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的歐美人的體味很重?

用戶59159152219


與亞洲人相比,歐美人所具有的體味往往是比較重的,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導致歐美人體味重的原因究竟又有什麼呢?

首先,是與歐美人日常進行的飲食有關。相比較之下,歐美人常常是以麵包、洋蔥、圓白菜等食物為主,由於這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氣味,因而長期食用的話,也容易成為其身體散發出的味道之一。此外,奶製品也是他們較為常見的選擇,類似牛奶和奶酪等高蛋白的硫化物,如果長期攝入的話,也容易使得機體散發出臭味。

其次,西方人人群的體毛濃重且汗腺分泌旺盛。因而一旦流汗的話,就更加自然會產生刺鼻的氣味,再加上西方的氣候寒冷,因而他們洗澡的頻率較之其他人還是較低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其體味重情況的發生。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情況也存在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研究發現,歐美人的體味重,與其本身的基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由於存在有太多的人群出現有體味重的情況,因而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下一代,使得整體人群的體味都出現偏重的情況。

通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歐美人體味重這一情況應當有了自身初步的瞭解了吧,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做好個人的衛生工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危害的發生。

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餘年,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醫聯媒體


其實,“體味重”才是人類常態。恭喜大家,我們這樣“體味輕”的東亞人倒是特例。

不信?來,我們用數據說話。

「體味輕」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以上是各色用戶體位輕重的一個統計表,當然各色用戶基本全是中國人,這也基本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印象。

馮老師日常混跡於貓群 ฅ^•ﻌ•^ฅ,人群 ( ´・・)ノ(._.`) ,偶爾接觸到一些狗 ∪・ω・∪ ,發覺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有體味,只是輕重程度有區別。

儘管有 86.6% 的各色用戶都「體味輕」,但除了東亞地區的韓國、中國、蒙古等,其他國家重體味人群所佔比例較高。原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體味重」。

體味最輕的是韓國人,幾乎沒人攜帶 G 變異;西歐人重體味比例高於 80%;非裔美國人幾乎人人體味重,少有幸免。

體味與大汗腺有關。現在的東亞人最早是由熱帶地區遷徙到溫帶的。環境氣溫降低,導致你們祖先的第 16 號染色體中部 ABCC11 基因上第 538 位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為了適應環境更好地保存熱量,你們的大汗腺分泌減少了,體味也就輕了。

ABCC11 基因 rs17822931 位點 G 變異的個體一般體味重,耳垢溼。這是一對幾乎會同時出現的性狀,西方人大多如此。體味重、溼耳朵都是顯性性狀,容易遺傳。

幹耳朵性狀幾乎都出現在東亞地區

狐臭究竟是一種什麼味?

人體的汗腺有兩種,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分佈在全身皮膚表面,主要分泌水和鹽,沒有氣味。大汗腺隨毛囊分佈,集中在腋窩,乳頭和私處

。大汗腺會分泌出較粘稠的乳狀液,含多種蛋白質,脂肪酸等。這些分泌物本身沒有氣味,但人體皮膚表面的菌群(不同的人菌群不同)會把分泌物分解成揮發性的各種酸類,產生濃重的氣味,俗稱「狐臭」

狐臭是狐狸的氣味嗎?據民國學者陳寅恪考證,狐臭本作胡臭,可能是一種外來性狀——胡人身上的味。其實,體味來自大汗腺分泌物中的三種化學物質:3M2H–Gln,HMHA–Gln,3M3SH它們的氣味分別類似於山羊、孜然和洋蔥。自帶體味的個體間三種物質的配比各異,使狐臭產生「孜然羊肉」「洋蔥烤羊」等不同風味。

你聞起來好像羊肉串啊~

別笑狗,人類擇偶的時候也喜歡「聞」

對於人類喜歡嘲笑貓狗聞同類屁股的舉動,馮老師表示很不高興。哺乳動物聞體味是在交流信號,你們人類進化得比較好,有了語言,才沒有在公共場合互相聞 PP。但是,體味和嗅覺對於人類的作用不輸動物。

