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首先聲明:為了敘述方便,對此篇文章中的的老前輩們都要直呼其名了,請見諒!

近一段時間,我在朦朦朧朧中想起已經逝去47年的父親。

父親李振顯,洛陽市洛寧縣中高村人,生於1933年,是家裡單傳四代的獨子,是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入中高村的隴西世第李家23世子孫。他是普普通通的北方農民。

父親個子很高,瘦瘦的,但體格很好。給人的感覺就是精明能幹,辦事幹淨利索。鄰居說,我二哥的外貌最像父親(思維模式差異大)。母親說,當年她嫁給父親的原因,一是喜歡中高村較好的村風,二則覺得父親長得帥氣,會說話,能體貼人。

父親是村裡有名的孝子。祖母脾氣不好,父親對祖母的話總是言聽計從,從不惹祖母生氣。

父親會唱戲。每到冬季閒暇時,父親就加入村裡的戲班子。那時都是利用晚上排戲。據鄰居講,父親扮演的《卷席筒》中小倉娃嫂子的形象,惟妙惟肖,使人百看不厭。在那貧窮的年代,父親給鄉親們帶去了無限的快樂。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父親脾氣很好。小時候二哥特別鬧人。無論颳風下雨,春夏秋冬,父親一旦空閒就會抱著或背上二哥。那時家裡生活很節儉,但二哥鬧的歡,非要涼鞋不可,父親無奈只得給他買了,而我們姊妹幾個那時是穿不上涼鞋的。

父親和母親一樣一生樂善好施。外地到我們村做生意的、過路的常在我家吃飯。六十年代糧食非常緊張,趙村和土橋兩個姓賀的人到我們村裡賣粉條,在我們家吃住5天,父親沒要過他們一分錢,他們走的時候也沒讓他們留下一根粉條。另一個外鄉人到我家吃過飯後,說自己回家沒路費了,想借點錢。父親二話沒說,就給了他。那人回家後,信、錢一塊寄了過來,他說,給錢時並沒打算再要。當時覺得人都有困難的時候,能幫忙就幫一把。街坊鄰居遇到困難時,那就更不用說了。1962年蓋房子的時候,本來我家是可以蓋瓦房的,因為61年家裡養的一頭豬被殺後賣了400元(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豬肉特別貴),爺爺、父親那一年也開"小片荒地",家裡的糧食能夠蓋房用的。但父母經過商量還是決定蓋草房,留下活錢偶爾能幫助個人。父親常常說;"我們就這能力,其它對別人還能有啥用處?"

