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有一座唐文治銅像,唐文治左手持自己親自編寫的《高等學堂國文講義》,右手放在背後,整個銅像取唐文治吟詠“唐調”時的神態,面露微笑,呈欣慰之態,他就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工學先驅和國學大師。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唐文治銅像

唐文治曾於1907年至1920年出任交通大學校長,他在執掌交通大學期間,主張“尚實”,強調道德養成,以培養和塑造“第一等人才”為己任。在交通大學首創工科,注重基礎,廣攬名師,嚴謹治校,為交通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為中國近代工科教育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諸多開創性的歷史貢獻。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江蘇太倉人。1865年12月3日出生於詩書儒生之家,其父親唐若欽是清朝貢生,唐文治自幼隨父啟蒙讀書,開始了他長達22年的讀書通經生涯。

唐文治在其14歲時即已熟讀《孝經》、《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左氏傳》等儒家經典著作,並做好了應試科場的準備。

唐文治在15歲考取了秀才之後,更加刻苦讀書,精心研讀《史記》、《公羊傳》、《穀梁傳》等,並開始學習寫作古文。

1882年,唐文治正式拜師授業於太倉名儒王紫翔(字祖畲)門下,潛心研讀性理之學及古文辭,這是唐文治所拜的第一位名師。

王紫翔告誡唐文治,治學要明辨義和利,做人要確立好的品德,讀書人要“知行結合”,讀書是用來充實思想的,不能流於空談,而是要躬身實踐,王紫翔的思想和學說,讓唐文治獲益匪淺,學業精進,甚至影響了唐文治的一生。

1883年,唐文治考中舉人,但在次年進京考進士時卻落榜了,他認識到自己學力的不足,又回到太倉繼續研修理學。

1886年,唐文治考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東南經學大師黃元同和王先謙的門下,從事訓詁學的學習。

南菁書院是由兵部左侍郎兼江蘇學政(主管一省教育官員)黃體芳於1882年創建的,時任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撥付校址和銀兩予以支持,南菁書院之名取自宋朝朱熹《子游祠堂記》中的名句“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南菁書院是清朝著名的書院之一,也是當時江蘇省的最高學府和教育中心,即現在江陰南菁中學的前身。

唐文治在南菁書院度過了四年研修時光,逐步明確了自己應該追求實事求是的學風, 黃元同和王先謙是晚清時期著名的國學大師,二人先後執掌過南菁書院,唐文治在南菁書院期間,深得兩位先生的器重,也深得兩位先生的真傳。

1893年春,唐文治第五次參加進士考試,終於成為新科進士,唐文治考中進士之後,進京任戶部江西司主事,戶部為清朝掌管土地、賦稅、戶籍等機關。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唐文治曾向清政府呈《請挽大局以維國運折》,針砭時弊,抨擊權奸,籲請朝廷嚴懲戰敗將領。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數千人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標誌著維新派開始登上晚清的歷史舞臺,唐文治也親自撰寫了《呈督察院請代奏拒籤辱國條約》的奏章,以此支持唐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的愛國行動。

1901年9月13日,葉赫那拉·那桐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出使日本,就日本使館書記官杉杉彬被刺殺一事“道歉”,唐文治作為隨員一同前往日本。

那桐有寫日記的嗜好,而且堅持達36年之久,這在歷代官員中實不多見,那桐的日記系統地記錄了晚清及民國初年的政治、外交、軍事以及清政府官員的日常生活,是研究晚清和民國初年的重要歷史資料。

唐文治作為那桐的主要助手,曾代那桐作《奉使日本記》,記錄了專使日本之行的所見所聞,大大開拓了國人的眼界。

唐文治從日本回國之後,被調任清政府外務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關稅等事務,儘管官職比較低,但權力可不小。

1902年3月,發生中葡界約事件,葡萄牙政府借修訂舊條約之際,要求將澳門附近的島嶼劃入租借範圍,唐文治力主堅決拒絕,外務部根據唐文治的奏請意見,拒絕了葡方的無理要求。

同年4月,唐文治以外務部參贊的身份,隨同清政府專使愛新覺羅·載振前往英國倫敦,參加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並隨載振到法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四個國家進行訪問,考察這四個國家的國情和現狀。