研究表明,母親光靠聞可以聞出自己的小孩,未成年小孩能聞出自己的兄弟姐妹,父女、兄妹、姐弟之間還會互相嫌棄對方的氣味。人類奇妙的體味和嗅覺能夠在童年期防止亂倫

咳咳,雖然實驗中成年人經常搞混不同人的氣味,但是長大了你們不是該懂這些成年人的事了嗎!✧≖‿≖

人類染色體上有一個叫做 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的基因群。科學家用不同男人粘有體味的 T 恤給不同女性聞(畫面太美),發覺女性普遍喜歡跟自己 MHC 不同的氣味。與不同的 MHC 擁有者結合,有利於繁衍出更健康的後代,並且……嗯,聞到不同的 MHC 時會讓人想起前任或現任。這或許是人類更喜歡這種氣味的原因?(馮老師想問,這樣真的好嗎?-`д´-)

© Mauro Gatti

為什麼嗅覺會帶給人畫面感

如果形容經歷過的事情,你可以很具體地描述:「廢棄的遊樂場中粉色的大象已經變得髒髒的,表皮的油漆經過風化裂開了。草只長到腳踝上兩三釐米,沙土乾乾的。」

但如果讓你形容聞過的氣味,你或許只能說:「空氣中酸酸的,酸得很好聞,不是柑橘味……哎呀,我也說不上來,不過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種糖。」

由於不能被具象地看見,氣味更難描述。但為什麼嗅覺好像也有記憶,能把人帶到似曾相識的場景中?

人的嗅覺由神經管的兩個突出部分即嗅球產生。嗅球和大腦邊緣系統有直接聯繫,有一些能喚起警覺和情感的結構。嗅覺與儲存記憶的海馬體有直接聯繫,但由於嗅覺信號從發生到被儲存的路徑很短,不能和生產語言的大腦接觸

通常嗅覺思考到「好不好聞」就戛然而止了,去辨別「這什麼味兒」是更進階的反應。因此我們看到的景象大多被轉換成抽象語言和畫面記憶,聞到的氣味被轉化成一種氛圍和場景。

《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僅僅通過小瑪徳萊娜蛋糕浸在茶裡的氣味,便想起了在貢佈雷(Combray)的童年時光。你一定也有獨特的嗅覺場景記憶吧:聞到陽光中的粉筆灰,想起偷偷打盹的中學時光;聞到乾淨的皂味,想起某個與你擁抱過的人……

用對了香水能在夏天瞬間降溫

香水是人格化的氣味符號,愉悅他人也愉悅自己。馮老師覺得香水一定要用對季節。比如大冬天誰都喜歡溫暖的懷抱,東方調中的辛香讓人覺得喝到了一碗熱熱的薑湯,美食調中的焦糖巧克力和新年的愉悅夾雜是幸福的感覺。

至於夏天,濃郁的東方調美食調,以及某些聞上去略重口像狐臭的動物香就趕緊收進抽屜了。你只能聞上去幹淨又清涼,馮老師才讓你抱~

偏冷調的花香、木香,比如含有鳶尾、紫羅蘭、檸檬馬鞭草或者香根草的香水,能讓你像剛洗完澡走路帶風的少年,有種不留汗漬的潔淨感。

▵ 姑娘們說這是理想男士的氣息 ▵

馥奇香前中調加入海水的氣息,再來一些果香的點綴,像走在沙灘上,恣意的海風吹來,有點喜悅,也有點安靜。

▵ 一瓶香水中的寧靜海洋 ▵

水生調加入木質香讓人置身薄霧森林。如果減少一點水調,增添一些清爽的辛香,會像森林裡的風,捉摸不著又叫人留戀。

▵ 印象派般影影綽綽的青綠 ▵

淡淡的木質和花香混合,雪松冷冽,玫瑰溫柔,加入酸澀的柑橘調,夏日陽光再焦灼也能自帶彬彬有禮的氣場。

▵ 香水界的極簡主義代表 ▵

天生體味重該怎麼辦

天生的體味其實有點難被自己聞到。「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嗅覺長期處於同一種環境出現疲勞,就很難辨認了。馮老師也聞不到自己身上那股令人類欲罷不能的氣味嘛~

如果你煩惱自己體味重,只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洗澡,噴上香體露出門,甚至好聞過大汗淋漓不修邊幅的直男……

