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意義

上個星期,有個朋友問我說:“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當時我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回答。等到今天中午去趟浣紗橋,在公交車翻閱《中國青年報》,看到一篇文章寫得挺好,於是就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也算是給自己一個啟發吧!

活著的意義

身邊有一個在創業的朋友,他跟我說朋友在廣東進廠,每天早九晚五,拿的工資和自己不相上下,可是自己每天在店裡和公司累死累活的,除去花銷,也就賺得這麼多。我只能跟他說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追求的意義也就不同。與其去對比,何不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好呢?

不過,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從古至今討論未曾間斷過。其實我們都知道,人來到這個世上終點將是死亡,無外乎幾十年一百多年的時間。在發展心理學上,學者都認同把年齡分為心理年齡、生理年齡和實際年齡。既然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那麼在人的生命上,可分為肉體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前者結果怎麼樣我們也都知道,但關鍵在於後者,後者決定了我們在其一生所走的高度。

活著的意義

記得7月22日的香港書展上,導演王朝歌在《絕大部分人死於36歲》演講中提到,“12年一個輪迴,到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於穩定。有人在36歲的時候回倦怠,每天做同樣的事,吃同樣的飯,走同樣的路。36歲,截然分成兩種人:一種是重複著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後類人,有些人成了,有些人就敗了,敗的人比之前還要慘”。

或許敗的人比之前還要慘,但就算是失去一切之後,也還有未來。

活著的意義

另一個是三個月前的5月6日,36歲的浙江紹興公務員閻益豐在網上發佈一篇長達兩千字的辭職文,大意是“十一年時間,經歷了從不到三十而立至接近四十不惑,我把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體制內……而我,將會踏上新的旅途,砥礪前行、無畏無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且知足,好好地做律師,直至生命的盡頭!”在文中,看到有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感觸“如果不辭職,一定會後悔。人生只有一次,等我老了回頭想想,肯定有遺憾。如果辭職,也許會成功,也許不成功。但是至少試過了,了無遺憾。”這不禁讓人想起7月27日上映的電影《戰狼2》裡,吳京的一句臺詞:“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

是啊!至少試過了,了無遺憾,可不是麼?有一期節目,人大的劉樹勇教授在《一席》上做演講,他談到:“我到底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要看清楚自己,不然會很難。”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認真思考過,不過劉教授自己看清了,於是把有限的生命,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活得很滿足。

但在當今浮躁成風的社會里,我們很人多或多或少都喜歡逐流,喜歡快速式成功。固然,中國式邏輯在於,只追求結果,不看重過程,上個好學校,找份好飯碗。因此,獨立思考正在成為一種稀有資源。可是,人生很貴,請別浪費;如果不下意識去追尋內心深處的呼喚,那麼這一生不明不白地這樣就成為過往雲煙。

回到原點,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換句話說,一千個個人就有一千種活法。與其隨波逐流,不如多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與其空閒之餘無所事事,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多閱讀。

閱讀未免成就不了美麗的顏值,但能薰陶心靈,使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一個人讀書越多,不論思維也好,還是視野也罷,都將變得更加開拓,便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寫於2017.08.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