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融合:廣電是否需要新定義?

講融合:廣電是否需要新定義?

這是我於上週四在哈爾濱的5G網絡助推創建新媒體技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很感謝組委會在這樣一場雲集全國網絡及廣電技術專家的會議上,給我這個文科生以一個人文情懷式的發言機會。發言整理後的文章有點長,希望您可以先收藏了再讀。

——5G時代前的行業構想思考

引子:從北京廣播學院的更名談起

2004年,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和很多高校更名一樣,既有鼓掌贊成的,也有質疑發問的。有人認為,進入到21世紀後,北京廣播學校應該不只侷限於培養廣播電視行業人才,應該關注更多互聯網對於傳媒行業的變革。事實上在2000年之後,廣院除了傳統的播音、攝像、記者等專業增加了許多三維動畫、創意廣告、電子商務等等新專業,成為它要改名為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個充足理由。但是反對的人卻問,難道在此之前,公眾認為廣播學院只培養廣播電臺人才的嗎?雖然從校名來看,普通大眾會認為廣播即代表著電臺,但是行業內的人都明白,廣播是一個外來詞,可以直接解讀為“廣泛的傳播”,因此它實際上包括廣播電臺與廣播電視臺,廣播表達的是一個傳播行業,所以無須更名,它本身就可以包括同樣在進行廣泛傳播的互聯網領域。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古往今來,大量的詞彙定義都在發生著程度不同的演變。比如,幣,古時代表絲帛、貨物,最後變成了貨幣、錢幣;火車,最開始由於需要燒火產生蒸汽來驅動,但現在全部都電氣化了後仍然還是叫火車;電,起源是描述天上閃電這種自然現象,而如今則是我們人造的一種能量、能源;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是以繡有鳥獸圖像的官服來象徵具有權勢地位的人,爾今則成了痛斥他人泯滅人性的一個貶義詞。

講融合:廣電是否需要新定義?

我辦公室裡陳列的自己用過的手機

我們最熟悉的手機,也在不斷地演變。在我的辦公室牆上,擺放了我自己從90年代到今天的所有通訊工具,從最早的BB機、大哥大,到近期的iPhone。在這張照片的最左上角的手機,非常符合當時對於移動電話的定義:上部是聽筒、下面是受話器,中間鍵盤,再一塊很小的屏幕來展現通訊信息足矣。而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後,再看這張照片的右下角,也就是最近幾年的手機,呈現出“千機一面”的趨勢,幾乎都是一樣的外形,正面已經幾乎全是一塊屏幕了。但是,在另一方面,手機也從最早只能通話發短信的簡單功能,發展到如今可以包括錄音錄像、掃描拍照、計算照明、社交支付等幾十種工具的完美結合體。所以說到人們對於手機的整體定義,也早就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廣電行業的變化。對於整個行業的管理機構,在2013年之前,全稱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13之後,與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合併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今年,又改成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雖然這三次更名,大家在習慣上都簡稱為廣電總局。但最重要的就是在今年,這次國務院機構調整時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法,就是公示稱“重新組建國家廣電總局”。一方面是由於新機構去除了新聞出版的管理職能,還有一方面也不是恢復,因為相對於2013年前,去除了電影局。當然,最重要的是國務院對於新的廣電總局的管理職責的明確,是:監管、審查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和質量。注意,就是這句話裡,在廣播電視之後,明確指出了網絡視聽節目同樣屬於廣電總局管理。而4月份隨著新的總局組建,先是四款新聞類App因違規而被處於應用市場下架一週的處罰,然後就是今日頭條的內涵段子被處以永久下架。你會發現,廣電總局的行業管理定義,早已超出了過去的廣播電視行業,而已經全面延展至互聯網所能達到的所有領域。

一、傳統定義制約了想像能力

我們過去所想象的互聯網電視是什麼樣的呢?液晶面板廠商康寧玻璃曾於十多年前拍攝製作了一個系列廣告視頻,對於液晶面板技術在未來世界裡的應用作了非常大膽炫麗地想像。在視頻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對於未來時代的廣播電視形態的演繹。電視屏幕幾乎可以無處不在,可以在牆上、櫃門上、大廈幕牆上,甚至在廚房的切菜板上。只是,關於電視的傳統定義中的屏幕概念,使得這些想像依然還是被束縛在一塊麵板的框架之中。