至於夏天特別愛出汗的人,去除腋毛是有用的。此外可以試試止汗露。止汗露主要止汗成分是羥基鋁鹽、鋯鹽,遇到酸性汗水會變成凝膠狀,可暫時封閉汗腺導管,降低汗液分泌,同時抑制體表細菌。由於止汗劑只作用於皮膚表面,止汗時效也只能持續一天,所以不用擔心堵塞汗腺。

志玲姐姐腋下也愛出汗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從基因解讀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

完美解答一個人“體味重”的成因和相應的建議,

請相信,不論體味輕與重,你都可以成為想成為的自己。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問題!

歐美人比我們體味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歐美人比我們體味重?或者說比我們臭?或者說為什麼歐美人需要打香水來掩蓋體臭?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先了解體味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個原因是蛋白質。人體攝入的蛋白質95%被人體吸收,剩下5%的蛋白質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這5%的蛋白質會進入人體腸道的末端,被大腸桿菌分解,形成富含氨、硫化氫、酮酸的物質,其中不管是硫化氫還是酮酸,都是有臭味的物質,而這些富含臭味的物質經過小汗腺和呼吸道等方式排出體外。因為歐美人飲食以蛋白質為主,我們以米麵為主,他們蛋白質攝入的多,臭味的物質就產生的多,所以這是他們比我們臭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頂泌汗腺。人體的肛周、外陰部還有腋窩部都有頂泌汗腺分佈,頂泌汗腺分泌人體的體液是無色無味的,但是經過這些部位定植的細菌分解發酵之後,人體就產生了所謂的狐臭味道。歐美人這種頂泌汗腺比我們漢民族發達,所以他們體味較重,這是他們比我們臭的第二個原因。

張大夫能夠查閱到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兩點,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更多健康知識,就關注張之瀛大夫。


張之瀛大夫




歐美人對於中國人身上沒味兒也不習慣。湊近了一聞,沒有狐臭,沒有鄉情,沒有異性的誘惑,沒勁。

我在美國生活30年,我仨兒子,我四個混血的外甥和一個外甥女,打小兒吃牛肉奶酪喝涼牛奶長大,汗毛孔裡分泌出的味兒,就是正宗的狐臭味,文言文叫"臭隔折窩味兒"。

歐美人汗毛重,胸毛跟毛背心似的,一出汗就是撲面而來狐臭,這不賴人家,也不能說人家沒進化好,只能說我們的種兒太不一樣了。

改變不了別人,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比如見到老外就點蚊香,或者在鼻子底下抹半斤清涼油,或者大口吃臭豆腐,爭取比國際友人還臭。

(以上文字摘自"北美崔哥語錄集")



北美崔哥


身邊沒有狐臭的人,他們都是變種

一個寫的很好的文章,部分轉發。


先說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其實有狐臭才是“正常”,沒狐臭才是“變態”。

狐臭產生的原因

人體的汗腺分為兩種,一種小汗腺大概佔 9 成,排汗較稀,一般是沒有味道的。另一種大汗腺(又稱頂漿腺),只集中分佈在腋下,胯下,乳暈,外耳道里,排出的汗裡還含各種蛋白質和脂肪酸,這才與狐臭相關。(大汗腺委屈地哭暈在廁所:“我分泌的東東不臭!”) 嗯,確實如此。大汗腺分泌物本來不臭,是分泌物被體表的細菌分解以後,生成各種不飽和脂肪酸,才有了臭味。直接兇手是細菌,但是人的體表怎麼可能沒有細菌呢?所以大汗腺你再怎麼委屈,還是逃不脫牽連,誰讓你提供了兇器的原材料!

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都有細菌啊,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有狐臭?

