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京東金融從農村做起

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京東金融從農村做起

日前在浙江烏鎮召開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人民銀行與新華社共同舉辦了一個“互聯網與金融”論壇,京東金融集團CEO陳生強參加了論壇,並在“金融科技如何服務多層次實體”議題中講話,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關於金融科技普惠性的部分。

如果金融業要服務於實體經濟,幫助實體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那麼這毫無疑問也是與之高度相關的金融科技的首要任務。陳生強重點講到了技術在現代金融中能夠起到的作用以及金融科技的普惠性意義,金融科技可以將線上線下連接起來,使得金融服務能普惠到之前覆蓋不到的角落,例如農村市場。出於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傳統金融業對這個市場中的小微需求是顧及不到的,但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一些過去無法滿足的需求成為可能。

京東金融在這方面有一些具體的落地項目,如面向農民的數字農貸。申請者需要一筆錢用於未來三個月的農業生產,京東金融的數字農貸則會提供無需任何擔保抵押的貸款,這樣確實滿足了一些農民在生產方面的需求,但怎麼來做風控呢?事實上,既然是數字農貸,一個條件就是要確保用於農業生產,在這筆錢獲批後,會根據農民購買種子、花費、農藥等流程依次按步驟發放,前面的生產步驟是下一批貸款到位的依據之一,通過生產管理的信息化來做風控,並幫助農民將生產過程實現信息化,進行風險管理。

農民通過數字農貸來養雞,每隻雞需要貸12元飼料款,養雞週期三個月,這12元在傳統貸款中一次性就發放了,但在京東金融數字農貸這裡並不是。京東金融把養雞流程數據化了,每天每隻雞需要吃多少,到多大時需要增加多少,到什麼時間需要到位哪筆款項等,都弄得清清楚楚。貸款農戶不需要付出任何資金閒置成本,最終核算到每隻雞身上,貸款成本僅需6分錢,許多農民在手無資金無法進行投入的情況下,也可從事養雞這類的農副業生產。

再如四川仁壽縣盛產枇杷,當地也有生產枇杷汁的知名企業。京東數字農貸在這裡的運作程序是這樣的:以果農與枇杷汁生產企業的購銷協議為依據發放貸款,由企業向京東數字農貸推薦貸款對象並提供擔保,貸款發放下來後由企業統一採購生產資料發放到貸款人手中,枇杷成熟後根據購銷協議企業進行收購,在收購款中直接扣除京東數字農貸的應還款項,企業生產的枇杷汁再由京東商城進行銷售。

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京東金融從農村做起

京東金融從去年開始,根據實際情況投放了一批面向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貸款,幫助內蒙、河南、河北等幾個省的一些農民實現脫貧。而解決這些在農業生產中的小微貸款需求,長期以來都是傳統金融業的老大難問題,這些需求瑣碎而細微,用人工來做的話收益根本無法覆蓋成本,不通過金融科技介入搞技術創新是沒辦法做的。

金融行業最好的目標客戶,是數量較小的高淨值人群,業務開展起來省時省力,效益高,風險小。長期以來,基數較大的農民和貧困人群是很難獲得相應金融服務的,這個群體雖然人口基數大,但也存在著需求過於複雜,單筆業務淨值較低,產出效益不高,風控成本難以控制等問題。解決這些人的金融需求,唯有通過技術創新,利用機器來重整整個業務流程,達到將成本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目的。

當一項技術想要不斷得到完善,具備推廣價值和可複製性時,唯一的切入點就是進入範圍更廣的應用市場。我國目前存在經濟重點發展領域和經濟生活薄弱環節,前者更容易出效益,但後者更容易培育技術能力,京東金融首先瞄準了後者,希望能服務更廣泛用戶群體。金融科技的角色定位原本如此,首要目標是解決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次要目標才是為已經解決好的問題錦上添花,更上層樓。

陳生強在烏鎮的發言中,已表露了這些意思,那就是一定要重視金融科技的普惠性。傳統金融也會強調普惠,但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等原因,普惠的層次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這也正是為何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會成為一個現象的原因。京東早在2014年就與鄉村銀行進行合作,深入探索在中國推行面向農村的普惠金融之路,如今在金融科技崛起的大背景下,這一提前預判與佈局,已逐步顯現出越來越大的價值。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農民群體,金融需求細微且繁瑣,但總量卻異常龐大,京東金融進入農村這個最廣闊市場打天下,追求的並非利潤,而是最大化的價值。龐大的人口基數加上覆雜的需求,正是金融科技鍛造自身能力的最好舞臺,而這一能力積累一旦到了成熟的那一天,就能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發揮作用。普惠金融在今天的吃力不討好,在不遠的未來將變身為價值無限的不可替代,承擔起更為重要的使命與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