那麼到了手機時代,大家開始探索手機電視的形態。我們來看諾基亞在十多年前大膽實踐並向市場成功推出的一款手機N93,它象徵著諾基亞在巔峰時代對於手機電視的最務實嘗試。首先它維持了當年手機的基本翻蓋外形;其次在電視的設計上盡力去模仿出了電視的底座與顯示屏,通過支持翻蓋鉸鏈橫向翻轉來實現;最後,它創造性地通過手機側轉、向後翻轉屏幕的設計,將DV功能整合了進去。從這些表現來看,N93已經展現出了豐富的想像力與超強的技術實現能力,但是這款產品並未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仍然是一款基於傳統的手機和傳統電視理解下的產品。

在此之後,開始有人嘗試進行理念上的突破。有人會想,對於電視是不是一定要保留實體的屏幕呢?既然電視其實質還是利用人類的視覺感官來接受信息,那麼類似於Google Glass的設備,可以直接將信息內容傳遞到我們的眼中,這是一種解決方案;繼而以越來越強、越清晰的投影效果來替代電子屏幕的技術也開始成熟,也就是激光近投電視。還有微軟所推出的Hololens,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產品,它可以將虛擬的圖像,與現實中的真實物體圖像疊加在一起,模擬實現各種全息效果。在這樣的技術之下,未來的電視,可能就會顯示在我們身邊的實際景物之中,只要我們敢於突破傳統的廣電定義,對於未來電視的想像將會不斷地創造新奇蹟。

二、傳統定義阻礙了革新能力

傳統定義,對於廣電行業的內容生產部門,也會產生一種很大的阻礙。廣播電視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受“24小時”的制約。我在杭州唸書的時候,92年見證了杭州西湖之聲的開播,第一次知道電臺可以把節目一直做到深夜;93年迎來了央視《東方時空》,第一次發現原來早晨也可以辦精彩節目。再後來,有了午間的《新聞30分》,還有承包各臺各種空閒時段的電視購物。但是你會發現,中國電視的黃金期發展瓶頸就出現了:差不多到了2008年前後,我們發現全天所有的時段都被開發完畢了,24小時用完了,你還想把電視廣告收入提升突破,除了提高價格之外,只有想辦法到廣電總局去申請開辦新頻道。也就是說,你停留在傳統電視的定義上,那24小時就是你發展的天花板!

第二個傳統認知就是中國廣電行業的“四級辦廣電”政策,從中央臺到省臺、到地市臺,最後是縣區臺。在國家政策的強力規範下,產生了一個很嚴重的隱患,那就是整個中國電視市場的碎片化,每一家臺都在每一個地方劃地為王:我在這個地方就是老大。過去我們一直在感慨,說中國電視行業缺乏創新,只要出現一個新節目,大家就抓緊相互抄襲,美其名曰借鑑。自己創新不夠了,就去抄韓國的、美國的、英國的。這種現象為什麼在國外不常見呢?就是因為在“四級辦廣電”的政策下,大家的市場相互封閉,各守一方。所以,這幾年,我們才發現,廣電行業最大的競爭,並不是來自於隔壁那個地市臺的影響,也不是來自於上級或下級臺的競爭,而是互聯網視聽行業,因為它們根本不需要遵守什麼“四級”劃分約定,也沒有任何屬地觀念,大家放開來發展、放開來競爭,於是這才發現我們傳統廣電的危機到了。

第三個傳統認知就是在習慣上,我們總喜歡認為各級廣電機構,才是音視頻行業裡的專家,尤其是音視頻內容創作,我們才是專家。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優秀的兩個視頻品牌——《一條》與《二更》,它們居然都與傳統的廣電行業無關!而網上對於它們最常用的一句評價就是:做得比電視臺還專業!警惕啊,各位,我們曾一度自詡是音視頻行業的專家,可是在視聽自媒體領域卻毫無地位。《一條》創始人來自於《外灘畫報》,《二更》創始人來自於浙報集團,還有最知名的短視頻新聞品牌《梨視頻》的創始人來自於《東方早報》。

