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姓名是一個人的代號,一定程度也是其立身之本。你的名字,決定了在別人眼裡你是誰,怎麼稱呼你。但是在足球界——尤其是中國足壇,許多球員的名字就不知不覺地被“改”掉了,而且是無法用這些規則去解釋的。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福拉多,他的名字其實遠比這個長

這樣叫你,是因為這樣順口

來到中國聯賽效力的外教、外援,都難逃被“改名”的命運。在中國人的習慣當中,一旦外國人的姓名譯成漢字超過了四到五個字,就屬於比較難記的名字,我們就會想方設法地把他們的名字“改”成一個好記的版本。

比如,曾率領大連實德拿下聯賽冠軍、並曾擔任中國國家隊主教練的“福拉多”,他的真名叫做“弗拉基米爾-彼得洛維奇”,綽號“鴿子”。但這個塞爾維亞姓名實在太長,而中國足壇之前已經有了一個著名的“彼得洛維奇”教練。所以既為了好記,又為了加以區分,再為了討個口彩,他的名字就變成了“福拉多”。“福拉”從“弗拉基米爾”裡取出,而“多”估計是從“彼得洛維奇”的“得”中拿來的。叫“福拉多”這個名字,也是為了給大連隊帶來好運,福氣被一車一車拉來,拉得越來越多。

這種“討口彩”的行為其實不少見。2007年,加盟申花後來又被租借到陝西的巴西前鋒隆尼-卡洛斯-達席爾瓦,就被翻譯成了“魯尼”。其實“隆尼”和“魯尼”在拼寫上是有區別的,“隆尼”是“Ronny”,而“魯尼”是“Rooney”。隆尼自己也說,他的偶像並不是魯尼,因為自己是83年的,魯尼是85年的,論年齡魯尼還比自己小兩歲。但球隊選擇這麼譯,可能是聽起來比較高大上,有種曼聯神鋒駕臨中超的感覺。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在陝西效力的“魯尼”

2016年,遼足曾引進了兩個澳大利亞球員。一個是詹姆斯-特洛伊西,一個是邁克爾-斯威特。可是,遼足在報名的時候,把他們報成了“吉米”、“麥克”。

“吉米”就是“詹姆斯”的暱稱;而“麥克”,則是“邁克爾”的暱稱。其實特洛伊西和斯威特的名字不是很長,也不難記。但遼足可能是為了叫著順口,在報名表上直接就把暱稱報上去了。按照“順口原則”,如果德布勞內來中國踢球,他在報名表上很可能會被報成“凱文”。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為了避免尷尬,把名字改了吧

此外,中國足壇的一些“改名”,也是為了避免尷尬。2010年,一名叫塞德里克-薩賓的法國前鋒加盟了當時的陝西滻灞隊。剛開始,大家還按照常規把他叫“薩賓”,但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報名表上把他報成了“塞德”。不過仔細一想也有道理,因為“薩賓”這個姓在中文裡的發音,容易讓人產生一些不好的聯想。可是叫“塞德里克”又太長,所以就把“塞德里克”縮了一下,直接簡稱“塞德”。

今年恆大的亞冠報名表也是這樣。照一般規則,在給亞冠報上參賽隊員的時候,也必須附上球衣背後的印字規範。按照中國俱樂部的一般規則,會在中國籍球員姓氏的拼音後面附上名的首字母,如果是雙字名,就會是兩個字的首字母,中間用圓點分隔。例如黃博文,會在球衣後面印上“HUANG B.W.”,張琳芃是“ZHANG L.P.”。

但是,恆大替補門將劉世博就很難辦。按照這個規則給他報名,他的背後會被印上“LIU S.B.”,而中國人都知道這樣有點不雅。所以恆大很有心,報名的時候給劉世博報的球衣背後姓名是“LIU SH.B.”,加了一個字母H來化解尷尬。

此外,2009年天津泰達隊引進過一個法國中後衛,叫“讓-菲利普-凱萊”。當時就有一些人表示這個名字不吉利:“中後衛怎麼能‘讓’呢?”當然,凱萊的表現和他的名字根本就不發生關係,但這在體育界也是一種不成文的“迷信”,就像球員即使有喝茶的習慣,也絕不喝烏龍茶一樣。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凱萊——名字裡有“讓”,不代表比賽裡就會讓

請把漢字寫對了

當孫興慜還沒出名的時候,有很多媒體把他譯作“孫興民”、“孫紅敏”。這些譯法,都是看著孫興慜名字的拉丁化寫法(Son Heung-Min)單純的音譯。但實際上,許多韓國人的姓名都是有漢字寫法的。

歷史上,朝鮮半島被中華文化長期影響,雖然口音不同,但和中國一樣一直都在使用漢字。可漢字和朝鮮語音是分離的,用漢字表達朝鮮語多有不便,加上一般老百姓也不認識漢字,文盲率很高。1446年,朝鮮世宗正式頒佈《訓民正音》,創制28個朝鮮語字母作為“諺文”,推行全國。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就是他推行了朝鮮諺文