其實不是少數人。本來人人都是有狐臭的。話說 2000 代以前,我們曾曾曾...(此處省略 600 字)曾祖輩走出熱帶非洲,進入亞洲溫帶的過程中,第 16 號染色體中部的 ABCC11 基因上第 538 位鹼基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減少分泌。所以,我們沒有狐臭的統統都是變種人(有沒有感覺自己像 X-men 一樣吊?)這個突變基因主要分佈在東亞,在中國人當中佔了 95%左右,在華北中原地區的人口中佔了 99%以上。因此在中國,X-men 才是多數,狐臭反而成了極少數。中國人逃脫了終日生活在狐臭當中的命運,你都不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小概率的事情。


其他地區的人口就沒有中國人這麼幸運了。在東亞,韓國人跟中國人差不多幸運。但日本人當中只有 84%沒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 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你想想是什麼情景。這還不是最慘的,不在東亞,那就更慘!大洋洲土著只有 30%沒有狐臭,白人裡面只有 10%沒有狐臭!黑人中只有 0.5%沒有狐臭!也就是說,除了東亞人以外,歪果仁幾乎人人都有狐臭!還有個很有趣的事情,狐臭還可以用來跟蹤人種遷徙。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沒有狐臭,說明他們是從亞洲"偷渡"過來的。日本人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佔主體的大和民族,說明二者的不同起源。

在動物中,體味有很大作用,是吸引異性的信息素。狐臭基因才在長期演化中保留下來,成為人人都有的東西。所以才說,有狐臭才是人的常態。(有狐臭的同學們是不是感覺胸中出了一口惡氣:原來你們都是變態!)

可能有人會說,人家那是體味(body odor),不是狐臭。騷年,很騷瑞地告訴你,體味就是狐臭,狐臭就是體味。包括中國古詩說女子“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也是狐臭。一香一臭,看似相反,其實機理完全相同。少了淡了就香,多了濃了就臭,香奈兒 5 號打翻了瓶子也是要燻死人的。所以只有“薄衫涼”的才是香汗女,要是熱天捂多了衣服,就是“狐臭厚襖熱,熱襖厚臭狐”了。


如何消除狐臭?機理是什麼?

歪果仁人人有狐臭,天哪!歪果仁到底怎麼在一片狐臭味中活到今天的?

其實並不像你們想象的那麼水深火熱,外國並不是到處都是狐臭。至少在發達國家不是。狐臭既然是這麼普遍,那麼肯定有非常普及而且有效的應對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用 deodorant(查了一下,中文叫做體香劑?至少我沒聽過。除臭劑?去味劑?拜託!那是噴廁所的!)

既然造成狐臭的原因是 1 出汗、2 細菌,那麼體香劑抑制狐臭的機理就從這兩方面入手,體香劑中常見成分和作用如下:

1) 鋁鹽,作用是止汗劑(anti-perspirant)。鋁鹽遇到酸性的汗液,凝結成凝膠狀堵住大汗腺,阻止分泌。而洗澡時,肥皂液是鹼性的,凝膠溶解,疏通汗腺口,排出分泌物,不至於堵出痱子來。所以體香劑必須每次洗完澡後塗。

2) 酒精:作用是殺菌。

3) 硫酸銨鋁:持續抑制細菌生長。

4) 香精:作用就是掩蓋氣味。

不同品牌的體香劑的成分可能不同,有的只有香精,有的只有殺菌劑沒有止汗劑,有的只是單純止汗劑,這是因為不同人的狐臭程度不同,皮膚敏感度也不同,要根據自己體質來選擇。

另外,剃腋毛也可以減少細菌繁殖,只是作用有限。當然,大汗腺分泌也受體內激素影響,所以飲食、情緒、發育等也能影響狐臭,但是有了簡單有效的體香劑,那些難以控制的飲食方法之類就沒必要提了吧。最後也可以手術去除腋下大汗腺,那個就是絕殺大招。

聰明的你一定注意到大汗腺的分佈還有個地方我還沒說呢。嗯!乳腺也是大汗腺的一種!(嘿嘿,你是不是頓時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啊!難道中國女生的飛機場也是變種 X-men 的超能力之一?嗯,這個倒不是,乳房大小主要還是靠脂肪組織,和乳腺關係不大。但是乳腺和泌乳能力直接相關啊,中國婦女產後奶水不足的發生率,遠大於西方婦女,這也是去除狐臭的基因突變造成的!

所以,基因突變是無所謂進化或者退化的,它就是瞎變而已,至於能不能遺傳下來就看造化了。把 evolution 翻譯成進化是一種誤導,現在都已經改稱為演化。

其實本文真正要告訴你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想要將來孩子壯,老婆奶水足,一定要娶狐臭的女生!