再看一個例子,眼下最流行的抖音,它們在推廣方面發放了大量的汽車車貼,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懂抖音的小心思?你們發現這個車貼像什麼?像廣電行業最權威的央視臺標吧?!是的,它正是通過這種形式在暗示:過去看視頻內容要去看央視,如果要看就來看抖音!在過去,城市想打造旅遊品牌、增強知名度,首選到央視做廣告;而如今,都在強調去拍抖音的網紅視頻了!廣電電視臺,不再是過去音視頻行業專家的代名詞了!

三、傳統定義束縛了生產方式

傳統的廣電定義下,我們可以看到在內容生產方式上,正在不斷產生出各種差異。先來看短視頻,這是公認的互聯網內容生產的新熱點,可是為什麼一直沒有在廣電行業發展起來?所有的短視頻品牌中,幾乎沒有幾家廣電系的在內。這是因為,我們還是坐在過去的認知之上,我們總是認為,短視頻,不就是視頻欄目截短嘛!五六年前在優酷土豆上的熱門新聞短片,不都是從各家電視新聞裡拆出來的單條嘛!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如今在網上,相同的新聞事件,大家更愛看梨視頻,更愛轉發這些片斷而不是電視臺的正式報道。因為它們兩者的製作生產方式,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區別:

傳統電視臺這麼多年來,把新聞口播從創新走向了僵化執行,不管什麼新聞,什麼內容,無一例外地要在新聞開頭花上十幾秒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一段主持人的口播,交待新聞概況,然後才會讓你看到現場畫面。而短視頻則不然,它選擇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切入新聞現場,在5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讓你直接看到新聞主要事實,完全迎合受眾心理!再有,你會發現網絡短視頻新聞幾乎沒有配音,完全由現場同期聲為主,再以一些字幕補充。當然,不配音並非是硬規定,而它真正的意義在於,沒有了配音,使得新聞生產流程大幅簡化,拍攝視頻、錄製採訪、加配字幕,就完全可以一個人完成,發稿的時效性完全得到保證。而常規的電視臺記者採訪完畢後,必須得回到辦公室寫稿,去審稿,再找播音員配音、剪輯畫面,生產方式嚴重落後。

再來看網絡直播與移動直播。關於電視直播網絡化的嘗試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最終的結果,只是把造價上千萬的專業直播車往廉價、簡化的方向發展,降低到幾十萬,依然還是一輛不小的車子。或者進一步簡化成可以便攜的直播一體機,但是,它還是停留在了傳統的廣電直播的定義與概念之內,需要多個機位的攝像、需要導播切換信號、需要總控監測傳輸信號,所以這樣的網絡直播,門檻依然高,成本還是大,直播的外延與應用還是得不到突破。

真正的移動直播還是從互聯網一端出現,只需要一部手機,外加一根自拍杆或是穩定器,完全只需要一個人操作,就可以輕鬆完成一場活動的直播。這種變化,不僅僅只是設備成本的簡化,真正的價值同短視頻一樣,是把傳統直播所需要大兵團集體作戰的內容生產方式,革新成了完全可以單兵移動化作戰的新方式。而且這裡的單兵移動能力,恰恰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新聞現場、接近被報道對象的最大保證!

然後看一下廣電欄目與新媒體欄目。我們做網絡電視臺,最喜歡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就是把傳統廣電的欄目直接搬到新媒體裡,美其名曰“王牌欄目”,無非是把它們採集轉碼再上傳發布一下。可是這只是傳統廣電節目的一種數字化呈現,大家看到的也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節目。我們相信,網絡受眾在手機上、在網絡上所希望看到的,並不會還是以前的新聞30分、新聞現場或者是正大綜藝,他們更希望能夠有站在新媒體的角度、站在網絡化的立場上,所能夠重新策劃並生產出來的類似於《飛碟說》等等的完全新媒體化的欄目。

