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英國的貧困是始終都存在的問題,在伊麗莎白時代和斯圖亞特王朝由於土地的兼併,圈地運動,就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口,可是到了工業革命這個問題才真正的嚴重起來。為什麼呢?

英國工人困苦的原因

首先客觀上的原因,是由於始於伊麗莎白時代的農業技術革命,使得農作物的產量大量提高,使得人口激增,1760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的人口660萬,1801年的時候是900萬,到了1831年則達到1300萬。

其次 的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深入對於傳統社會的衝擊。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是一個農業社會,這些貴族與地主跟佃戶與農民的關係是家長與成員之間的關係,他們雖然剝削農民,但是他們之間還會有一些溫情關係,加上貴族的樂善好施,一般不會使農民走上絕路,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在英國的興起,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傳統的社會關係被瓦解。貴族在與農業資本家的競爭中落了下風,他乾脆就把土地租給資本家,或者走上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這些資本家們眼裡只有利潤,沒有任何的溫情可言,他們為了降低成本,要麼採取機械耕種,減少用工人數,要麼拼命壓低工人的工資。然後使得大量的失去土地的農民流落到了城市。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三 工業革命對於傳統手工業的碾壓。

我們前面說到英國的毛紡業的時候,最初的形式是英國的農民與牧民,靠家庭式的個人織機,在家生產,倫敦的商人過來收購,統一的外銷。這個時候的手工業者在地位上跟那些商人是平等的,你的價格低了我可以賣給別人。他們的擁有獨立的經濟地位,而且收入也頗為豐盛,但是隨著機械化工廠的普及,毛紡業的人工成本急速的下降,他們最後甚至一天的忙碌,換不回一天的食物。英國的傳統的手工業經過精神與心理的劇烈的陣痛,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為數龐大的手工業者也進入了城市中。

四 主流社會對於貧困的認識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這個時候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已經成為英國的指導思想。他們認為貧窮是由於個人的懶惰與不思進取所致,對於個人的管理經營不善理應受到貧困的懲罰。邊沁,馬爾薩斯,以及後來亞當斯密的學生大衛李嘉圖,也認為適當的貧困,有助於激發工人奮發向上的精神。

五 這一切中最重要的就是分配製度的不合理。

19世紀的英國,依然是貴族佔據統治地位,他們擁有大量的地產,他們把土地租給資本家,靠豐厚的租金過著閒散的生活,他們佔據著上議院,政府要職,操控著下議院,掌握著軍隊,總之控制著國家的一切,而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於無權的地位,他們只有靠自己的勤奮與精明,去承受著自由競爭所帶給他們的巨大壓力。而最糟糕的是無產階級,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相應的階級意思,沒有形成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們只有承受著權力與資本對他們所形成的壓力。

關於19世紀工人生活的調查報告:

在工業革命時期2%的英國人,佔據著40%的英國的財富,剩下的60%的財富中大部分被新興的中產階級所佔據,廣大的工人階級基本處於赤貧狀態。

英國知識最廣博的新聞記者之一亨利沒修,曾經統計過1803年英國的工人階級30%處於就業狀態,30%處於半就業,另外的30%則處於完全的失業狀態,工人的工資是多少錢呢?在1844年的時候工業革命幾乎完成的時候,英國紡織工人的平均每人的周收入是1先令,沒概念是吧,我用黃金代換了一下,大概是現在的100塊錢,人民幣。這些錢包括你的衣食住行,想象一下在城市一個月400塊錢是怎麼活下來的吧

工人階級為了掙這一個月400塊錢,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超長的工作時間:1833年之前,工人的工作時間是每天14到18個小時,比如紡紗工人,如果要是看兩臺機器的話,相當於一天要在上肢很繁忙的情況下,步行20英里(大概就是30多公里)

母親即使在懷孕的期間依然得不到休息,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營養不良,那個時候女工的孩子有20%活不到一歲,即使這些孩子長大,身體也會很虛弱,不適合去這種高強度的勞動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童工的使用:童工的年齡是4到12歲,一位目擊者說1832年即使是6歲的童工也很常見,他在18472年參觀過一個煤礦,見過一個4歲的童工,入坑幹活,他要在完全封閉的礦坑中,獨自的工作12個小時。。。。(我是真的寫不下去了,我實在不忍心去看這些資料)

惡劣的生存環境,工業革命是英國首先發起的,在這之前沒有任何的經驗可循,大量的工廠聚集在一起,大量的人口湧入工廠附近,迅速的形成極其密集的城市,根本談不上基礎設施。一家6 7口 擠在十幾平米的房屋內,在門口做飯,垃圾到處成堆,沒有自來水,最重要的是工廠所帶來的汙染,整個的廢氣與有害氣體籠罩著上空,汙水滲入地下,人們就地挖井取水,在曼徹斯特工人的平均壽命是17歲,而在鄉下,這些人可以活到38歲。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與貧困和失業伴隨的是罪惡,在小的時候看《霧都孤兒》《前程遠大》《大衛科波菲爾》這些書的時候,對那些教唆兒童犯罪的人非常的憤恨,現在總算明白了,出生在貧困的地區,母親營養不良,生出來的孩子殘弱不堪,又不沒有受過教育,不能承受工廠的沉重勞動,他們要怎麼活下去,女的就會去賣淫,男的就會去作奸犯科,19世紀的英國,既是大英帝國的榮耀,也是大英子民的地獄。

英國的工人是沒有明天的,生活的絕望讓他們整體墮落,那個時候有一種高提純的松子酒,成為普通的英國工人的寄託,很多人沉迷與酒精,酗酒的人越來越多。

影響

有人會說:工業革命這麼偉大的事情,好的不講,專門講這些。

那些以後自然會說,可是後面的很多章節都是要這一篇做背景

英國工人的抗議惡劣工作環境的自發集會,遭遇惠靈頓公爵的天下無敵的胸甲騎兵的砍殺,造成了彼得盧慘案,工人的階級意識開始形成,慢慢的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這對英國的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的原罪

有識之士出於對英國民族未來的擔憂,引發了新一輪的宗教革命,希望能從精神上拯救墮落的英國子民,而新的宗教改革又引發了一系列的改變,比如人道主義,帝國的新理論,廢奴運動,濟貧法,馬義的形成背景。

而從這開始,英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第二帝國的思想在不斷的醞釀成熟。

英國史 大英帝國 3 工業革命的罪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