林疏影


知麻糖來啦!為啥歐美人體味重呢?

這種像混合洋蔥、奶酪和貓尿的刺鼻味,還有羊騷味?

其實應該是每個人的體味略有差異,因為這是受基因主導的,然而在東亞人種中的基因多以主導體味減少。這和膚色,頭髮顏色,眼睛等一樣地區各板塊主導基因是有差別的。

體味是怎麼產生的呢?能改變嗎?

體味:大部分人只需聞到一點點,就能辨認這一般來說讓人不舒服又很特別的味道;會因為基因組合、年齡、飲食和衛生而改變。

一開始,只要兩樣東西就能製造那熟悉的氣味:腋窩的分泌物和依靠分泌物維生的細菌。不過這種氣味不是我們認為的汗水哦,汗水是沒啥味道的,主要是分佈在腋窩部位的細菌分解汗腺分泌的汗水裡的蛋白質產生的氣味。

體味就是一場細菌與汗液的戰爭產物!

身體有數百萬的汗腺,它們有兩種主要型態:一種:「外分泌汗腺」分佈於全身體表,主要分泌「水」和「鹽」;另一種:「頂漿腺」在青春期發展,位置在腋窩以及身體部分區域。頂漿腺的汗充滿「蛋白質」和「脂肪」,只有這些汗是沒味道的。

而此時細菌扮演要角。體表每平方公分覆蓋著成千的細菌,許多微生物需要潮溼的環境維生,例如腋窩,在那裡,每平方公分約有一百萬只細菌,這是人體表細菌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潛伏在這群微生物中的種類有棒狀菌屬、葡萄球菌屬、微球菌屬等等。

當這些細菌食用頂漿腺汗液的蛋白和脂質時,本來無味的化合物會被轉換,其中最難聞的是含「硫」的化學物質,它使得體味有洋蔥,臭雞蛋的氣味。羧酸也在其中,增加奶酪的味道。這些分子從腋窩飄出,被鼻子直接吸入。而體味的濃度就取決於腋窩的微生物種類及身體腺體提供的養分。在腎上腺素增加頂漿腺和外分泌汗腺的汗液比率,因此當你緊張時,體味會比較強烈。細菌組成及密度在每個人身上不同,而這也有影響。連你吃什麼對你聞起來都有影響。

那我們該如何處理體味?

用肥皂和水清洗腋窩有幫助,但不能移除全部細菌,因為它們在皮膚更深層的地方。

而除臭劑能同時抑制細菌活動並掩蓋體味;止汗劑藉由形成微小凝膠塞住汗腺來達到效果,使得腋窩乾燥。

體味有沒有啥好處呢?

我們不知道為何大腦總是將此特殊氣味解讀為令人厭惡的,但有些研究者提出假設,說腋窩的分泌物可能也有正面功能,體味在動物的求偶行為中扮演著非常重呀的角色,哺乳動物皮膚一般都有發出特殊氣味的氣味腺,雌性在發情期常有特殊的體臭發出以吸引異性。


知麻糖


一般如果跟一個老外同坐一個電梯,你會就會覺得整個電梯都是一股香水味,因為大部分的歐美人都會用香水覆蓋自己嚴重的體味。

而老外有體味的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

基因關係

不同國家的習慣,生活方式不同的,比如我們所說的狐臭,可能有家族遺傳歷史,如果是父母雙方都有狐臭,那麼子女出現狐臭的概率為80%左右,如果一方有狐臭,那麼子女就有50%的機率可能性。

而歐美人體味重,都跟基因和家族遺傳有著密切關係,太多的人群體味重,自然會導致下一代的人群的體味偏重。

洗澡次數頻率有關係

其實對比國外,我們中國的都會有洗澡頻率不高的地區,其實不是說老外不洗澡,而是他們的洗澡頻率跟我們有不同。20世紀初的歐美人每週只洗一次澡,到今天發展到幾乎每天都洗。

最愛洗澡的國家是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每天洗澡的人幾乎到了全部人口的60-80%,但在這種情況下,歐美人的體味還是普遍比東亞的中日韓 國家要重。

