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觀點:看看KFC與星巴克的不同電商路

講觀點:看看KFC與星巴克的不同電商路

------本期內容導讀------

相對應的,再來看另一家成功的連鎖商業機構星巴克,或許由於一直所堅持的各種特立獨行,不管是對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拒絕,還是自己封閉的星享卡優惠體系,包括外賣,它的堅持拒絕時間更久

------以下正文詳情------

在印象中,大凡成功的連鎖化企業,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就已經獲得成功的,大多都會對電子商務模式不會太主動。原因也簡單,成功的連鎖經營模式,往往會解決掉傳統商業機構面對更大規模市場下的大多數難題,並在具體的配供、調度、物流等方面具有著自己獨到的解決思路。

在拒絕電子商務方式“入侵”方面,KFC曾有著非常值得“驕傲”的歷史。首先在支付方式上,別說支付寶,就連信用卡也拒絕了很多年。而堅持只用現金結算的方式,曾經在許多場合成為KFC提高現金持用、節約銀聯費率成本的一大優勢。

在促銷手段方面,KFC的彩色優惠券似乎更加出名。有經驗的老顧客,都能推算出新優惠券的推出時間,趕在這個時間點消費時就向營業員索要。對於營業員來說,收券撕角、選擇優惠結算也成為了多年的習慣而未曾改變。

而對於外賣,早年的KFC對此反對的理由還算充足。因為它一直都在強調口味的保鮮,所有的食品只要過了最佳賞味期都會直接被丟棄。而一旦啟用外賣,明顯就會拉長食品出爐再到顧客口中的時間,更會給食品在店外複雜的空間裡,增加變味變質的各種風險。

如此看來,電子商務原本能為企業帶來的支付、促銷以及配送優勢,看起來在KFC這邊幾乎毫無機會。其實上面說的那些理由,一個也抵不是背後的真實原因,就是那些年的KFC正處於市場上升期,連鎖店面不斷擴張,單店業績與利潤收益仍然不斷上升。而一旦市場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業績與利潤開始下滑,那麼所有對於這三個方面的堅持理由也就轟然倒塌了:

KFC首先推出了外賣,當時基於品質的考慮,是自建的騎手隊伍;而支付方式則順其自然地接受了信用卡,接受了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隨著來自於網絡的訂單量的上升,電子優惠券也隨即誕生,並很快就從下載打印轉成了口報編號。

KFC的電子商務化雖然有點晚,但是很快就從中體會到了這些改革舉措帶來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它們最值得讚賞的改革舉措就是改變了櫃檯的結算流程,從原先的單櫃檯完成所有工作,改成了點餐取餐分通道的做法。表面上似乎增加了流程,實質上全面擁抱網絡預約點餐與手機點餐形式,而餐廳對於出爐食品的調配、準備的效率,也有了驚人的提高。

相對應的,再來看另一家成功的連鎖商業機構星巴克,在對於電子商務的抵禦態度方面,顯得比KFC更為強烈。雖然星巴克很早就開始支持信用卡,但也就僅止於此,或許由於星巴克一直所堅持的各種特立獨行,不管是對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拒絕,還是自己封閉的星享卡優惠體系,包括外賣,它的堅持拒絕時間更久。

首先被突破的同樣是外賣,只是星巴克的外賣渠道與它自身無關,而是一些第三方的團隊因為這個商機而提供配送服務,並以此創業。星巴克則對此以“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姿態。直到配送團隊在積累了大量顧客資源並開始推出自營咖啡品牌爭奪市場時(連咖啡),相信星巴克管理層才意識到“養虎成患”了。

直到去年,星巴克才以半開放的姿態嘗試接入微信支付,而大家對於它不同時接入支付寶則更有批評。最糟糕的是,在與網絡支付同步開始的網絡預約單的執行過程中,發生了與原有的取餐流程相沖突時,星巴克的高層並不是仔細分析具體原因,而是直接在媒體上發出抱怨,突出地表現出一種固執的保守心態。

而2018年的明星創業項目中,網絡連鎖咖啡正在異軍突起,以瑞幸咖啡為首的新生網絡品牌,直接以外賣突破,APP優惠為推手,移動支付為主體,恰恰就在這三個方面組合出拳。有消息說,星巴克已經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正在考慮組建自己的外賣配送團隊。而從上面與KFC的對比中,我們其實明白,更重要的是從整個服務體系對於電商化改造的理解與適應。否則,還是老一套的連鎖流程,貿然地硬塞入某一項支付或配送,表現出來的,只能是混亂與無序。

而KFC與星巴克的電商化路徑,實在是具有太多可分析與借鑑的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