最後來看媒體互動與創意互動。表面上,幾乎每一個媒體都在強調要重視互動、要大力推進互動,可是傳統廣播電視做了這麼多年,卻幾乎沒做成幾次像樣的互動,最多隻能叫做媒體觸動,節目播出後觀眾寫封來信,最多電臺裡會有即時的電話、短信,但也不過是一來一去,就像算盤珠子被撥動一下而已。新媒體所提倡的創意互動是什麼呢?看看2017年八一建軍節時人民網策劃的《我的軍裝秀》,可以說,它是第一次完全詮釋了創意互動活動的真正內涵。這次活動幾乎所有最終展現的內容,都來自於用戶的上傳,而策劃者的創意與執行又是互動活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證。無論它的傳播面、用戶的參與熱情度,還是活動表達出的正能量,都成為了創意互動的一次經典活動。再看我們在2016年年底與吉林衛視跨年晚會合作的虛擬觀眾席,與以往的電視互動不一樣的是,觀眾真的可以通過手機APP參與到節目中,並能讓自己的虛擬帳號進入到現場大屏的虛擬觀眾席上,而且還能在節目中與主持人交流並進行視頻通話。這個才是我們所希望的互動!

四、中國新聞獎改革的最新風向標

今年5月4號,中國記協下發了一份文件,宣佈在中國新聞獎中增設媒體融合獎。大家要知道,中國新聞獎成立於1990年,是整個傳媒行業的最高獎項,它的任何一次變動和調整,都會成為我國傳媒事業發展方向的風向標。在1991年開始第一次評獎之後,只有兩次較大的變動,第一次在2006年,中國新聞獎在原先的文字類、廣播電視類和綜合類這三個獎項之後,新增設了網絡類,讓各地廣電及報社的網絡媒體有資格參評了。開始方的,我們的廣電網絡傳媒網,這些網站能夠去參加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了。第二次改動就是今年的這次,新增設了媒體融合類。請注意,這次的媒體融合既不是對過去的網絡類的升級,也不是把它分散到廣播電視類再加網絡類,而是設立一個全新的類別,這是權威機構對於媒體融合首次給予的明確地位。

當然,最重要的內容在於這次新設的媒體融合獎項的評獎標準,文件較長,但只要抓住關於參評範圍裡的關鍵一小句話就可以了,參評範圍是:“是由經國家正式批准的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並在其客戶端首發,應用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傳播的新聞作品”。我們挑出其中的“其移動端首發”六個字、三個關鍵點。第一個、是“其”,就是說要在自己的移動端,而不是在微信公眾號、在頭條號、網易號上,發在後面的是沒有參評資格的;第二是“移動端”,明確提出,媒體融合的主戰場已經從PC網站轉移到了移動端了;第三是“首發”,表面上是在強調移動媒體的地位,實質上卻是在催生傳統廣電行業發生改變,不要總想著電視首播、廣播首播,傳統廣電播出的機制與效率早已落後,要想真正落實媒體融合,必須要講移動端首發,這樣才會有出路。這不僅僅是中國新聞獎中的媒體融合獎項的評獎關鍵標準,同時更是我們實踐媒體融合、打造新概念廣電的關鍵標準。

再來看媒體融合類評獎裡的六個小項,分別是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新媒體品牌欄目以及新媒體報道界面和融合創新,看一看前面四個小項,是不是很熟悉?對的,那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講的,要改變對傳統廣電的定義,釋放出對於傳統內容生產方式的束縛後,所需要全新實踐的四種內容生產形式。恰恰是通過中記協的這份文件、這個評獎規範,得到了最權威的印證。要想做好媒體融合,要想賦予廣播電視新的生命力,就必須要發力於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創意互動與品牌欄目這四個關鍵點,這是中國新聞獎最新的變化所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

五、5G時代的人文解讀

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正在高歌猛進,正在全力衝向5G時代。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理科知識點和技術特徵的新時代,對於身處傳媒行業的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人文角度,來解讀5G時代帶給我們的意義呢?

