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燈飾

燈在中國古代最早是用“鐙”來表示的。“鐙”原來是指盛熟食的器具,後來也表示上面可以置放一種“燭”並用來照明的器具。周朝“鐙”與“登”通用,歲月流轉,繁體字的“燈”就成了照明工具的稱呼。

陶豆,照明功能為主的燈飾萌芽。

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種上部是圓盤,下面有底座,中間可以手持的器具被製作出來,作為食器用於祭祀,稱之為“豆”,商周更為盛行。後期也用於照明,稱之為“瓦豆”。“瓦豆”材質有青銅和竹木,但以陶製為多。江蘇金壇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陶豆。

青銅燈飾,照明功能與審美的融合。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燈飾,造型古樸大方,擬人擬物模仿自然等的審美意識已經融合在燈飾製作過程。戰國時期的青銅燈飾可以視為燈飾藝術的起步階段。青銅燈照亮了秦王贏政的雄圖偉略,使其得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油燈,盛行於兩漢,綿延千載。

漢代祭祀系統極為繁複,祭天、地、神、祖先以及山川河嶽;“視死如生,視亡如存”,燈除了照明之外也用於作隨葬品。材質依然是以青銅為主流,但設計更為精美,工藝更科學。“中尚方造”、“少府造”官府創辦,按照當今說法應是國有企業。“長信宮燈”甚至解決了油煙的問題,可見科學的製作工藝已經得到發展。行燈和吊燈也開始出現,石材、木材、玉石、鐵質等材料也得以應用。

中國古代燈飾

長信宮燈

瓷燈,盞座分離成為最基本形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燈飾造型變化很大,技術發展使盞座分離成為主流。北方瓷燈胎厚粗狂,裝飾繁複;南方瓷燈精緻小巧,裝飾清雅。

實用燈型和宮燈,隋唐流行風。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也是當時全世界最發達最繁榮強盛的國家。這個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實用燈型,使燈飾的應用更廣泛更世俗化。造型美觀的彩燈也開始出現,材質優良設計高貴的彩燈用於宮中稱為“宮燈”。

燈飾技法,宋元藝術技藝發展的體現。

中國古代燈飾

獅子燈

刻花、剔花、鏤空、繪畫等裝飾技法在宋元時期廣泛被用於燈飾設計。宋代紅陶獅子燈得益於技法的應用,獅子的神態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將陶瓷、雕刻、書畫等多種藝術技藝應用於生活器具的設計和製作,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審美和創造美的活動,燈飾只是其中一類常見常用的載體。

燈飾材料多樣性,輝煌的明清時期。

除了在外觀設計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燈飾材料也出現更多選擇。除了原來的金屬、木材、玉石、陶瓷等,又出現了琺琅和玻璃。康熙年代的宮廷玻璃廠已經能夠生產透明或有色不透明的玻璃。尤其是玻璃用於製作燈飾,由於其良好的透明性,毫無疑問,將燈飾的照明功能發揮到最佳,中國古代燈飾的發展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燈飾

“一碗松燈夜讀書”,燈不僅照亮了夜色,也照亮人類的內心和夢想,照亮了人類文明演進的方向,從古至今,至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