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始建於東晉的靈巖寺,坐落在泰山西北麓濟南市萬德鎮境內,距今己有1600多年曆史。寺廟群山環抱、古蹟薈萃,自唐代起就被譽為“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是世界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遊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靈巖寺共有殿宇36座,亭閣18座,其中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的千佛殿,因殿內供奉眾多佛像而得名。殿宇依山建於高大的臺基之上,柱礎雕刻精美,彩繪華麗,斗拱宏大,顯現出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藝。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殿內正中供奉著通體貼金的“三身佛”。分別為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兩側的佛像為銅鑄,中間的毗盧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從錢塘運至靈巖。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千佛殿最引人入勝的是40尊栩栩如生的宋代彩塑羅漢像,工匠們在塑造佛像時打破佛教傳統,側重寫實,表現出40尊羅漢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個個傳神,無一雷同,距今千年仍保存完好,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佛像衣飾織物的質感與動作瞬間的衣褶變化,同樣塑造的準確而生動,展現出宋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令人歎為觀止。有醫學界人士表示,透過羅漢們的衣服還能看出古人對人體解剖學的準確把握。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在維修羅漢像時,在其體內發現了一副完整的絲質“內臟”,這被認為是為佛像注入靈力的方式。說明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已超越了只注重外在造型的概念,內部空間也同樣受到了重視。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佛教徒為造像灌注靈力的觀念和做法,不僅限於佛像。始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的闢支塔為靈巖寺標誌性建築,在佛塔的第一層內壁上鑲嵌著一座唐代小石塔的殘件,佛教徒們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延續其原有的身份和生命。

宋代佛像體內竟藏“五臟六腑”宛如真人 被譽“海內第一名塑”

靈巖寺內共有自北魏至清代的歷代高僧墓塔167座,這些石質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造型各異,精美絕倫,規模僅次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被國務院譽為“露天的石刻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