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爲懷劇,很受廣大羣衆歡迎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據有關資料記載,他們經常活動在我縣北部山區及山西陵川帶與我縣的接壤村莊,其精彩演出,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特別是工生行的張巨安本人,因其白口清晰入耳,嗓音純淨錚亮,表演動作優美大方而又符合人物的性格,故在他演出過的地方,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寧跑十里山路,也要看看張老虎,不吃饃不吃飯,也要去聽老虎唱一段”。這就是懷劇在我縣由民間故事的旱船,搬上了舞臺演出後的動人情景。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由於大東村懷劇在周邊村莊演出的場景火爆,群眾反映熱便在周圍村莊乃至全縣掀起了一股懷劇熱。不但揹著鋤頭上地鋤地的莊稼漢,走在路上情不自禁地要唱上幾句老懷梆,就連在家紡花織布的婦女,也要隨著紡車的轉動,“呀呀”地哼上幾句,藉此解除工作中的疲勞。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截止建國前,據不完全統計,我縣就有懷劇班二十多個。他們]是:大東村、裡窯、外窯、西村、虎路峪、黑巖、西交口、長嶺、崔莊、大南坡、圪料返、烈槓營、小塞、王裡張屯、西常位、北焦莊、大寨、孔村、前董村、楊莊、西嶺後等,除了上述以村組織懷戲班外,還有以群團組織的形式組織懷戲班的,如同樂會,四聖會等。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這些演出班,除了在農閒時或過年過節,在本村或相鄰村演出外,有的班還到外縣或外省演出。如張巨安戲班,裡窯戲班,就經常到輝縣、武陟縣及山西省的陵川縣演出,頗受當地群眾歡迎。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修武懷劇在部隊。值得濃墨重彩一書的是在我國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前夕,即1944年秋,我縣北部解放區所屬的太行四分區,在崔莊成立了一個“八路軍演唱隊”。這個隊以懷梆演出為主,因此,廣大群眾把這個隊美稱為“八路軍懷劇團”。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這個團共有四十餘人,統一享受部隊戰士待遇,跟隨八路軍活躍在本縣境內,是我縣解放前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這個隊除了根據形勢需要,臨時編演一些小型節目外,還演出過不少傳統戲和現代戲。臺下看戲的群眾紛紛站了起來,高喊“打倒惡霸地主黃世仁!”

懷梆戲,解放前在修武一帶老百姓多稱為懷劇,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這喊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隨著喊聲的出現,磚頭瓦塊便向黃世仁、穆仁智投去。在場看戲的八路軍,其中的一位戰士,他也忘了這是在演戲,兩眼帶著憤怒的目光站起來便向臺上開槍,幸虧在他身旁坐的一位戰士手急眼快,將槍往上一託,子彈打在了空中。修武全縣解放後,根據形式與工作需要自願結合的原則,大部分人都分配到了各單位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