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訓揚新風之三十九丨都昌縣多寶鄉花門樓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攣窯絕技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餘氏“家訓”言:溯觀前世,隆師親友,督責每嚴,以故人才輩出,有名列邑庠而文場屢戰者,有賓興上國而績著宦林者,有道義自閒而高尚林壑者,有練達勤功而耆英黨約者,皆為有賢父兄嚴師友以作成之也。

“花門樓”得名

都昌縣多寶鄉仁義村委會花門樓餘村,現有村民530餘人,在景德鎮等地定居生活的也有200餘人。以“花門樓”冠之村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傳統戲劇裡的樓榭。其實,“花門樓”實指的是560多年前,村上祖祠的獨具特色。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祖祠

花門樓村在明代大致經歷了“灣”、“嶺”、“山”的近距離遷徙。都昌余姓追根溯源,有一半以上的村莊是從現今徐埠鎮蓮花村大塘餘村分遷的,都昌余姓祖先餘元詔於1200餘年前的唐元貞年間擇居大塘。花門樓村的“灣”叫虎頭灣。始祖餘崇六明宣德年間,由大塘遷四十三都筆架山西麓的虎頭灣,地處如今有“江南戈壁”之稱的西山,與廬山市隔湖相望。 “嶺”叫蔣公嶺。黃沙隨風而虐,不宜稼穡,數年之後餘崇六由虎頭灣遷蔣公嶺。“山”叫禿山。頗懂堪輿之術的餘崇六順著山脈來到“龍口含珠”的風水寶地禿山,其長子餘用一(1399—1486)後來遷禿山前山,成為花門樓村的建村始祖;幼子餘用二遷禿山後山,成為後山餘村的建村始祖。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門樓

相傳餘用一的後裔很早就有人去景德鎮謀生,也有掙了錢富甲一方的。餘村祖先是個很精明的人,有財也不外露。那時同處一邑的鄱陽湖畔的馬家堰碼頭商賈雲集,繁盛一時。餘氏祖先平日裡穿著寒酸,扛著個豬屎耙,在泊岸的樹排上這戳戳那敲敲,一連幾天,似買非買。木材商調侃這個撿豬糞的老頭可“買一半送一半”。餘氏祖先不氣不惱,讓其它商家證無戲言。他回家取了家中在景德鎮做窯積攢下的銀子,將一根根粗壯的杉木買回家來,大興土木建祖堂,前後修了八年才竣工。祖堂的門樓雕樑畫棟,甚是堂皇,村莊自此稱作“花門樓”。花門樓歷經數百年風雨已難覓遺址,村民們前幾年還挖出過老祖祠原址地下的紅石磉墩。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村貌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村民議事留影

花門樓餘村分為四房,“大房”遠走四川,據說是遵了父訓,挑著谷籮走四方,籮索斷處便是安家之地。索斷偏遠川地,大房一支便繁衍生息下來,只是與故里再也沒有了聯絡。二房、三房、四房在花門樓這片故土瓜瓞綿綿。現今各房都建有了祖堂。每年正月初一拜譜年,全村人在總祠相聚;各房人家的紅白喜事,在各自的分祠操辦。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小港

新時代的花門樓村人,在青山綠水中描繪著人生的精美畫卷。文史研究專家餘星初、畫家餘貴初、農業科研專家餘傳元、“清華學子”餘青輝等學有所長,事業有成。村上能工巧匠眾多,私宅瓦片斜頂換琉璃瓦、岸坡砌壘花崗石,幾成花門樓人具有品牌效應的兩門手藝,叫響都昌。花門樓村還是當地有名的“長壽村”。戊戌之年,106歲的老奶奶李滿菊、104歲的老爺爺餘廉山在各自的家庭頤養天年。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106歲的李滿菊老人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104歲的餘廉山老人