而且西方人洗澡和東亞習慣不同,我們一般是晚上睡前洗澡。而他們卻每天早上洗澡。因為睡了一晚上他們身上氣味是更重。

飲食習慣有關

如果你長期是天天吃著牛肉,喝著牛奶,身體上的體味確實容易過重。飲食的影響導致體味的不同,長期吃羊肉人群,汗腺分泌物具有強烈的羶味。其實這種說法不誇張,歐美人體味確實跟飲食有關。

西方人的飲食主要以麵包為主,或者肉類為主,常年的主菜是土豆、洋蔥、胡蘿蔔,奶製品佔據重要地位,主要包含牛奶、奶酪、黃油等。

長期食用這些食物,食物的氣味比較大,身體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會比較大。而且高蛋白飲食,當人體出汗、排尿時,分泌物中含有蛋白質中的硫化物,容易散發出臭味。

與身體的體毛有關

其實體味重,主要是汗腺分泌旺盛,而汗腺的開口主要在毛囊處。

西方人大約有超過3/4的人群體毛重和多,發生汗腺分泌旺盛現象。汗腺的分泌物與氨酶發生反應,自然產生刺鼻的氣味。

與地域分佈有關

亞洲人相對來說很少有狐臭,但是西方地區就沒有那麼幸運。大洋洲的土著大約有30%沒有狐臭現象,而白人種裡只有10%左右沒有狐臭。黑色人種中大約有不到0.5%人群沒有狐臭。

在亞洲,狐臭人群分佈也有區別,體味輕人群主要分佈在東亞。


姑娘瘦身那些事


主要和飲食有關,我在加拿大呆過五年,吃加拿大主流飲食我也有狐臭,不過沒老外那麼重,我在中國是一點狐臭都沒有。主要引起狐臭的食物是調味料,國外的漢堡(burger king,麥當勞等)味道和中國的差很多,並且他們會加歐美人喜歡的source(醬),吃了出的汗裡會有帶source的味道,夾雜著汗液本身的味道,那酸爽~。另外烤肉也是造成狐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老外的牛排,豬排喜歡grill或者BBQ,加的調味料也是會引起狐臭的。反正我在國外吃漢堡、牛排、豬排等就會有狐臭,自己做飯吃就不會,想想印度人為什麼會有一身咖喱味,原理大概都差不多


Ethan125797680


我轉一篇關於胡臭的考據文章,很有意思!

 “狐”與“胡”的文化關係,曾是史學界一個有趣的話題,經過前輩同仁不斷髮微,揭示出豐富的歷史內涵。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陳寅恪先生率先指出狐臭與胡人之間的聯繫,認為人體腋氣初為西域胡人的生理特徵,因而“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應該稱為“胡臭”;只是大量胡人融人中原,並將腋氣傳給混血後的漢人,同時這腋氣“復似野狐之氣”,遂改‘胡’為‘狐’,“胡臭”也就演化為後來的“狐臭”了。上世紀40年代,黃永年先生推進此論,指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於西域胡人東遷日眾,才使得“狐臭”與“胡臭”聯繫起來;“狐臭”之詞逐漸取代“胡臭”而流行的關鍵,在於當時民族關係上有著“以‘狐’詬‘胡’”這種文化現象的存在。新世紀初,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見下的胡人形象》則從文學分析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古時期中原狐怪小說與西域胡人及其文化的對應關係。近來,筆者偶然又得新識和感悟,深覺該題內涵深厚,尚繼續推勘和挖掘的必要。


  這要從哥舒翰與安祿山誤會衝突的事件說起。《舊唐書·哥舒翰傳》載:弟。其冬,祿山、思順、翰並來朝,上使內侍高力士及中貴人於京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宴會。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應之日:“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日:“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這段史料曾由黃先生專門拿來論述作為前文的補記,並指出:“案哥舒翰嘗居京師,好讀《春秋左氏傳》、《漢書》(兩《唐書》本傳),其華化已深,故宴會之際,自能雅言酬對。安祿山則家世貧賤,幼經流離,未嘗學問(詳《安祿山事蹟》及《舊唐書》卷200上、《新唐書》卷225上本傳),其不解哥舒翰之喻自亦固然。然不解可也,不解復何以致怒?豈非當時社會本有以野狐譏西胡之習慣。故野狐之喻在突厥之哥舒翰為失言,在西胡之安祿山則認為針對自身之譏刺,不容不大怒矣。”
  於此深究,我們可以窺視到“胡”與“狐”之間蘊含著另外層面的文化聯繫,只是黃先生惜墨如金,論焉不詳,筆者就此續貂。

