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高鐵車輪首次駛出國門 高鐵國產化最難啃的部件解決了

7月19日,馬鋼160件時速320公里高速車輪經法國在馬鋼瓦頓重新包裝後,順利運抵德國鐵路公司(以下簡稱“德鐵”)威滕伯格基地,即將裝車上線運行。這是中國製造的高速車輪首次駛出國門,海外高鐵車輪市場有了“中國造”。

近年來,馬鋼緊密融入國家戰略,致力打造世界最具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輪軸企業,建成輪對、高速車軸生產線,形成了涵蓋原料、輪軸製造及維修的全產業鏈,構建起國際化運營平臺。在鐵總領導下,鐵科院與馬鋼等聯合研製的我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時速250公里、350公里高速車輪,已順利通過中國高鐵60萬公里裝車運用,並獲得國內輪軸製造企業首張CRCC證書。

德鐵是歐洲最重要的鐵路運營商,其質量標準和供貨要求以嚴格聞名業界。馬鋼高鐵車輪成功進入德鐵,實現對德鐵產品供應的全覆蓋,充分驗證了中國製造、馬鋼製造的品牌效應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將為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帶來示範、聯動效應。

中國製造的高鐵車輪首次駛出國門 高鐵國產化最難啃的部件解決了

小小的車輪,承載著國民經濟大動脈。

50多年前,面對中國火車車輪全部依賴進口的現實,面對“沒有車輪,火車就‘沒鞋穿’,怎麼實現工業化?”的感嘆,馬鋼於1963年和1964年先後成功軋製出中國第一個車輪輪箍和輾鋼整體車輪,結束了中國只能用“洋箍、洋輪”的歷史。馬鋼車輪由此成為共和國的“爭氣輪”。

彈指一揮間,50多年過去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猛發展,中國鐵路尤其是中國高鐵這張“國家名片”越發閃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到2025年中國高鐵里程數將達到3.8萬公里,建成“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國高鐵正處在發展黃金期。

中國製造的高鐵車輪首次駛出國門 高鐵國產化最難啃的部件解決了

作為高速鐵路發展不可或缺的主要載體,高速列車被我國確立為走向世界的戰略性高端裝備產業。其中,高速車輪作為高速列車的關鍵部件之一,在運用過程中因高速度而承受巨大的動載荷和熱負荷,易發生各類疲勞損傷,直接影響高速列車運營安全,是世界上公認的技術要求高、生產難度大的尖端產品。輪對是高鐵動車組中的易耗品和大宗採購品。以8輛車廂的短編動車組為例,每輛車廂下有4個輪對。在高速動車組中,為保證運行的可靠性,輪對每運行120萬公里就需要回廠檢修一次,每運行240萬公里(約2.5年)後必須重新更換維修。可見輪對的消耗很大,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是多麼的重要。

中國製造的高鐵車輪首次駛出國門 高鐵國產化最難啃的部件解決了

德國的BVV公司、日本的住友鋼鐵集團、法國瓦頓公司和意大利的LUCCHINI公司並稱為世界四大高速輪軸製造企業。他們都將高速車輪技術列為戰略性核心技術高度保密,堅持“不申報專利、不發表論文、不接收交流參觀”的三不政策,以高於普通車輪十餘倍的價格向我國出口產品。其中德國BVV輪對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了6000萬歐元。近年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更是逐年攀升。同時,進口車輪服役過程中暴露出的疲勞損傷、多邊形、壽命短等問題已影響到車輛的運行安全和使用成本,更成為制約我國“高鐵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樑。只有掌握技術話語權,才能加快“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緊隨我國鐵路發展需要,馬鋼聯合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鋼鐵研究總院、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及研究機構,承擔及參與國家863項目、973項目5項,鐵總(原鐵道部)重大課題3項,安徽省重大專項十餘項。

伴隨我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準備階段(1997年起鐵路客車大提速,馬鋼開發出典型產品KKD快速車輪)、起步階段(2002—2006年,馬鋼開發出CL50材質高速車輪,在270公里/小時“中華之星”高速試驗列車上安全運用60餘萬公里,最高時速達321.5公里)和提升階段(2008—2016年,馬鋼自主開發的250公里/小時、350公里/小時動車組車輪完成運用考核,國產化實現突破),通過開展系統研究,建成了高速車輪製造體系、檢測體系及質保體系,具備年產10萬件高速車輪生產線。而一系列核心技術的掌握,更是讓中國高速車輪有了“純中國血統”,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高速車輪實現國產化,打破了現有車型因採用進口車輪不能用於出口的瓶頸約束,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車輪高技術指標將使鐵路運行安全性、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高,提升了車輛的檢修質量和使用效率,優化了鐵路檢修資源配置,有效支撐了我國高鐵產業的發展和“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實現了我國戰略性優勢產業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