唐文治為載振撰寫了《英軺日記》12卷,這不僅是近代考察西方社會最重要的記錄,也以大量細節具體記錄了唐文治對西方制度和現代建設之認識,成為國人瞭解英國及其他四國的重要書籍。

唐文治也就此得出自己的考察結論,中國要想進步,必須學習西方的現代文明,否則中國絕無他途。

1903年秋,唐文治改任商部右丞,不久就升任左丞、左侍郎,主持商部的日常事務,此時的唐文治手中已經掌握一定的權力,曾頒佈商政宗旨:“保護商民,體恤商艱”。規定商部官吏不得自營商業,以圖私立,嚴禁貪汙納賄,制定了131條商律,這是中國《商法》的開端。

唐文治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他洞悉日本早有窺伺中國東北的野心,為此積極向朝廷建議,主張從速整頓東北三省,以確保東北的主權和安全,他親自撰寫了《請飭東三省速舉要政折》上奏朝廷,可惜未被採納。

唐文治還制定了“商辦鐵路政策”,利用華僑商人的財力建築鐵路,自此商辦鐵路在全國各地開始興建。

但在唐文治離職之後,繼任者將各省商辦鐵路一律收歸國有,並準備將全國的鐵路主權拍賣給外國,因而引起了大規模的保路風潮,史稱“保路運動”。

1906年秋,清朝商部改為農工商部,唐文治出任左侍郎,並一度署理尚書,是商部的主要主政者之一,也達到了其為官的頂峰。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唐文治

1906年底,唐文治因母親病逝而守喪,當時官場仍維持守孝三年的習慣,即在雙親去世時,要離職二十七個月以盡哀,其變通之法即可在官辦學校、實業任職

唐文治乃農工商部尚書載振的左膀右臂,實在離不開他的輔佐,載振建議他去職數月後即復職,卻不料載振因名伶楊翠喜賄賂案發,被迫引咎辭職,唐文治復職之事就此擱淺。

時任大清朝郵傳部尚書陳璧奏請朝廷,擬由唐文治擔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唐文治考慮到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的父親年事已高,思鄉心切,便應允接受了這一職務,唐文治自此棄官從教,開始致力於興辦教育之生涯。

1907年8月,唐文治正式就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校長),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的前身是“南洋公學”,由時任鐵路公司督辦盛宣懷於1896年在上海徐家彙創建。

清末民初之時,“南洋“泛指華東沿海一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為南洋,而江蘇以北沿海各省被稱為“北洋”,當時參考西方學堂經費“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為公學”,故將學堂定名為“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成立之後曾數次易名,1905年隸屬清政府商部管轄,改校名為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07年又隸屬清政府郵傳部管轄,又易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唐文治上任之時,已是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第十一任校長,儘管自南洋公學成立以來,學堂的歷史只有11年,但卻已更換了10位校長,幾乎一年換一個校長,可見當時校長之職並不是一件美差,否則校長也不會如走馬燈似的頻繁更換。

當時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教職員48人,在校學生463人,是一所中等規模的學堂,由於隸屬郵傳部管轄,唐文治呈文郵傳部,提出新的辦學思路和方向,停辦商科轉向工程教育,建議設立發展中國交通和郵電行業亟須的鐵路專科和電機專科,以培養這兩個技術領域的實用性人才。

1907年10月,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設立了三年學制的鐵路專科,經詹天佑推薦,唐文治聘美籍工程師查理士·璞德為教員,講授鐵路機器工程,這不僅是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設置的第一個工程專科,也是中國近代高等學校專科教育的發端。

1908年夏,上海高等實用學堂又增設電機專科,學制也是三年,學生基本來自本校當年夏季畢業的高等預科生,開設課程有高等數學、物理、化學、電機學、熱力學等十幾種現代課程。

唐文治聘請英籍工科學士麥斗門、美籍工程師海騰、中國第一個物理學博士李復幾擔任專業課主講老師,並聘請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機科科長謝爾頓,擔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電機科科長,中國高等學校電機教育也由此發端。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唐文治(右三)與機電科師生合影

