高溢價的國際大牌。

從消費需求上來看,“性價比電商們”必將是未來一大趨勢,但由於發展時間短,目前“性價比電商”尚未形成格局,整體滲透率仍然很低,在這種背景下,誰能打通誰就能獲取市場。

那麼他們紛紛是靠什麼打贏這場仗?

網易嚴選的邏輯是,從工廠直接選品貼牌,基本上都是國際大牌代工廠,去掉中間環節,直接toC銷售。

無印良品的中國門徒:如何打通“優質”與“性價比”?

小米優品則是依靠嚴格的設計總監最後把關,產品總監參與全程,所以每個公司的產品都是按照爆款邏輯做得,結果是出一款爆一款。

而必要商城則是通過“短路經濟”,反向C2M去庫存,通過線下或線上的流量優勢打造自有品牌,通過廠家直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渠道成本;

因為處在相對藍海的階段,目前的性價比電商之間,並不存在大面積的市場爭奪,但最終誰能跑出來,考驗的是對“優質”和“性價比”的高效整合,誰能打通誰就能獲取市場。

高質低價,考驗商家內部優化能力

新零售發展多年,已經在品質與服務層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從消費者需求本質來看,性價比依舊是值得商家考慮的因素,如果“新零售”能在性價比上做出進一步行動,消費市場仍能更進一步。

性價比電商的核心,實際上是對於背後供應鏈整合能力的強大考驗。通過對供應鏈的優化整合,提高效率,壓縮中間成本,將節省下來的利潤空間讓利給消費者。

沒有無源之水,也沒有無本之木,開源+節流是商業世界的永恆話題,問題是商家能否將細節做到極致的能力,向內求,優化內部結構。

而能夠做到內部結構的優化,這本來就是創新。

商業有時並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把一個正確的基本動作重複堅持下來,利潤就是一個必然結果,因為市場需求始終存在。

現在看來,消費升級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未必是把東西賣得更貴,理性消費,價值消費是消費升級更重要的內涵,因此只要圍繞大眾需求做文章就一定有市場。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最終的消費觀都會趨同。將節省下的錢返還給客戶,也是商家給大眾最大的驚喜,也是企業家對於社會最大的回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