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你對孩子太好,所以孩子沒出息


中國的父母總是把自己的角色搞得很悲情,

簡直像一場虐戀。

“我掏心掏肺地愛著孩子,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

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

流傳下來的古話也說:

“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兒孫。”

父母多慈愛,孩子多白眼狼,已經成了共識。

然而,我們卻沒有思考另外一個問題:

既然問題是如此普遍化,

其中原因或許並不是孩子不懂感恩這麼簡單,

父母就沒有問題嗎?

因為你對孩子太好,所以孩子沒出息

父母最大的驕傲: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年逾不惑,兒時的玩伴、同學,大多已經為人父母。

一年一度的同學聚會,變成了數個家庭的大團圓:美人在抱,兒女繞膝。

公共場合,最是考驗孩子家教的時候。

當年的班花,溫文爾雅,養的孩子卻不像親生的,簡直是閻羅王現世。

大人觥籌交錯,聊得正酣,班花的孩子也興致正濃:翻箱倒櫃,竄上跳下,時而仰天長嘯,時而滿地打滾……

其母束手無策,滿臉尷尬。

一個孩子熊鬧,一群孩子效而仿之,一時之間,一屋子烏煙瘴氣。

孩子雖小,卻都懂得法不責眾的僥倖。

無論眾父母怎麼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熊孩子們依然是我行我素。

唯獨其中一個孩子除外。

他的父親是隻叫了一聲他的名字,然後看了他一秒。

他就乖乖回來,坐到父親身邊,雙眼看著腳尖,噤若寒蟬。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這位父親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對於中國父母來說,最大的驕傲事情莫過於一個眼神就能讓孩子令行禁止了。

因為孩子聽話代表了“父母”這個角色扮演得成功。

現在,讓我們回到剛剛這話題,

中國父母為什麼總會感慨孩子不懂得感恩自己付出的愛?

其實很多時候,

可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

表達方式有些不得體。

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曾說:

“最困難的一種愛,就是對我們自己孩子的愛,

因為整個目的就是愛他們,以便他們可以離開我們,

接管他們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選擇他們的想法和行動。”

控制和教育,不是一回事。

教育,才真正“都是為了你好”;控制,卻未必。

中國父母,總是容易把兩者混為一談。

因為你對孩子太好,所以孩子沒出息


愛孩子,就給孩子一雙飛翔的翅膀


雄鷹可謂鳥中的王者,除了傳說中的鳳凰,少有匹敵。

鷹的一生,最久可以活到七十歲!

四十歲之前,尖喙,銳爪,鋼翼,搏擊蒼穹,翱翔雲海,高傲而逍遙!

然而,四十歲是一道坎。

尖銳的鷹喙變得又長又彎,鋒利的雙爪退化變鈍,全身羽毛又厚又密……

雙翼沉重,身材肥笨,追鼠逐兔,自由翱翔,成了過去,也成了夢想。

這時,擺在鷹的面前有兩個選擇:要麼死亡,要麼重生!

To be or not to be?

絕大部分鷹都選擇了重生。

先在高遠的懸崖之上找一個隱秘的棲身之所。

重生第一步:用喙猛烈啄擊岩石,讓老化的喙脫落;

重生第二步:新喙長出,把退化變鈍的指甲一片一片啄落;

重生第三步:一片一片拔掉全身的羽毛。

待全身羽毛重新長出,鷹便可以再次展翅飛翔,笑傲蒼穹三十年。

如壯士斷腕,這個煉獄一般重生的過程長達150天。

雄鷹重生的過程雖然慘烈,卻是高超的生存智慧。

它們將這種智慧純熟地運用到了孕育下一代上。

鷹的巢穴均在懸崖之上。

幼鷹長成,卻並不敢展翅高飛。

老鷹則會在恰當的時候,將幼鷹推下巢穴,跌落懸崖。

在跌落的過程中,幼鷹拼命煽動翅膀,然後學會了飛翔。

幼鷹學會飛翔的時候,也是離開老鷹庇佑的時候。

老鷹從來不會在天空中圈出一塊來,告訴幼鷹:“我看著你,你就在這個圈裡飛!”

有了翱翔萬里的翅膀,還怕沒有廣闊浩瀚的天空?

鷹,之所以為鷹,和這種生存、繁衍的智慧是分不開的。

因為你對孩子太好,所以孩子沒出息


不要試圖剝奪孩子的領空權


青年才女作家蔣方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臺灣一個知名報社社長,

有一個讓別人十分羨慕、自己十分驕傲的兒子。

從小學到中學,讀的都是臺灣最好的學校,

後又到哈佛大學讀經濟類博士,到伯克利大學進修EMBA。

學成歸來,這孩子卻將一摞學位證書放到老爹的面前:

“父親大人,你望子成龍的心願,我幫你完成了。

從此以後,咱倆算是互不相欠,我要去走我的陽關道了。”

然後,他就去做了一名快樂的廚師。

說起這個逆經叛道的兒子,

這位父親並沒有像很多人一樣被氣得吹鬍子瞪眼,

而是說:“我同樣為他的選擇感到驕傲。”

他當然要為此感到驕傲。

他不僅要為兒子的優秀感到驕傲,

更要為自己的教育感到驕傲。

最完美的教育,莫過於給孩子翱翔的翅膀,

又能以一顆平靜淡泊的心去觀望。

即使他們最終飛行的那片天空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

也能欣然接受,默默祝福。

世界變化那麼快,

孩子將來會生活在一片什麼樣的天空下,

其實父母是沒辦法預知的。

所以,真正明智的父母,都知道自己的職責是給予孩子飛翔的翅膀,而不是為孩子開闢一片天空。

因為你對孩子太好,所以孩子沒出息


孩子讀什麼書,上什麼課,吃什麼早餐,交什麼朋友,找什麼樣的工作,求什麼樣的老婆,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

父母都都要嚴格把關,一手把控。

終有有一天,自己老了,孩子長大了。

這時候發現孩子無法過上足夠體面的生活,

滿腹牢騷,卻從來不反省,

是自己曾經摺斷了他們的翅膀。

我們把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稱之為“家長制”。

家長制,其實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蠻橫控制。

就是信奉一種憑力量說話的邏輯。

孩子還小的時候,這自然是讓孩子聽話的有效手段。

但是,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反抗。

孩子長大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離這種控制,實施反抗。

孩子所感受到的,只有被束縛的不情願,

迫不及待逃脫的期盼,

哪裡還會感受到其中的愛呢?

既然感受不到愛,又哪裡來的感恩?

放手吧,學會目送孩子去自由飛翔。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也許這樣,他們能夠比我們這一生少些迷茫,少些抱怨,多一份真正發在內心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