1908年秋,唐文治開始洽談商購學堂北側民地,籌備建造金工廠,供鐵路科學生實習金屬加工之用。

1909年春,郵傳部又急需培養航運人才,以發展中國的航海貿易,唐文治又增設了航海專科,並極力輔助建立商船學校。

1910年,唐文治又建立了電機實驗室,當年秋天,唐文治以“勤、儉、敬、信”四字為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校訓。

1911年初,郵傳部決定在上海吳淞建立商船學校,由唐文治親自勘察選定校址,當年8月,商船學校校舍竣工,定名為“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由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學堂監督,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高等航海學府正式誕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在辛亥革命的浪潮聲中,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易名為南洋大學堂,監督一職改稱校長。

由於這一時期政局動盪,政權處於更迭交替之中,南洋大學堂辦學經費難以保障,唐文治提出校長薪水減薪一半,與全校師生同甘共苦,以維持正常教學秩序。

1912年初,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總統,親自制定了《實業計劃》,其實業救國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中國人。

1912年秋,南洋大學堂劃歸北京政府交通部直轄,改校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校培養交通實業專才的宗旨不變,只是將鐵路科改為土木科,電機科改為電氣機械科。

唐文治鑑於學校課程設置均以振興交通實業的鐵路工程、機電工程為主,與孫中山的實業建設思想和理念相一致,於是向孫中山發出盛情邀請。

1912年12月底,孫中山欣然接受了唐文治的邀請,蒞臨學校視察,受到全校師生的隆重歡迎,孫中山先生在學校禮堂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介紹了他正在籌辦的全國交通建設規劃,10年之內要建築20萬里鐵路,貫穿中國南、中、北三大鐵路幹線,建成一個遍及全國、連通周邊國家的交通網絡,殷切希望青年學子學業有成之後,投身全國鐵路交通建設。

孫中山的演講持續了兩個小時,演講結束前,孫中山說道:“各位師生,對鐵路建設計劃如果有意見和建議,可隨時與馬君武先生聯繫。”孫中山演講結束後,正值中午時分,唐文治以西餐招待孫中山一行。

1918年3月,學校又增設了鐵路管理科,這是中國第一個設置此科的學校,開創了工管結合的先河,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1919年五四運動時,北洋政府軍警鎮壓和抓捕了大批愛國學生,唐文治曾連發3封電報給時任大總統徐世昌和北洋政府國務院,強烈要求保護、釋放被捕的愛國學生,“諒其愛國熱忱,勿加苛責”。

1920年,唐文治因目疾加深,辭去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職務,回到無錫前西溪寓所修養。唐文治執掌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大學堂——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4年,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工科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力。

唐文治為學校建造了教學樓、圖書館樓、體育館和學生宿舍,創建了金工廠、電機廠、翻砂廠、木工廠、機械實驗室、無線電實驗室、鍋爐室等,各個工廠和實驗室都配備了先進而充足的機器、儀器,供學生學習研究和實習之用。校圖書館有中文藏書31300冊、西文圖書8600冊,各種雜誌130餘種,報紙40餘種,以滿足師生教學研究和求知的需求。

唐文治非常重視國文教學,他專門為學校編寫了新式國文教材,每年在全校舉辦作文比賽——國文大賽,全校專科、預科、中學、小學的學生都要參加,中學以上作文題目相同,小學則另行出題,唐文治親自參與命題、閱卷,對名列前10名者均給予獎勵,他還十分重視體育,積極推動足球、籃球、網球、田徑、體操等體育項目的開展,甚至還有武術運動。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唐文治(前排左三)與校足球隊合影

唐文治辭職不久,新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卓於1920年12月14日向國務會議提交議案,將北京郵電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和上海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組為“交通大學”,上海高等工業學校被改名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唐文治將學校建成工科大學的夢想和願望得以實現。

回到無錫定居修養的唐文治,應學生高陽之請,擔任私立無錫中學第一任校長,高陽也是無錫人,1917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畢業,曾擔任暨南大學教務長,廣西大學校長。

