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爲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昨天,一個閨蜜和我分享她們學校有一個男學生性格特別脆弱,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遇到一點點小事就會哭鼻子,而且特別內向,對任何指令都唯唯諾諾,從來不敢正眼看人。

老師覺得不對勁,問了他的爸爸才知道,原來男孩是在一個離異的家庭,當時孩子是判給母親,然而媽媽當時捲走了家裡所有的錢跟著別人跑了,什麼都帶走了,除了孩子。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傷心,無助,不知所措……在別人的幫助下,打得通了父親的電話,最後還是傾家蕩產的父親把孩子領了回來,靠著綿薄的工資緊巴巴過日子。

父親本來就是一個生意人,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想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拼命賺錢,陪孩子的時間幾乎為零。

聽完閨蜜講這個男孩的故事,我心裡非常沉重,也終於懂為什麼孩子在學校種種的反應。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又有誰知道可憐天下孩子心呢?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單親家庭的孩子,同時承受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內心會變得非常敏感,觸景生情,遲遲走不出父母婚姻破裂和被拋棄的陰影,這些孩子可能一直會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失望、無助,情緒壓抑、抑鬱、憤怒、怨恨和敵對。

在知乎上曾有個熱門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大嗎?

下面的評論每一條都觸目驚心: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這個命題沒有人比孩子更有發言權了。

家庭的不和睦,最大的犧牲者是孩子。

其實父母自己心理明白,吵架都只是對事不對人,情緒是很難控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吵架只是一種夫妻雙方表達內心需求和感受的一種方式。

然而孩子在尚未建立完善的對事物判斷的標準之前,只會根據父母的情緒來判斷事情的糟糕性。當他看到父母越吵越大聲時,孩子的內心對家庭關係和婚姻關係就會產生一個概念,甚至會責怪自己。

我們的一生,都會經歷兩個家庭。

一個是我們成年後自己組建的家庭,另一個就是我們出生長大的家庭,後者叫做原生家庭。

那我們這一生受哪個家的影響最深?

其實只要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就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我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都受這個家庭裡的影響而形成。

所以,親密積極的家庭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很多家庭會因為有了孩子後,爸爸媽媽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其實在家庭關係中,婚姻關係永遠是核心。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只有婚姻關係和諧了,親子關係才能和諧。爸媽與孩子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夫妻關係的好壞與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

所以要教育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懂得“秀恩愛”!

“家庭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是一個講愛的場所。”

但是情緒是一個小怪獸,遲早是會爆發的,如果沒控制住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了怎麼辦?

我很喜歡電影《怦然心動》中的一個小片段,它教科書般很好解答了這個問題。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怦然心動》一家人 劇照)

在餐桌上,本來是和諧的一副家庭聚餐的場景,突然一個導火線引發了爸爸媽媽的一場吵架戰爭。媽媽嫌棄爸爸賺的錢全拿去照顧他智障弟弟,一家人過得很拮据;平時儒雅的父親也控制不住大發雷霆……

這樣的場景嚇得女兒驚慌得哭了,爸爸馬上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

飯後,媽媽和爸爸分別過來安慰女兒,爸爸給他講了叔叔的情況,也講了叔叔的情況,講了自己的責任和承諾;媽媽告訴她生活雖然如此,但是媽媽還是愛著爸爸,因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最後女兒安心地睡著了,因為她知道這個家庭是安全的。電影中父母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借鑑。

首先要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弄清楚孩子害怕的是什麼,是父母吵架時的語氣和表情,還是怕父母吵架後不要自己了。

然後可以向孩子說明,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爸爸媽媽依然很愛對方。

然後向孩子解釋清楚,你們當時是一時衝動,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才吵架的。

最後父母在吵架之後應該告訴孩子,大人吵架的事與他無關,不要讓孩子認為是自己不好才讓父母吵架的,避免孩子產生心理壓力。並要讓孩子知道,不論你們之間是否在爭吵,都會是非常愛他。

媽媽你為什麼捲走了家裡所有東西,卻不帶上我,是我還不夠乖嗎?

自信與幸福感的獲得是一個良性循環,當家庭和睦了,孩子的幸福會伴隨著他的成長,一直延續下去。

當你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時,他(她)會一臉幸福得告訴你:“爸爸媽媽,我今天過得很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