  從上述史料看,引發這場衝突的導火索是哥舒翰引用的一則關於狐狸的諺語:“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這也正是問題所在。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句諺語究竟出於何處呢?
  對此,黃先生認為,哥舒翰多讀漢籍,華化已深,“故宴會之際,自能雅言酬對”。以此推論,這句諺語必然出於中國古代漢文典籍。
  核查下來,此論也確非無稽之談。與此相近,中原上古社會就有“狐死首丘”的說法。《禮記》卷7《檀弓上》載:“古之人有言日:狐死正丘首,仁也。”所謂“正丘首”,亦即孔穎達疏言“所以正首而向丘者”。為什麼這樣做呢?《禮記》解釋為“仁也”,鄭玄注日:“仁,恩也。”還有人由狐狸而推及豹、鵠等動物,將這種習性做更大範圍的考察。如陸璣發揮雲:“狐死首丘,豹死首山,豹往而能返也。”明人葉山又云:“黃鵠反故鄉,狐死正首丘,壯夫之志也。”可見,“狐死首丘”可以與洞窟或家鄉相聯繫,本來是表達對家鄉的眷戀。春秋時期,“晉圉質於秦,穆公以女懷贏妻之。六年,圉將逃歸,謂贏氏曰:‘吾去國數年,子母之接怠而秦晉之交不加親也。夫狐死首丘,我其首晉而死,子其與我行乎?’”前燕被前秦攻滅時,其主慕容唪出奔未成被執,“堅問其奔狀,暐曰:‘狐死首丘,欲歸死於先人陵墓耳。’堅哀而釋之。”亦是此意。

  後人進一步豐富其說,於是“狐死首丘”有了“不忘本”的含義。唐孔穎達疏曰:“此一節論忠臣不欲離王室之事。……太公封於營丘,及其死也,反葬於鎬京,陪文武之墓。古之人有遺言云,狐死正丘首而向丘。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宋人蔡卞闡釋:“《廣志》日:狐死首丘,豹死首山。言不忘本也。”明人馮復京認為:“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
  不過,深究起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野狐向窟嗥”與“狐死必首丘”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表象,而且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可以替代或演進的關係。儘管洞窟與丘山都可喻為家鄉乃至根本所在,但是“野狐向窟嗥”在漢文化裡不存痕跡,也無法解釋為“狐死首丘”的反面行為。如果非將二者相互聯繫不可,那麼狐狸頭向洞窟所在的丘山而死不忘根本,臨死之際向著自己的洞窟哀嚎何以見得反是忘掉了根本呢?
  近來,筆者翻閱資料,無意中發現《突厥語大辭典》裡有一條極為類似的諺語。該諺語云:“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會患癩瘡。”(另處譯為“衝著自己洞穴嗥叫的狐狸必患癩瘡”,意思相同)編著者解釋說:“這則諺語是針對背棄自己的國家、親族和城市的壞人而講的。”