據鄰居說,50年代父親曾在村裡當過教師和團支書,參加過解放後的"三反"、"五反"、"合作化"、"人民公社"等運動,1959年的時候,父親在20裡外一個叫"韓岔"的偏僻村教書(三年困難時期,可能那裡吃飯有保障),1960年後,生產隊有人勸他回來當隊長。可能他就是當農民的料。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大家認為父親瞭解民情,懂得農時,組織有方,有社會責任感,並且敢於擔當。60年代生產力非常落後。生產隊僅有幾頭牛和兩駕牛車。社員們除了白天下田勞動,晚上還必須推磨、紡花、織布、縫衣服等等,非常勞累。父親當生產隊長後,到田間地頭觀察,多次召開社員會,與大家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 。為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他組織大家修水渠。遇到天旱之年,父親總是提前派社員引水澆地,待大隊組織各生產隊輪流澆地時,我們隊的可澆地往往已澆過大半了(河水也接近乾涸)。另外,父親還帶領社員利用廢棄水車的配件改裝安上水磨子,決心解決人們的推磨之累。想的很好,但操作困難。第一年修的全部工程被洪水衝了,人們很失望,也有人說風涼話。但他不悔心,到了冬季又選址重修,第二年又被水沖走其中一部分,這就成了人們飯後的笑話。父親有恆心,冬天又開動員會,私下逐戶逐人做工作,第三次又修,又被洪水沖走,…好像沒有辦法。這時很多人洩氣了。父親開始也在思考此工程是不是勞民傷財?…,他一有機會就去看地形,有一天他突然來了靈感,決定完全改水渠的路線。由於水渠要從二隊地裡經過,必需給第二生產隊協商。他放下面子找到第二生產隊的幾個關鍵人物,經過多次努力終於協商成功。社員們聽說後很高興,很快就幹起來。這次徹底解決了前期的問題。社員們不用推磨了,水磨速度也提高了許多倍。於是水磨子的轉動聲音伴隨著社員們的笑聲盪漾在河灘的上空。正好這時候全國在宣傳大寨 自力更生戰勝自然災害的精神,社員們的生產積極性更高了。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那時候生產隊經濟非常困難,欠糧款戶都是勞力少,人口多。如果領糧食不讓欠款,那些大人口戶吃飯就困難,如果讓他們欠款,勞力多的就得不了錢,沒有勞動積極性。父親當隊長後就想著如何創收。經過反覆考察,認為彈花生意可以做,可是操作起來很難,一是技術問題,因為懂得彈花機技術的是一個“地主分子”,況且這個人沒有威信。二是資金問題,生產隊沒有購買彈花機的經濟能力。父親與其他農民多次商量,經過反覆推敲,隊裡決定一是以懂點技術又忠誠老實的地主子弟(那個地主分子的侄子)為技術骨幹,同時配備貧下中農中的積極分子彈花(邊勞動邊學習技術);二是租用彈花機(當時不允許私人做生意)。事情終於做成了。彈花生意緩和了生產隊的某些經濟問題。水磨子的事情搞成後,父親又琢磨著把人力彈花機變成水利彈花機。經過地形勘察,帶領社員們在水磨子渠下方再修渠,最後裝成了水利彈花機。這兩個工程的成功使大家豎起了信心,後來又修成了水利軋花機。形成彈花軋花一條龍服務。這大幅度增加了生產隊的經濟收入。除了彈軋花收入之外,棉花籽能榨油。我們生產隊每家每年都分一大罐(土瓷)油,這讓

其它隊社員非常羨慕。棉花餅經過處理可以做肥料,增加了糧食產量,形成良性循環。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由於當時的科技技術水平落後,糧食產量普遍低。國家的口號是"以糧為綱",社員們的吃飯確實是問題。這是父親的一塊心病。父親整日思考如何科學規劃,最終辦法找到了。我們隊的嶺地規劃多數種棉花、黑豆(耐旱,價格高)。穀子只種夠孕婦老人用(產量低);另外為了多積累肥料,除了棉籽餅外,農閒時父親就帶領大家起早貪黑積糞,冬天免費壘新牆換壯土(舊牆的土做肥料)。其三是響應國家號召,拿出來一部分彈軋花加工費買化肥。我們隊使用化肥的時間比較早(65年拉氨水,67年買化肥)。另外,父親頂著“停產鬧革命”的逆流,對造反派說:"抓革命是為了促生產"。實行責任工分制度,加強生產管理。所以我們隊裡糧食產量比較高,總能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公餘糧任務。父親想辦法給社員們分糧,如利用分麥餘籽(參雜麥子)的機會給社員多分麥子,另外在冬天和春天讓會計保管給社員們再分些糧食(不公開。當時糧食緊張,公社不允許多分)。分糧是要擔風險的,罪名是“瞞產私分”,輕的要挨批鬥,重的是要做牢的。但不能不解決社員的飢餓問題。

生產隊還派人種菜免費供給社員,有的家蔬菜都吃不完。

這些是不是對群眾的親?然而處處為群眾著想使父親很辛苦,有時父親剛開始吃飯,有人說機器壞了,他放下碗筷就走,一去就是一兩個小時。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那時每年夏季秋季兩次結算,別村生產隊的勞動日(10分為一個勞動日)價值是幾分或兩三毛的,我們隊的勞動日價值比較高,有時竟然達9毛5之多。那個階段家裡的人口數量多,但是在我們生產隊的人,只要有一個人能經常勞動就不會欠糧款。多數家庭每季要分到七八十元,有些分到100多元。也就是說,全年兩次結算,一般家庭全年可以領餘糧款100~300元之間(當時蓋瓦房300元即可,找個媳婦僅需要100元,小學生學雜費每學期只有0.5元,一頭大豬價值70元)。