第一點解讀 5G的首要特點就是更高的網速。能夠達到每秒幾十G,也就是說,再大的APP也能做到瞬間下載,這一點會意味著什麼呢?我想提一個老話題,我們的傳媒行業實際上起源於一個古老的職業叫做郵驛。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郵驛遍佈全中國。假設在當年,南方發生叛亂,郵驛開始快馬加鞭要將戰報傳送到咸陽,雖然戰況的事實已經發生,信息已經寫入書簡,但是遠在咸陽的秦始皇要能得到並感知這一信息也許已經是在十天之後了,這就是2000年前的信息傳遞速度;1000年後,同在長安的楊貴妃想吃到嶺南的新鮮荔枝,800里加急的快馬可以縮短為兩三天;再到2000年後的今天,應用激光照排技術的現代報紙,可以讓同樣的版面,發到全國甚至全世界;電視臺的節目可以通過磁帶、微波以及衛星實現全球同步直播。

也正是在這幾年,在5G到來之前,互聯網一直有一個挺尷尬的局面,就是網絡電視雖然擁有了最新的技術基礎,卻因為在3G及4G時代下,受網速帶寬的瓶頸制約,實際視頻傳輸時,總會有著2-3秒以及更長時間的延時,仍然趕不上傳統電視的衛星直播效果。 到了5G時代,如果這樣的延時可以降低到毫秒級,網絡視頻才可以真正戰勝電視衛星傳播,才可能真正地顛覆和改變傳統廣播電視行業。

第二點解讀是關於人工智能,尤其是基於大數據下的AI應用。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現在的AI技術已經在公安行業、交通領域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像人臉識別系統,在公安的逃犯追查應用中不斷立功,行為識別系統在交通違章的判斷記錄中越來越準確。但是到了廣電行業,卻總是很陌生。南京電視臺之前就曾出現過“落馬貪官畫面重現新聞提要”的節目過失,按理說,應用AI的敏感人臉識別及標註功能,這樣的錯誤完全可以避免。但是對於如今的廣電行業來說,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在於成本,上這樣一套AI系統至少投資一兩千萬,單家廣電來做是否划算、是否還有實力?都是問題。

而5G時代的帶寬則可以改變思路。任何一種AI平臺所需要的中心運算能力、海量數據分析系統,以及各種應用算法模型等等,根本都沒有必要再自己搭建平臺,如果只要網速足夠快,中心服務器到底是在北京還是在廣州,到底是走聯通還是移動,都不重要了!在5G時代,我們將會以更低的成本與代價,享受到更強大的AI功能,這將帶給新的廣電行業以巨大的發展機遇!

第三點解讀是關於5G時代的服務對象,他們被稱為00後。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在今年元旦,大家的朋友圈一下子被各種回味“我的18歲”的照片與話題所刷屏,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參與了這場互動。之後就有人出來揭密:為什麼會在2018年1月1號出現這樣一個刷屏話題呢?那就是因為在這一天,2000年1月1日出生的小孩進入18歲了,也就是象徵著中國第一批的00後滿18歲了。話題的由頭正是他們開始揭起,並用這樣的互聯網化的手法,向整個社會宣佈:我們成年了,這個世界開始屬於我們00後了!而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們將正式進入的5G時代,必須要明白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各種發展,都必須要非常認真地研究00後,他們才是5G時代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使用對象、服務對象。

結尾:不是結論的新定義嘗試

到了最後,如果真的需要對於如今的廣電進行一次全新定義的話,應該是如何表述呢?

它應該是以大眾傳播為目的(這是對“廣”的解讀),以電子化加工為手段(這是對“電”的闡述)的一個信息傳播、影響以及消費的行業。

當然這樣的定義可能還非常粗糙,也可能並不成熟。我只是希望能夠通過對於廣電定義的反思、剖析與新展望,成為對廣電行業進行深入改革、實踐嘗試的動力。只要大家能夠突破傳統的看法與約束,接受新的理念、新的觀點,可以重新認知並發展廣電行業,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就有可能充滿驕傲與自信地面對市場、面對競爭對手、面對各種可能的挑戰力量,明確表示:我們不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我們也不再是一個傳統行業,我們已經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前景、擁有著充足的資本和力量、可以擁抱5G時代的一個新興行業,廣電業從這裡開始,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依然有著創新的發佈能力和對於未來的適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