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到底還有多少家底?

1月20日下午,萬達集團在哈爾濱舉辦的2017年年會上,公佈了集團2017年業績。今年萬達年報註定格外引人關注,因為大家都想知道,遭遇風波的萬達2017年經營如何。那麼,轉讓之後,萬達的家底究竟如何呢?

解讀一:仍然家大業大

針對一家自媒體所說,萬達資產大部分都轉移海外,國內資產所剩無己了,王健林在年報的開篇就用數據進行了回擊。

2017年,萬達商業轉讓文旅項目、酒店資產,使萬達集團的資產、收入兩項指標有所減少。2017年萬達集團以成本法計算,資產為7000億元,同比減少11.5%;其中,國內資產93%,國外資產7%。

對此,萬達方面表示,儘管因為萬達商業轉讓文旅項目、酒店資產,使得萬達總資產減少11.5%,但是7000億的總資產仍然名列行業前茅。

2017年萬達集團收入2273.7億元,同比減少10.8%;不僅因為轉讓資產使收入減少,還有162億旅遊收入去年不能併入報表。在總資產和收入有所下滑的情況下,萬達集團淨利潤依然完成年計劃的114%,同比持平。因此,轉讓對於萬達而言,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解讀二:明降暗升

萬達方面表示,從2016年開始萬達的收入指標出現下降,但都是萬達主動為之。

數據顯示,2016年,萬達集團全年營業收入2549.8億元,完成計劃的103.2%,同比增長3.4%。結束了連續多年3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這恰恰是萬達為了轉型主動選擇的結果,核心就是把房地產業務發展速度降下來,提高服務業收入。王健林在萬達2016年度報告中提到,“如按房地產口徑,合同收入同比減少13.9%,主要因為我們砍了600億的房地產銷售收入。”

2017年,萬達集團收入2273.7億元,同比下降10.8%。對比萬達集團2016年和2017年兩份工作報告可以發現,收入下滑的背後邏輯是萬達加快轉型而主動降速。收入減少的一個關鍵因素是,2016年萬達集團總收入中包括約162億的萬達旅業收入,而萬達旅業併入同城旅遊後,2017年未納入統計。

此外,2017年,萬達集團因出售文旅項目,導致地產業務實際收入比年初計劃數減少約290億元。如排除這兩項非正常因素影響,萬達集團2017年收入將可達到約2700億,實際仍在增長。

而從2016年和2017年報告中發現,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和萬達廣場租金這兩項關鍵指標都保持在30%左右的速度增長。這就是萬達的轉型結果。

解讀三:從高增長到含金量

過去十多年,萬達的收入一直是保持高速增長,直到去年,集團宣佈轉型才開始降低發展速度,去年主動調低了房地產的收入指標,全面發力轉型服務業,萬達從追求高增長轉到追求高質量發展。

2017年在資產和收入有所下滑的情況下,萬達集團利潤並未受到太大影響。數據顯示,萬達集團淨利潤依然完成年計劃的113.9%,同比持平。

萬達廣場的租金收入是萬達含金量最高的一項指標,2015年廣場租金144億元,同比增長30.7%;2016年廣場租金195.8億元,同比增長29.6%;2017年廣場租金達到255.2億元,同比增長30.3%。由於今年新開店50個,新開店佔總廣場數的21%,其中有24個輕資產廣場不能計全部資金,總租金增長30.3%,就說明老店租金增長肯定至少兩位數增長。之所以說,租金收入的含金量高,一是收入持續穩定,二是利潤率高,一元錢的租金收入至少可以保證50%的利潤。

萬達轉型服務業,服務業收入超過63%,而租金收入在服務業中的佔比超過18%,萬達已連續兩年保持每年開業50家萬達廣場的高速擴張,2018年的開業萬達廣場也將達到50個,且輕資產模式的萬達廣場也會越來越多。這將使萬達的租金增速保持在高位,給服務業的利潤增長提供了強大保障。

萬達方面表示,這些數據都表明,萬達已經開始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