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歷史領域中,三國一直是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拿《三國演義》當正史討論的也不在少數,演義的故事之傳神,已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印象中,呂布就是以一當千的猛人,關羽就是一把大刀能砍天下的神將,張飛則是一黑臉大漢,“百萬大軍取上將人頭如探囊取物”的存在,那歷史的事實確實如此嗎?讓我們掀開歷史的一角,看看演義故事背後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

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先說“桃園三結義”,現在提起劉關張人們就會想到兄弟情,但實際歷史上並無此記載,在《三國志·關羽傳》中是這樣說的:“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中記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只能說三個人的關係特別好,像兄弟一樣,但並沒有結拜之說。

再說“三英戰呂布”,演義加上這一情節其實是為了表現劉關張的忠勇義,但是現在被很多人拿來證明歷史上呂布為“天下第一勇”證據,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其時,劉備確在公孫瓚處,但當時參與討伐董卓的時候公孫瓚也確實沒有去,更不存在三英戰呂布一說,但真實的呂布也確實是足夠勇猛的,關於呂布的故事我們明天細講。

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三國演義》有三絕:智絕諸葛亮、義絕關雲長、奸絕曹孟德。羅貫中先生在突出這些人物的特質時為他們改寫了很多故事,就說關羽,在突出關羽武力方面:成名戰“溫酒斬華雄”中,真正殺掉華雄的其實是東吳孫堅,至於溫沒溫酒就不得而知了;“斬顏良、誅文丑”,《三國志·關羽傳》中“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顏良確實是關羽為報優待之恩殺的,但“誅文丑”這一功勞卻被記在了曹操的名下,至於究竟是誰並無明確記載。另,文中記載關羽殺顏良用的是“刺”,可見關羽的兵刃並非大刀;“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南下奔汝南投劉備而去,並沒有功夫殺那麼多人;“斬蔡陽”,《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實乃劉備所為;“長沙戰黃忠”,劉備徵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韓玄同降,關羽與黃忠並沒有發生戰鬥。述關羽之勇:“單刀赴會”,其實是關羽設局,魯肅只攜佩刀赴會,小說正好掉了個;“刮骨療傷”,事是有這麼個事,但一定不是華佗刮的,因為那時候華佗死了也有兩年了。寫關羽的大義:“華容釋操”,實際上是劉備去截,去晚了,讓曹操跑了,羅貫中先生就順便把這個人情賣給了關羽。“麥城凌然拒降”,這個史書未有記載,也有說關羽詐降的,這段無從考究。

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再說諸葛亮,陳壽曾評價諸葛亮“將略非所長”,很多人認為這是他對諸葛亮的偏頗之見,畢竟《三國演義》的描述,諸葛亮已經是“最接近神的男人”了,那麼演義裡的諸葛和歷史上的諸葛究竟有何不同?像演義裡諸葛首戰“火燒博望坡”,這個其實是劉備乾的,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包括“徵漢中”也是劉備的總指揮,諸葛亮那時負責的是後政。不得不說《三國演義》在突出諸葛亮智慧的同時也矮化了劉備,對於劉備的描寫更側重於他的“仁德”,以示“明君”。像“鞭督郵”這種事直接讓張飛接下了,劉備這種仁慈之人怎麼能做這種事呢?再說赤壁之戰,可以說這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了,諸葛亮的智慧在這一戰役中發揮到了極致,智激孫權、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連環計、借東風、草船借箭。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每一場智鬥都讓人熱血沸騰,精彩至極。但實際上歷史的記載中,只有親身前往東吳說服孫權一事屬實,至於真正的戰鬥,並無明顯的記錄有諸葛亮的參與。他在這過程中參與的應該是後勤工作,著名的“草船借箭”一事還是孫權的謀略;“三氣周瑜”,這個已是眾人皆知的文學創作,歷史上的周瑜“智儒之士雅量非凡”,加上兩人在周瑜病死巴丘之前並沒有見過面,何來氣死一說。再說“空城計”,這是《三國演義》中一段經典的戰役描述,可惜並非事實。這段故事的出處是根據裴松之《三國志注》中“郭衝三事”改編過來的,但裴松之在引文之後隨即給予辯證,認為這是子虛烏有的,街亭之戰時兩人並不在一處,何來一戰之有?

顛覆你的認知!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和孔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對於故事的描寫、人物的刻畫可以說非常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分不清楚故事的真真假假,拿“故事”當“正史”來討論。我們不能因為《三國演義》的虛構而否認它的文學地位,畢竟其根本就是小說;也不能因為將一個歷史人物去掉“神化”之後而貶低他當時的貢獻和成就。歷史河長,滾滾洪流中總會有遺失,也會裹上不真實的泥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正視歷史,去看那些真實的片段,感受來自遙遠時空中存留下來的智慧和在文字間流淌的情緒。你還知道什麼有關於真實三國曆史的故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