父親有責任心,敢於擔當。學大寨運動高潮的時候過急,工作隊不結合實際,有些生產隊總是讓會計天天上臺,我們生產隊都是父親上臺接受工作隊批評的,如果領獎的時候,總是讓會計李長江上臺。

父親計劃科學,會打算,他給生產隊辦事儘量實現"多快好省"。如生產隊蓋倉庫,他經過調查得知自己動手燒磚瓦蓋房能節省一半資金,於是父親就帶領社員自己幹。他們在酷暑中往返1公里多的河灘路,用肩膀一擔擔運麥杆,一擔擔挑磚瓦。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想都想不到他們的拼勁。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每天夜裡父親或修理機器,或開會,或解決矛盾,總是勞累到半夜,這違背了天人合一的道兒,自然會累跨身體。

1970年秋天,生產隊蓋倉庫,父親帶病去指揮,高處的房椽突然掉下來把父親砸倒,鮮血流了一地。加上他長期過度勞累,從此他免疫力急劇下降,但是負傷一個月後他又帶病到水庫工地。春節期間,洛寧名醫李順貞催他到縣醫院全面診斷,可是他總說生產忙走不開。又過了兩個月他實在堅持不了了才只得到醫院,誰知一檢查竟發現是白血病。全村人聽說後都很吃驚!當時藥物緊缺,在外面工作的人知道後都盡力幫助。很快從錦州、蘭州寄回了“白血寧”,生產隊派代表去縣醫院看望他。在縣城工作的鄉親也時常到醫院探視。母親也請了中醫(當時人們崇拜西方醫學)。經過治療,5月份父親的病情減輕很多。於是父親又下地了,社員們竭力勸阻他,他說想和社員們在一起。6月的一天暴風雨來臨,他聽說一頭老牛臥地,當時他忘記自己是一個病人,為了救生產隊的牛,奔跑在暴雨中。7月的一天隊裡在打麥秸垛,修理麥秸垛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父親又去了,他到麥場就忘了疾病,全身投入。可能是天氣太熱,也可能是他身體太虛,當天晚上病情加重,從此臥床不起。…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那年秋天,隊裡分的玉谷等糧食,都是隊裡村裡人幫忙運回去的。

農曆九月七日,年僅38歲的父親丟下我們幾個(包括65歲的爺爺奶奶)走了。他給我們交代:"好好讀書,不管窮富,辦事都要對起良心。只要走正路,好好幹就行"。

父親走時正值文革,村裡有移風易俗小組,專門監督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父親去世後,小組領導郭呼令去到我家,但他一進靈堂就淚流滿面,癱坐在了凳子上,好久才回過神來。直到離開,一字也未提移風易俗的事。

村裡老少說起我父親就流眼淚。外地工作的人,外村認識的人不斷有人到我家裡安慰。

我的爺爺奶奶更受不了精神打擊。春節前大隊幹部給他們申請了救濟金,我爺爺沒有走出會計的大門就豪聲大哭,時任大隊會計的李延卿心裡很難受,拉回我爺爺耐心安慰。他說:“你爺爺是個硬漢子”。

後來,大隊、生產隊裡的人對我們給予多方照顧,幫忙我家度過了一次次難關。我們家人會感激一輩子。!

不管遠行萬里,不管時間多久,我們都不會忘記家鄉—中高村,更不會忘記幫助過我們的父老鄉親!

河南洛寧李衛民——回憶父親

作者簡介:李衛民,網名為人民服務。洛寧底張鄉人,現在杭州打工。最喜歡的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