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野店山橋送馬蹄,白沙青石洗無泥。

泊船秋夜經春草,明日看雲還杖藜。

------

水送東西秦與晉,歌有南北酒風旗。

惠濟長橋圓月處,紅傘何時照綠衣。

這首詩一看就是一個水碼頭的場景。這個場景是鄭州惠濟區惠濟橋村300多年前的一幕。當年的惠濟橋,橋下流淌的是賈魯河,當年的這首詩,出自乾隆年間的。

前四句來自歷史縣誌,古人所作;後四句是小編今天自己寫的,狗尾續貂,自我感覺良好。

惠濟橋下的河流,以前叫通濟渠,後來叫汴河,明朝又叫賈魯河。當年賈魯治河,就是惠濟橋胯下的這條河。現在的賈魯河,已經偏離這個村子,扭動著歷史的鏈條,流淌新的故事。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當年的惠濟橋村,是一個繁華的商賈小碼頭。在這裡可乘船到中牟、到開封、到周口。可以想象,一個叫惠濟的姑娘,曾經洋溢著青春嫁妝,柔柔的胸波飄揚的裙袂,逆流到滎澤縣、新鄭縣、洛陽皇宮,順流到中牟邑(牟山北峙,賈水東流)、開封祥符(汴水空繞,宋皇何處)、周家渡(三川交匯,江南週轉)、商丘、揚州花花世界。

通濟渠是中華帝國最鼎盛時期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大運河的主要部分和難度最大部分,人工開鑿最多。連接了洛陽、滎陽、鄭州、開封到商丘(宋州)、揚州。因為最多的是引流黃河的水,泥沙量較大,容易淤積,又在天子門前(近洛陽),號稱御河,專門設置了治河使。而索須河上的惠濟橋,只是大運河河道水岔支流汴河(板渚)的小小見證。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2012年左右的舊圖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曾經2011年挖掘時的惠濟橋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大運河遺址碑刻

以前我們噴空過賈魯河才是鄭州的母親河,圍繞鄭州大半圈,收納多個支流東南去。索須河就是最大的支流,索須河還是上過聯合國的國際名河,詩經之河,歷史之河。通濟渠很長的一段就是索須河的身子,當年隋煬帝從洛陽出發,浩浩湯湯,一定經過鄭州惠濟這一段。當年滎澤縣的古惠濟鎮,因漕運而開始了新的篇章。更早是戰國魏國的鴻溝開鑿,做了最堅實的歷史基礎。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橋上深深的車轍痕跡,磨進去的都是故事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橋始建於隋唐,延續至宋元,明代重修,民國頹敗,解放初文革時候被破壞,近十年的被挖掘恢復被聯合國認定文化遺產,塵土下的一次次輪迴,見證了鄭州的古今萬象。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現在的索須河惠濟渠古運河修復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借用李白詩句)

宋朝南遷後,失修和淤積,通濟渠逐漸成為雞肋。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蘇杭。通濟渠成為流浪的女子,成為文人填詞、寄託哀苦的歷史荒草堤。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漕運和交通功能成為歷史,曾從黃河向索須河引水的汴河故道已經被黃土掩埋,索須河卻依舊東流,直至祥雲寺附近匯入賈魯河。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通濟渠是中國北方地區最早的、溝通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的運河遺存,也是貫通南北、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陸水系。沿岸相關文化遺產很多:世界文化遺產惠濟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滎陽故城、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信墓及碑刻、滎澤縣城隍廟。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當年的滎澤之水,據說是濟水過黃河而留,濟水穿黃河而不濁不融,真是奇蹟。有一種說法是古濟水時入古黃河,而對岸附近黃河又分出岔道加上其他南岸小河而成滎澤,感官上看似乎是濟水穿黃,實為錯覺。無更多歷史資料或地質資料證明,僅供參考。 古惠濟鎮就歸滎澤縣管轄,惠濟的濟應當不是說的濟水,“惠”是給人好處或受到的好處,“濟”是有益,有成效或者人多之意,人才濟濟。“惠濟”相連,聚八方平等互惠;攬四海和衷共濟。這或是惠濟橋的本意,見證了當年商賈雲集的繁華。2004年鄭州市邙山區更名惠濟區,也是向歷史靠近了一步。

賈魯河2000多年的風流倜儻,處處遺珠,惠濟橋就像當年青春的姑娘,如今千年後甦醒,河流遠了,歷史遠了,只留惠濟長橋 的老八景之說,在轍痕裡搖曳河風、河事。一切人文皆因水文,一切人相多關水相。讀一個城市,從河流到到另一個河流,終是輪迴。人生苦短,隨性噴空。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現在的鄭州惠濟區有600萬株樹木、6.4萬畝森林面積,鄭州城市的後花園

惠濟區有賈魯風流的老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