  將這條諺語與漢文典籍中“狐死首丘”的說法相比較,前者與哥舒翰所引用的諺語有著更為近切而可靠的關係。
  其一,從其表述形式和內容看。
  關於哥舒翰所引用諺語,同為中華書局校點本的《新唐書·哥舒翰傳》表述為:“諺言‘狐向窟嚎,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見愛,敢不盡心。”與《舊傳》稍異,不過其主體部分“(野)狐向窟嗥(嚎)”則是一致的。以此對照《突厥語大辭典》中的諺語:“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會患癩瘡。”很明顯,“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與“(野)狐向窟嗥(或嚎)”文字意思和句子結構完全一致。如果深究所謂“不祥”的情狀,兩《唐書》等史料皆無明文,而“會患癩瘡”恰恰解釋了這一點。再後與“以(其)忘本也”相對應,《突厥語大辭典》直指“這則諺語是針對背棄自己的國家、親族和城市的壞人而講的”。二者竟是如此驚人的一致。此外,將史料上下文聯繫起來看,以該句諺語警示人們背叛自己的親族就會遭受天譴,也更能應對安祿山希望同類相親之意。
  其二,從其文化歸屬和淵源看。
  《舊唐書·哥舒翰傳》曰:“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稱姓,因以為氏。”《新書》語同。看來哥舒翰出身突騎施哥舒部落。而按兩《唐書·西突厥傳》,突騎施為西突厥十姓之一,屬於左廂咄陸五部。或稱其“西突厥別種也”。哥舒翰無疑應是突厥族人,而其文化母體則應是突厥文化。再看其個人文化素質,《新唐書·哥舒翰本傳》稱“翰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大義”,然同書《李林甫傳》則透露“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可見哥舒翰尚不能算作通曉漢文典籍的蕃人,對其影響較大者還應是其母體文化——突厥文化。由此而論,哥舒翰言談舉止特別是知識和思想來源,無疑與突厥文化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所引用諺語亦當更有可能來自突厥文化。
  再看《突厥語大辭典》,這是公元11世紀由回鶻(屬突厥異部)著名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爾所編纂的一部突厥語辭書,綜合反映了中古時期突厥語言、文字、種族、歷史、生活、風俗乃至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天文、地理、醫學、文藝等各個領域的豐富知識,可以說是關於突厥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該書收錄突厥諺語、格言達200餘條,其中相當部分肯定超出喀喇汗朝時代,與早期突厥社會有著直接和密切的聯繫。“(野)狐向窟嚎”這句諺語在哥舒翰能夠脫口而出,恰恰又反映了它在突厥文化裡較早和漫長的傳播歷史。

  基於上述情況,特別是哥舒翰與“狐向窟嚎”擁有著同種文化淵源的事實,可以推論突厥民族中早就存在一種視“(野)狐向窟嗥”為“不祥”的文化理念。它與漢文古籍中“狐死首丘”之典異曲同工,然而源流不同,獨立發展,屬於另外一種狐的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它一方面自然而然地為本族人哥舒翰所口頭引用,另一方面則在突厥族內長期流傳,並以文字形式保留在《突厥語大辭典》裡。由於產生於籠統說來也可成為胡人的西部突厥人的社會里,這種狐文化也顯示了一


白首太玄精


據初步統計,二十世紀初歐美國家的人會每週洗一次澡,發展到今天,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洗澡,甚至洗澡次數多得已經讓醫學界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我們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接觸到歐美人的時候,總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很濃重的體味以及各種除臭劑和香體露,那味道實在是難以忍受,並且那氣味久久才能消散。那麼,為何歐美人體味那麼重呢?

一般而言,歐美人體味如此重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基因有關。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分析,當最早的人類都還沒有走出非洲的時候,都是有狐臭的。當人類進入東亞溫帶以後,第16號染色體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分泌減少。因此,東亞國家的人95%沒有狐臭,而歐美及非洲國家的人仍然有狐臭,體味自然會重一些。

2.與飲食習慣有關。歐美國家的人飲食主要以麵包、土豆、洋蔥、圓白菜、胡蘿蔔、奶製品、牛肉為主,食物氣味較大,長期食用會影響身體散發出來的味道,並且高蛋白飲食,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質中的硫化物會散發出臭味。

3.與體毛有關。歐美國家的人大約有超過3/4的人群體毛重,體毛重則汗腺分泌旺盛,而汗腺的分泌物與氨酶發生反應會產生具有洋蔥腐爛味道的氣味。

4.與洗澡有關。即使在每天都洗澡的情況下,歐美人的體味仍然會很重,綜合其身體特點,試想如果他們洗澡不頻繁的話,那麼體味則能“燻死蚊子”了吧。

簡而言之,中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體味,而歐美國家的人就會由於基因、飲食、體毛旺盛等因素而有著很重的體味。但是,這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們也會不習慣我們身上沒有體味,所以無論如何,要尊重他們,不要由於他們體味重而表現得不得體。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