對於花門樓餘村,最引以為榮的還是“攣窯”。

攣窯絕技

千年瓷都景德鎮,浴火而生的精美瓷器的燒製,經歷著數十道繁複的工序。愈是早期,拼的愈是手工活。瓷坯,必經窯裡烈焰,才能成其器。攣窯就是砌窯、補窯。從元代至清初,攣窯技藝為浮樑魏姓人所壟斷。清代詩人龔軾吟詩過百首《景德鎮陶歌》,被譽為陶瓷業的《詩經》、詩歌裡的“瓷典”。龔軾有一首詩云:“魏氏家傳大結窯,曾經苦役應前朝。可知事業辛勤得,一樣兒孫勝珥貂。”在漢代,高官的帽子上都插貂尾為飾,叫珥貂。“一樣兒孫勝珥貂”,表達的是“結窯”的魏氏子孫勝過在朝做官,可見攣窯人的昔日榮光。據《浮樑縣志·陶政》中稱:“清代嘉慶年間,有窯戶效魏氏結窯,所燒之瓷,大半膨裂,成熟者亦偏倚不正,唯魏氏所制則無他虞。”可見魏氏攣窯獨業之精。都昌花門樓餘村人清初只會補窯,成立補窯店,專為窯蓬的局部損壞進行修補。花門樓人早年到景德鎮謀生,憑的就是出眾的泥瓦手藝。甚至有人考據出村上第一個到景德鎮砌磚的泥瓦工,是明代萬曆年間一個叫餘佑民的後生。《景德鎮陶錄》載:“若窯小損壞,只須補修。今都邑(指都昌)得其法,遂分補窯行。”有時,魏姓人攣窯忙不過來,請余姓人搪窯,幹些窯內壁抹黃泥的活,花門樓人在實踐中揣摩了不少攣窯的秘笈。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舊時攣窯現場

有一說認為曾經魏姓攣窯獨技後來被余姓所獨享,是有個余姓人為魏姓人的外甥。此說遭到花門樓人的否定,他們認為歷史上真實的“轉行”之因是:清乾隆年間,一都昌馮姓窯主第一次請花門樓余姓人攣柴窯。所謂柴窯,是晚於槎窯而出現的窯體。燒瓷要用松木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松脂對陶瓷有滋潤作用,且烈焰清純。余姓人起初不敢觸犯行規,勢強的窯主為其壯膽:“魏姓人攣的是槎窯,爾等攣的是柴窯,何懼?”魏姓人也不敢得罪勢力漸大的“都幫”,而花門樓人攣的柴窯試燒效果頗佳。從此,浮樑魏姓人攣槎窯,都昌余姓人攣柴窯,一行兩業,各行其道。後來,隨著工藝的改進,柴窯大行於市,槎窯日見淘汰,到民國時期,魏姓人只剩下兩對師弟。再後來,當徒弟還沒來得及掌握全套攣窯本領時,魏姓師傅謝世了,絕技也失傳了。從此,花門樓余姓人槎窯、柴窯並攣,成就了獨行。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曾經的龍缸弄有補窯店

苦並風光著

1942年出生的花門樓村人餘雲山,是現今景德鎮唯一的一位“攣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歲那年,餘雲山經鄱陽湖坐船到景德鎮,跟著大伯余式蛟、堂哥餘昭清學習攣窯技藝,那時彭家上弄的補窯店有20多號人。悠悠半個世紀過去,2018年的春夏之交,76歲的餘雲山已是身患重疾。老人在“陶瓷人口述歷史”中留下過一段生動、直白的講述: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年輕時的餘雲山

