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的「民情快遞員」

中新社長沙7月15日電 題:互聯網時代的“民情快遞員”:解決居民服務“末梢堵塞”難題

作者 付敬懿

“暑假到了,要多注意街道里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黑網吧!發現了可以告訴我,或者微信群裡喊一聲。”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每天騎著摩托車走街串巷的黃太天逢人便要叮囑兩句。

45歲的摩的司機黃太天在東湖街道居住了30多年。如今,他還有個“快遞員”身份:和街道眾多民情快遞員一起收集居民訴求。

黃太天說,不管是清理樓道垃圾這種小事情,還是“瀏陽河九道灣文旅產業帶建設”等大規劃,只要居民“金點子”合理,大多數都能得到重視。

將三口破敗的千年古井打造成居民的鄉愁特色文化街、餐館因衛生清潔不到位被要求自行整改……隨意翻開黃太天的民情記事本,居民的提議被逐一採納。

以熱心公益的居民代表發揮土生土長“當地人”的優勢,深入街巷獲取居民的意見建議,在中國各地其實早已湧現。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藉助新媒體搭建的“零距離”溝通模式正成為居民自治的新舞臺。

“夕樂苑養老中心位子不夠建議增加,設備老舊損壞應該及時修理,建議中午為孤寡老人提供營養午餐。”長沙嶽麓區鹹嘉湖街道65歲的退休職工吳益民,通過“智慧嶽麓”APP反映上述問題後,隨時可查看問題辦理進度,並進行評價。

“這其實是時代技術的改變帶來的趨勢,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管理創新有更靈活的方式。”湖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蔣海松說,自古有文化、有德望的“鄉賢”就是鄉村管理中極重要的一股力量,民情快遞員是一種延伸。

“現在網絡發達了,微信群也是我們傳遞信息的渠道。”71歲的錢月巧也是一名民情快遞員。她說,街道有食品安全群、網吧業主群、美麗公益聯盟等120個微信群,延伸到了千家萬戶。

互聯網時代,深植民間的“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有望破解居民服務“末梢堵塞”等問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