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戴維斯杯是唯一的?

當中國隊在亞大區為了世界組附加賽的資格而努力的時候,世界組的球隊也在為了最後的冠軍捉對廝殺。

有傷在身的納達爾正在努力恢復,希望趕上和德國隊的1/4決賽;意大利和法國這對南歐兄弟將為一張半決賽門票而戰,地點是哥倫布的家鄉熱那亞;比利時要客場挑戰美國,哈薩克斯坦要去長人如林的克羅地亞。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儘管世界組和地區組的比賽規則不同,前者依然採用過去的三天五場和五盤三勝的賽制,但每一位球員想要爭勝的心都是一樣的。

事實上,雖然網球是一項高度個人化和商業化的運動,但是戴維斯盃把個人和集體、國家融合到了一起,把一個人的網球變成一群人的網球——這是它區別於其他比賽的特質,也是它最大的價值。

1.起源:象徵國家網球整體實力

1900年,美國和英國(當時以大不列顛群島名義參賽)在波士頓的朗伍德板球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國家級的網球對抗賽。實力並不佔優的主隊神奇地以3比0擊敗對手,這讓他們驕傲了好一陣子。

這項賽事的點子來自於四個哈佛大學網球隊的成員,他們在一年前就想要促成美英兩國的對抗賽。兩國網協同意舉辦這樣的賽事,四人之中最積極的德懷特·戴維斯設計了比賽規則,並且用自己的錢定製了一座獎盃。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這項賽事最初的名字是“國際草地網球挑戰賽”,但是很快就變成了“戴維斯盃”,以紀念德懷特·戴維斯先生。

1905年,戴維斯盃成功擴軍,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聯隊加入其中。到了上世紀20年代,這項賽已經擁有超過20支的參賽隊伍。

早年間統治戴維斯盃的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聯隊,他們也是世界上最熱愛網球、網球發展最快和實力最強的國家和地區。

不過,到了1927年這一狀況被法國人改變——布魯特拉、布呂尼翁、科歇和拉考斯特領軍的法國隊連續贏得6屆賽事。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比賽環境,法國在巴黎西南修建了一片紅土場,那就是後來法網的舉辦地羅蘭加洛斯。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接下來的時間裡,不斷有球隊加入戴維斯盃,不斷有新的球隊捧起戴維斯盃的冠軍獎盃。2012年,賽事進入第100個年頭,捷克以3比2擊敗西班牙奪冠。

2.困境:大牌球員無暇參加比賽

在戴維斯盃的官網上,有一個“Tennis Greats(網球偉人)”的欄目,裡面列舉了在網球史上曾經打過戴維斯盃並且在這項賽事上光芒四射的明星球員。

英國名宿弗雷德·佩裡、澳網中央球場名字的來源羅德·拉沃爾、美國的吉米·康納斯、瑞典的比約·博格、前斯洛伐克的伊萬·倫德爾以及貝克爾、阿加西、桑普拉斯,他們都率領著各自的國家隊在戴維斯盃上去德國輝煌的成績。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進入21世紀,伊萬尼塞維奇、休伊特、薩芬、羅迪克、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和穆雷成為新一代的國家英雄。

不過,這些“英雄”們並不是從年頭到年尾都會參加戴維斯盃,因為他們還有大滿貫和巡迴賽要打。在大滿貫男單冠軍獎金高達300萬美元的現在,世界組首輪獲勝只能拿到4萬多美元的戴維斯盃幾乎還不如球員的一道“飯後甜點”。

雖然納達爾一直珍惜代表西班牙參賽的機會,並且在2004年幫助球隊奪得歷史上第二座戴維斯盃冠軍,但他對於這項賽事,他曾經有過非常誠懇的表達:“戴維斯盃在一年到頭要打好幾輪,每輪都要佔用一週的時間。這對以參加巡迴賽來謀生的職業球員來說,實在是有點‘奢侈’。另外,對於頂尖選手來說,打戴維斯盃則意味著他們本來就不多的休息時間變得更少,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大。”

所以,他和費德勒、德約、穆雷等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參賽計劃,有的時候戴維斯盃就不在其中。

3.覺醒:國家榮譽超越獎金積分

有人開始把戴維斯盃形容為“雞肋”,這促使國際網聯思考如何讓這項百年賽事如何再次煥發青春。實際上,變革從來沒有停止過:1981年賽事提供了獎金,1989年搶七被引入;2008年加入ATP積分系統,2016年又退出了該系統……

而且,戴維斯盃從來都不只靠超級球星,在世界組的陣容當中還有錦織圭、德爾·波特羅、弗格尼尼、菲·洛佩斯的身影。而且,隨著賽事的深入,“四巨頭”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

這是集體的力量,是國家的力量,是超越了獎金和積分的存在。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我尊重這項賽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我也熱衷於代表我的祖國出戰。”

2010年,德約科維奇幫助塞爾維亞以3比2擊敗法國,首奪戴維斯盃。此前他們在該項賽事上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從來沒能闖入過世界組第二輪。贏球之後的塞爾維亞球員興奮異常,他們兌現了賽前的承諾,當著全場2萬名助產觀眾的面互相剃了光頭。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此後的2014年和2015年,穆雷和費德勒分別幫助英國、瑞士捧得戴維斯盃。2016年,已經4次進入決賽全部鎩羽而歸的阿根廷隊終於得償所願,他們以3比2擊敗克羅地亞。

在第五場比賽鎖定勝局的德爾·波特羅左手小拇指在比賽中骨折,他咬著牙打完了比賽。“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勝利,”贏球后的“大師兄”哭得不能自已。

4.價值:大滿貫外最重要的賽事

事實上,儘管在商業化程度上不如大滿貫高,但在尼爾森給出的全球網球賽事受關注程度的報告中,“因國之名”而舉行的戴維斯盃並沒有想象中的落於下風。

在這份報告中,溫網以21%的全球關注度排名第一,隨後是美網(19%)、澳網(18%)和法網(18%)。緊隨其後的就是戴維斯盃,其關注度為15%,高於同為10%的ATP賽事、WTA賽事和聯合會杯。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以2016賽季為例,來自122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的978名球員在戴維斯盃賽場上為國家榮譽而戰;共有62萬5000名觀眾到現場觀看比賽,1.5億電視觀眾覆蓋了190個國家和地區,賽事電視新聞更是覆蓋了全球43億人口。

阿根廷和捷克的戴維斯盃決賽,光是Facebook的瀏覽量就達到2300萬,“最佳擊球”的視頻播放次數超過150萬次。

為什麼說戴維斯盃是唯一的?

雖然因為職業賽事的關係,戴維斯盃的賽程被打碎並貫穿整年,但那些搖旗吶喊和全情投入都是那麼動人,和1900年賽事最初創立時一樣,和1927年法國以“四個火槍手”出戰時一樣,和去年德爾·波特羅以五小時實現大逆轉奪冠時一樣。

這是一種將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接起來的力量,就像是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所說的:“這種力量能夠將人們緊密地聯繫起來,能夠以年輕人理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讓人們從絕望中看到希望。”

這和國際網聯對戴維斯盃的定義完全一致,即“啟迪未來 傾情融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