攣窯的材料就是兩樣:黃泥巴和窯磚。這個黃泥巴就是田地裡的老土,所謂老土就是面上一層的不要,專門取底下的土,稱為“老土”,有專門挑擔的人做這件事。窯磚的生產有專門這一業,也就是“窯磚山”,窯磚山是指窯磚的生產場所。早前,窯磚山在洋湖一帶,後來逐漸遷移到十八渡。製造窯磚的原料有黃土、紅土和沙土三種。黃土性粘,可塑性強,紅土耐高溫,沙土呈細微顆粒狀,起骨架作用。攣窯是一門傳統技藝,沒有圖紙和現存的資料,全靠經驗,砌一座標準型的窯需要6到8人,10天之內可以完工。攣窯工的主要任務就是攣窯篷,其他事情在攣窯師傅和把樁師傅的指揮下由窯工們完成。砌一座完整的窯先後有12個步驟,包括用石灰線繪好窯的底圖;用夯結實窯底,用窯磚平鋪一層;砌護牆和砌側牆;砌門拱;砌腳篷;砌頂篷;砌餘堂;砌煙囪;搪窯;鋪壑老土子等。攣窯一般是在窯老闆歇工以後春節前後進行,那時正是數九寒天,全年最冷的時段。因為要趕工時,即使打凍結冰都要做。為了御冷,放一桶熱水在旁邊,實在吃不消,就把手伸到熱水桶裡浸一下,又接著幹。老倌(為頭的老師傅)他不做事,坐在炭火邊烤火,手裡拿著煙管,點一根香,一碗茶,在那裡吃黃煙喝茶。他是掌握技術的,作指導的,一直盯著你做,做得不對就會及時指正。在舊社會,攣窯人生活也是沒有保障的,攣窯的活就是集中在過年的那一段。閒時,攣窯人就下昌江捕魚、上南山砍柴換錢維持生計。農忙時節就下鄉搶收搶種。有時候為某一老闆攣了窯,可窯老闆生意不好,瓷器賣不出去,一時拿不出全部工錢。但那時大家都講誠信,都會彼此關照,即使不能一次付款,也會分期付給,也就是每月給三石米付完為止。另外賓主之間,某座窯在一年之內不重新攣砌,窯老闆也要付給攣窯店一石米作為生活費。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餘祖興在攣窯

花門樓人餘昭林在離世前,也口述過一段親身經歷攣窯人的生活,其中關於“四爪一股”的史料,這是任何作家生花妙筆無法虛構出來的:

攣窯工的等級是按“四爪一股”劃分,四爪好比豬的四蹄,一股就是豬的正身。攣窯學徒為三年,我學徒時每年十二塊銀元,我的上一輩是沒有工資的,連飯都是吃自己的。三年之中,每年正月還要請店裡所有的師傅吃一次酒,目的是想各位師傅在技術上多多指教。三年滿師後升為“一爪”,六年後升為“二爪”,九年後升“三爪”,滿十二年升“四爪”,又叫半股。在升半股時也要請一次酒,請各位師傅評議技術高低。一般來說,第一次是很難升上去的,老師傅會說你很多缺點,只有來年再評。升到了“半股”再過三年又請師傅評議升為“一股”。從學徒到一股,一般要十五六年,所以說,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攣窯師傅是不容易的。從十一二歲學徒起,到“一股”師傅最少也要到二十五、六歲。升到了半股,也就是一箇中等技術的攣窯師傅。一個半股的工人,要是瓷業生意好,窯攣得多,一年收入約計100擔谷,一股比半股要高50%,一爪為25%。每攣一座窯40塊銀元,如果一年不攣窯,只要你這座窯在一年中燒過一次,就要付給攣窯店兩石米的生活費。這兩石米的來由是:攣窯多數是在正月到三月進行的,其他時間較少,沒有事做時,多數人到鄉下種田,有時急需攣窯,窯戶老闆找不到人。後來,經九窯公會研究決定,每座窯每年給兩石米。攣窯的工資每年算一次,平時要錢用可以借支。攣一座窯,一般是四五天時間,6至8人。攣窯時,窯戶老闆把我們當祖宗敬,三餐一點,好煙好酒。吃早飯要在餐館的雅座,四個炒菜。中餐和晚餐是在窯戶家裡,都是特請高級廚師,選買上等魚、肉、雞、香菇、木耳、海味等十多個菜。其中只有在姓馮的老闆家攣窯才吃黃花、木耳等十碗頭酒,意思是飲水不忘挖井人,表示馮姓起頭之意。

