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科技:算法,源於傳統的創新

講科技:算法,源於傳統的創新

------本期內容導讀------

讓更多不可言傳、不可預知的部分,變得更加容易控制、容易把握,這便是算法在當前科技手段中所存在的意義。

------以下正文詳情------

隨著頭條新聞的成功,算法一詞很快就成了互聯網上的一個新的熱門詞彙。就跟 很多年前的電子商務、之後的大數據、緊接的物聯網、雲計算等等一樣,不管你實際上做的是什麼事情、怎樣的行業,只要把算法這兩個字安在開頭,都好像一下子就能變得高大上起來。

其實算法這個詞彙在所有的計算機基礎的第一課裡就講到,計算機的最基本原理就是使用二進制的算法來計算並得出所有的結果。比較標準的說明,世間萬物、任何功能應用都可以最終成為0與1兩個數字的運算,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類計算機科技的成果暗合了歷史悠久的太極兩儀文化的說法。

當然,今天的算法早就脫離了這種抽象的、底層的原始化運算,而是直接在互聯網的最終功能實現中大展身手。比如:由算法決定新聞平臺上讓讀者接收的新聞;由算法決定網購平臺上讓用戶看到的商品;由算法決定乘客叫車請求後最適合接單的司機;由算法決定刷微博的用戶更適合推薦給他的關注對象及相關信息……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並琢磨這些算法的使用場景時,就會突然發現,算法所能實現的效果,在過去只能依賴於經驗而存在,而且都應該是優秀人才的經驗。比如:媒體中富有經驗的主編或責任編輯來決定稿件的先後;商場富有經驗的店長、經理擺佈促銷推薦的商品;運輸公司富有經驗的調度來決定選擇接單的車輛……

而經驗,以及擁有穩定、高效經驗的優秀人才,往往又是我們在事件執行推進過程中,最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核心部分,更是影響事件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發現,任何一件事,最終還有一個神秘元素的存在,包括各種不可預知原因、突發狀況、隨機因素。在過去,正因為大家既無法掌握、也無法測算,所以只能藉助於一些非正常手段,比如各種拜神、祈禱、符咒以及因人而異的禁忌規定,或篤信其神秘力量、或自我獲得心理安慰。而到了大數據時代,至少科學的解釋,是可以通過算法來綜合預測各種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時段以及可能程度,相當於讓不可預知有了一定的預知性。

於是,讓更多不可言傳、不可預知的部分,變得更加容易控制、容易把握,這便是算法在當前科技手段中所存在的意義。所以,算法自從誕生之後,大致會按照以下的幾條路徑不斷演進:

1,這一點從嚴格意義上還不完全歸是算法,可以稱作是算力。也就是提供更加具有效率的方法,突破以往人力所難以達到的高度、強度、深度以及精度。比如從過去必須要依賴整個閏月才能調整的歷法,到如今可以精準到毫秒級的天文曆法;從只能對抗國際象棋的深藍到絕對戰勝人類棋手的AlphaGo;還有國家人口普查應用算法之後的速度與效率等等。

2,讓少數人才能掌握的經驗,應用為大眾基本的常識性手段。最原始的例子就是計算器,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完成各種大數以及複雜的運算;還有所有大型自動化機器以及系統的操作員、調度員、值班員,完全可以在強大算法的支持下,完成過於千百人可能都難以完全的任務。

3,用算法來探求過去所不曾能夠達到的高度,甚至是未知的領域。往往這樣的算法誕生,即意味著在人類面前打開一扇新的未知大門。這一點在天氣預報的算法模型的發展中就非常明顯;而在專注於圍棋的AlphaGo的升級版中,它所創新出來的佈局與走法幾乎突破了近百年人類棋手的認知;交通軟件算法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在城市治堵實踐中屢有建樹;而人臉識別算法的進化,更是開始在公眾場合反恐維穩領域實現巨大的管理能力。

4,用算法糾正過去的認識錯誤,讓科學研究迴歸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是算法技術從“數據處理”階段向“知識處理”階段進化的標誌。在前3個階段的算法,都是從已得到的數據信息中演算並推導出已有知識範疇內的結果。而在這一步,卻是糾正或是創新,更是由於算法的出現,根本性地讓人類不再機械地依賴因果關係(尤其是表象因果,例如彩票中獎前穿了紅衣服),而是從嚴謹精細的算法中,得出相對更具有參考與判斷價值的因素。

我們談到這個地步,也就大致可以這麼來理解,所謂的AI(人工智能),無非就是更加普遍的大數據,在更加強大的算法下的過程經歷與結果表現。之所以現實上還存在著許多被譏笑為“人工弱智”的AI應用,其實不外乎於大數據的欠缺或者是算法的不足。

因為,算法必須依賴於人類發現、發展並完善,人為的各種因素也會成為算法中難以避免的缺陷與不足。所以說,在現代科學應用體系中,雖然算法的研究與推進,是現代計算機與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核心部分,但是它的實際應用領域,卻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被劃入數字、或者說是應用數學領域,成為一門更顯基礎性的學科及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