但是,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遇到同音詞的時候,你只能通過上下文去判斷這個詞的實際意思。而且用諺文拼寫人名,也會造成同音名的混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都沒有廢除漢字,而是採取諺文和漢字並舉的形式。直到1948年,朝鮮基本廢除了漢字,只保留了極其有限的漢字教育,必要時用漢字標註容易引起混淆的人名和地名;韓國到1970年也基本廢除了漢字,只在需要標註歧義內容時附上漢字。

需要認識到的是,朝鮮半島目前無法真正做到完全廢除漢字。因為他們在歷史上一直都使用漢字,如果完全廢除,今後他們連自己的歷史典籍都看不懂。另外,用拼音給孩子取名,既無法體現意義,又容易重名。

所以,許多朝鮮、韓國的家長給小孩取名的時候,會先取一個漢字姓名,然後再根據發音拼出諺文寫法。所以,相當一部分的朝鮮、韓國人,名字是有對應漢字的。

除了孫興慜,大家經常搞不清的還有韓國國家隊隊長奇誠庸的名字。很多人會把他寫成“寄”誠庸。實際上,他的姓氏正確寫法是“奇”。韓國的姓氏其實不多,奇這個姓不算大姓,但“寄”字在韓國人當中作為姓的情況應該是沒有的。

此外,天津權健的韓國後衛權敬原,姓名也常被誤寫為“權敬源”,但實際上他的“原”字是不帶三點水的。同樣,“趙容衡”常被錯寫為“趙榮亨”,“李同國”常被錯寫為“李東國”(他於2007年改名為李同國),“安貞桓”常被錯寫為“安貞煥”,“樸主永”常被錯寫為“朴周永”。

有人會說:我們都叫習慣“李東國、安貞煥”了,反正翻譯成什麼都一樣,就不要改正了——但真的可以這樣嗎?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2007年開始,李東國改名為李同國

實際上,這和翻譯歐美人姓名的情況還不一樣。歐美人的名字沒有漢字對應,純屬音譯。清朝會把“埃利奧特”翻譯成“義律”,“麥卡特尼”翻譯成“馬戛爾尼”,這只是音譯標準不同的問題,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新華社人名翻譯大詞典》。但韓國人的名字如果有漢字對應,你強行再音譯成別的字,就等於給別人改了名字。這種感覺,就好比韓國人把“武磊”寫成“吳雷”一樣,完全不符合事實了。

當然,也有一部分韓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父母完全照諺文拼出名字,沒有對應漢字。比如前延邊隊中場尹比加蘭,“比加蘭”這三個字其實就是音譯,並不是說他的名字裡就有這三個漢字。

此前,尹比加蘭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自己的名字沒有對應漢字,但在他名字的諺文寫法“윤빛람”中,“빛”是“光”的意思,“가람”是“河”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把他的漢語名字翻譯成“尹光河”,尹比加蘭也表示可以接受。 已經來臨,加入和記一起競猜足球,出糧快信譽好 國內玩家最多的平臺!需要注意的是,前國安中場“河大成”的“河”,和“尹光河”的“河”在諺文裡不是一個字。“河大成”的“河”,寫法是“하”。而“尹光河”的“河”(가람),屬於韓文裡的“固有詞”。“固有詞”的意思,就是說這東西是在韓語中本來就存在的語言,用漢字無法表示。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東北話把“地方、角落”叫“旮沓”,你可以把“地方、角落”翻譯成韓語,但是你沒法把“旮沓”直接翻譯成韓語。“尹光河”的“河”(가람),就是一個無漢字對應的固有詞。因此,把他的名字直接音譯成“尹比加蘭”,其實比“尹光河”更準確。

尹比加蘭沒有固定漢字名

另外,首爾FC的邊後衛高約翰,此前常常被譯作“高堯韓”。他的姓名也沒有對應的漢字,但是翻譯成“高約翰”會準確一些。因為,他的名字來自於《聖經》裡的使徒約翰(John)。

當然,是中國人把“John”翻譯成“約翰”的。如果中國人把“John”叫“喬恩”,那麼他叫“高喬恩”就更準確;如果“John”被中國人譯作“堯韓”,那麼他的漢文名字叫“高堯韓”自然就更準確。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統一的問題。

報名規範化是大勢所趨

我們是如何幫國外球員譯名的

雖然中國足壇報名混亂的情況很常見,但目前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蘇寧新帥科斯明-奧拉羅尤,這麼拗口的一個名字,各大媒體和俱樂部也沒有把他直接就叫“科斯明”,而是正確地稱呼他的姓氏。這種做法非常有利於資料的查詢和記錄,一些甲A、甲B時代的老外援,就是因為報名名稱的不規範,很難查到其準確資料和履歷,造成了歷史資料的難以收集。

當然,有些外援的名字確實太長、太拗口。給他取綽號,也是情理之中。但在上報隊員參賽名單時,俱樂部也應該正確地記錄下該球員名字的拉丁化寫法。大連超越在公佈新帥“傑羅”上任時,就在公告中寫上了他的正確全名:澤拉魯丁-莫哈雷莫維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