餘昭林、餘雲山們攣窯人的豐滿形象,在文人和學者關於景德鎮的摹寫中,鮮有挖掘。

技懸一線

攣窯業數百年來就是家族式行業,奉行“傳內不傳外”,“內”還要在家族“五福”(第五代)以內;“傳男不傳女”,就是餘家女婿也不傳授,還有女人不得入新攣之窯的偏見。作為“攣窯史”拾遺,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景德鎮市總工會的要求下,當時以30餘名花門樓村人為主的景德鎮陶瓷窯爐建築安裝公司,是打破行規收過外縣外姓攣窯徒弟的,一個是13歲的安徽祁門人鄭文標,一個是12歲的江西新建人劉春林。

踏著時代前行的腳步,景德鎮的陶瓷燒製工藝不斷更新。煤窯、電窯、氣窯日漸取代了槎窯、柴窯,攣窯業步入了旁落的境地。如今的瓷都景德鎮,入行的“攣窯人”只有三位:一位是餘雲山,1942年出生;一位是餘和柱,1946年出生;一位是餘祖興,1966年出生,餘雲山之子。餘和柱老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兩個兒子一個從事瓷畫,一個在中醫院工作,都與攣窯業無緣。餘祖興子承父業,年逾半百的他成為瓷都最年輕的攣窯人。他與攣窯的緣分不是源於“童子功”,而是20多年前,他面臨下崗,為了生計才隨了父親學起攣窯活。餘祖興人到中年後躋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行列。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餘祖興見證了景德鎮攣窯業近30年來從興盛走向衰弱。他是景德鎮窯爐建築安裝公司的一名下崗工人,公司嵌名“窯爐”而非專指“陶瓷”,宣示的就是公司的業務可包涵各種“窯爐”的砌制,包括化工爐、釀酒爐等,餘祖興也曾到四川、江蘇等地去砌過各類窯爐。2018年上半年,餘祖興僅承接過一座攣窯的活計。瓷都高手要製成“高仿”的瓷器,就得砌傳統的柴窯。這個酷熱的夏季,餘祖興為生計而忙碌著,他的主業成了替人修裝空調。餘祖興根脈在花門樓村,但自小就一直在景德鎮市生活。他似乎天生就是能工巧匠類的人物。數年前他家的小房子裝修,鋁合金窗的安裝、牆體刮白、地磚鋪貼、櫥櫃裝修、傢俱油漆等一應的工夫,沒請他人,都是他一人獨自完成。餘祖興感嘆攣窯工的後繼無人,也是件很無奈的事:一是攣窯至今全憑手工,是門苦差髒活,年輕人不願學;二是攣窯無活可續,生計成了問題。餘祖興的攣窯絕活也讓他風光過。為迎接2017年10月的瓷博會,景德鎮市非遺保護中心在一樓展廳,展示瓷都制瓷行業七十二道工序手工藝的最後一道工藝——柴窯。無可選擇地,餘祖興承接了攣窯工藝。此窯號稱世界首座微型鎮窯,按正規鎮窯用材、形狀、功能微縮而成,只是煙囪是逼真地畫在牆上的。江西省非遺部門對攣窯之業的傳承,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組織人員三年前跟隨餘祖興十多天,將他在吉安攣一座窯的全過程,用聲像資料記錄下來。本來記錄的主角應該是他的父親餘雲山,老人那時已無體力再去攣窯了。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微縮柴窯

餘祖興是千年瓷都目前唯一有體力攣窯的人。面對絕技瀕臨失傳,他也願意傳授給外姓人,但沒有一個人誠心拜他為師。當餘祖興20年後在無法留住的時光裡步入暮年,或許偌大的瓷都,人們只能在故紙堆裡、在微縮版裡、在聲像帶裡去研究攣窯之術了。放眼景德鎮遼闊的“青花帝國”,有花門樓攣窯人的卑微和高貴、傷痛和狂喜。花門樓餘村是瓷都從古代走向現代,長長驛路上一道無法繞過的風景……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文:汪國山 部分用圖由余春寶提供

◁◁◁ 掃一掃關注我們

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