1920年,高陽捐獻全部家產,獻身民眾教育,創辦了私立無錫中學,唐文治被高陽毀家興學、造福桑梓的義舉和精神所感動,欣然答應高陽之請,並且掌校十年而義不受薪。

1920年12月4日,施肇曾、陸勤之、王汝昌等人捐款創辦了無錫國學專修館,聘請唐文治為無錫國學專修館館長。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無錫國學專修館原址

1927年7月,無錫國學專修館改名為無錫國學專門學校,學制三年,1929年12月,又更名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無論如何更名,世人都以“無錫國專”稱之。抗戰爆發後,“無錫國專”曾內遷長沙、桂林等地堅持辦學,1939年還在上海設立了無錫國專上海分校。

1945年冬,“無錫國專”在無錫原址籌備覆校並招生,分2年制、3年制和5年制,上海仍設分校。

1949年7月,“無錫國專”又更名為“私立無錫中國文學院”,設文學、史地、哲學三個系。1950年1月,上海分校併入“私立無錫中國文學院”,同年5月,被併入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自此存在三十年的“無錫國專”不復存在。

“無錫國專”雖然是私立學校,但名氣極大,其辦學宗旨為:“研究本國曆史文化,明體達用,發揚光大,期於世界文化有所貢獻。”提倡厚實基礎和博覽專精,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培養國學精英的搖籃,曾絲毫不遜色於清華國學研究院。

無錫國學專修館創立之時,正直五四運動後的第二年,它的出現與新文化運動對國學的激進態度有相當大的關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國學學術的研究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無錫國專”辦學30年,畢業生達1700多人,以自己三十年的辦學成果,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振興國學研究方面,“無錫國專”的辦學經歷,對二十一世振興國學研究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唐文治執掌無錫國學專修館之時,就已經開始雙目失明,在其後30年裡,唐文治一直擔任校長之職,他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廣泛的影響力,先後延聘章太炎、金松岑、陳石遺、錢基博、呂思勉、周予同、周谷城、蔡尚思、朱東潤、錢鍾聯、胡曲園、張世祿、馮振心等專家、學者到校任教。

唐文治儘管雙目失明,但仍經常親自授課。他朗誦古典文獻,抑揚頓挫,富有韻味,被學人稱之為“唐調”,甚至還被錄製唱片傳播。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唐文治

唐文治在教學上主張教授古籍原版書,使學生能夠掌握古典文獻的基本知識,在學習方法上,他強調學生自學,規定學校一天只上4節課,其餘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自學。

在唐文治看來,“國學可以傳續文明,國學可以弘揚學術,國學可以砥礪士節,國學可以重建道德。”真可謂是警世恆言,振聾發聵,追求國學的現代人應引以為戒。

唐文治對“無錫國專”傾注了三十年的心血,他在“南菁書院”的修學經歷,對他創辦“無錫國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錫國學專修館最初就是按照中國傳統書院建立的,“專以造就國學人才為惟一宗旨”,學生和導師均不為現代學歷要求,唯以國學基礎為錄取標準,學生集體住宿,學校提供伙食書籍,並根據成績給以獎學金。第一年招生作文題目就有《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論》,可見胸襟抱負之大也。

1947年,上海交通大學舉辦50週年校慶的時候,交大校友和全校師生募捐修建了大禮堂,並將大禮堂命名為“文治堂”,以此紀念唐文治校長對交通大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唐文治:一個學養深厚的教育家

上海交大文治堂

“文治堂”總建築面積3045平方米,設有座位1100個,自工程建成以來,一直是交通大學舉辦重要會議和慶典的主要場所,為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54年4月9日,唐文治在上海病逝,享年89歲,其主要著作有《茹經堂文集》、《十三經提綱》、《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等。

上海交通大學在其12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還沒有哪一位校長能夠與唐文治校長媲美,他任職時間最長,對學校貢獻最大,尤其對學術風氣、人格養成和人才造就影響至深,儘管唐文治離任時,交通大學還沒有正式成立。

“人生惟以廉節重,世界全靠骨氣撐”是唐文治親自書寫的聯語,至今仍懸掛在上海交通大學“文治堂”內,以警示注重培養學人的道德修養和對國家民族的社會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