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今日開始,進去三伏中的“中伏”,今年的中伏為“加長版”,共有20天。

中伏,素有“毒節”的稱號,因為它氣溫太熱,加上七月的太陽太毒辣,而且在這個時候,生病率非常高,所以就成了“毒節”。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雖說是“毒”,但也有好處,好處就是非常適合養生。

在中醫看來,熱代表開放,身體開放代表著吸陽,那麼,這時候養生最為合適!

老話說,過不好三伏,容易留下病根兒。

所以,中伏時節,要注意做好身體的保護工作,“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中伏至,“吃三薯”

中伏時節,可以多吃點薯類食物,可祛溼、預防情緒中暑、保護脾胃。

1、紫 薯

三伏天,要格外注意預防心腦血管病、防過敏等,從飲食的角度,不妨吃點紫薯。

紫薯富含鐵、硒元素和花青素。

硒和鐵是人體抗疲勞、抗衰老、補血的必要元素。

花青素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它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還能夠增強血管彈性,改善循環系統,抑制炎症和過敏,改善關節的柔韌性。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2、蕷 薯

蕷薯,就是山藥,此時,多吃點,可以清熱解暑。

蕷薯含有一種重要的營養成分,那就是薯蕷皂,能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能促進皮膚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提升肌膚的保溼功能,並對改善體質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山藥性溫,味甘平,可健脾胃,益肺腎,適量食用能幫助消化。

伏天,飲食不節、偏食生冷,極易導致腸胃不適,吃些蕷薯也有很好的幫助。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馬 鈴 薯

中伏,高溫酷熱,人們很容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這就是“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此時,預防“情緒中暑”,不妨吃點馬鈴薯。

馬鈴薯含有維生素C,“情緒中暑”的人,最容易受到抑鬱、灰心喪氣、不安等負面情緒的困擾,馬鈴薯含有的礦物質和營養元素,能作用於人體,改善精神狀態。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中伏至,“喝三粥”

中伏時節,暑熱悶溼,易傷津耗氣,多數人常感不適,此時,可以粥養生,吃點“消暑粥”,助力身體健康。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髮 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所以,此時,不妨吃點消暑粥,助力身體健康。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1、鮮 藕 綠 豆 粥

材料:綠豆60g,鮮藕適量

做法:

1.淨綠豆洗淨,用溫水浸泡2小時;

2.在鍋加入冷水、綠豆,用大火煮沸;

3.改小火,加入切好的藕塊,續煮至藕爛豆熟即可;

4.可根據個人口味,在煮綠豆時加入小米/粳米。

功效:

清熱生津,解暑化溼。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2、西 瓜 翠 衣 粥

材料:西瓜翠衣、大米、薑絲、蔥花、白糖

做法:

1、處理好的西瓜翠衣切成條,備用;

2、鍋中加入水和大米,燒開轉小火煮30分鐘至,米粒熟軟;

3、掀開蓋子,加入薑絲、西瓜翠衣條,煮1分鐘;

4、加入少量白糖,攪拌均勻,撒入蔥花,即可;

功效:

治暑熱煩渴、中暑等症狀。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紅 豆 芡 實 薏 米 粥

食材:赤小豆、芡實、薏米

做法:

1、把赤小豆和芡實,倒進大碗裡,加水浸泡約8小時左右。

2、將薏米炒熟,備用;

3、浸泡過的赤小豆、芡實倒進鍋裡,加入炒好的薏米,煮大約兩小時,煮至熟爛即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祛溼,除暑溼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中伏至,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進入中伏,溼氣當令,此時,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防暑祛溼“解冬病”。

“冬病夏治”思想,源於《內經》中提出的“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

中伏時節,陽氣盛,體內陰溼外洩。通過人為調和,增補陽氣,散寒祛邪,活血通經,極大利於祛除寒邪,緩解或治癒冬季易發病

所以說,中伏時節,要趁暑化溼,防暑祛溼,“解冬病””,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1、食療健脾

,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溼,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這個時候溼氣過盛,則容易損傷脾臟。

同時,脾主運化水液,溼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會進一步助長溼邪的侵入。

所以,防暑祛溼,首先要健脾

可以用健脾的食物,做粥食用,有很好的健脾之效,利於去除溼氣。

如:芡實、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搭配做粥,可以健脾祛溼。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2、茶療祛溼

暑溼嚴重,喝點祛溼茶飲,有利於去除溼熱毒素。

可以自己動手,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蒲公英五方草茶

每日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能夠清熱解暑、健脾祛溼,很好地幫助身體改善各種不適症狀。

蒲公英,擅長祛溼熱,可瀉火、利尿、除溼,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並且,蒲公英對於溼熱引起的紅腫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且有利尿散結之效,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毒素。

五方草,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作用。

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淡竹葉以滲溼洩熱見長。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溼效果最佳!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對於祛除溼熱效果顯著!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穴位健脾祛溼

中脘穴:在腹部,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足三里穴: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

功效:生髮胃氣,燥化脾溼。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利溼,通利三焦。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4、生薑入菜

生薑具有獨特的辛辣味,生薑中的薑辣素,能起到促進消化、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還可以發散寒溼,有助於體內溼邪外洩。

夏天早飯的時候,可以準備一碟子泡姜,就著小米粥吃。

泡過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絲絲的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微妙地調和在一起,簡單,清爽,細細地品來,卻是世間至味。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5、熱天切莫貪冷食冷飲

為了防暑降溫,許多人喜歡吃喝大量的涼菜、冷食、西瓜、冰鎮啤酒、冷飲等。

如果,貪吃貪喝過多,易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因此,大家不要貪涼,以免使身體健康受損。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6、吹空調,要適當

在空調房裡待的時間過長,也會引起渾身痠痛,精神萎靡,食慾不振。

有時,還由於鼻腔過於乾燥而發生鼻出血。

同時,必須注意,室內溫度最好不要低於27℃,室內外溫差不超過8℃。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7、要通風透氣

三伏天,雖然天氣炎熱,室內開空調,但是,還要記住,經常把房間的門窗打開,進行通風透氣。

在通風的時候,能夠把新鮮的空氣帶進房間中,把房間中原有的空氣衝散掉,能夠避免細菌的滋生,對於身體有非常好的幫助。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8、要注意外溼入體

夏天多雨潮溼,人體很容易受到溼邪困阻。外溼,就多由於外界環境潮溼所引起。

儘量避免生活工作在悶熱、潮溼或陰冷的房間,儘可能選擇乾燥通風的環境;

將衣服和被子經常在陽光下晾曬,可以除菌祛溼,不可穿潮溼未乾的衣褲;

夏季雨天多,如果,涉水淋雨後要及時擦乾身體。

中伏至,“吃三薯”,“喝三粥”,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