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成就,一定都和努力相配

所有的成就,一定都和努力相配

01

一位学长是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在读,已经拿到了年薪大几十万的offer。

说句实话,我心底里颇为羡慕。

程序员现在工资高,工作环境相对好,工作内容更没有什么危险可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最理想的职业之一。

所以,很多对专业不满意的理工科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转专业去学软件。

某天,他和我闲谈起“遇事不决转码农”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码农不过是把很多努力放到了毕业工作以后而已。你选择干这行,就意味着一定要紧跟着技术潮流,意味着周末不能像一般人一样休息,而是要读书学习充电。何况我们这种工作制,还很难有完整的周末,加班是生活的常态。接受不了这些的,还是不要转这个行业吧。”

细想,他说的确实颇有道理。

曾经有这样的一项调查,即各行各业平均每周加班时长,IT业高居首位。平均每天3到4小时的加班时间,人家的高薪并非不劳而获,而是与日常的努力相配。

02

又是一年高考尘埃落定,据说衡水中学有72人高考成绩超过700分,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会超过200人。

于是,“衡中拉高了河北全省的分数线”,“衡中的存在对其他地区不公平”这样的说法例行性地甚嚣尘上。

其实,衡中学生的努力,完全配得上他们获得的成绩。

有人曾经计算过,他们三年的学习时间,相当于其他学校四年。

他们成绩的取得,不是靠作弊,而是靠努力。

只要是靠努力取得的成功,就值得我们尊重。

03

其实在高考这一点上,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松。

在日本,就有所谓的“四当五落”的说法,即每天睡4小时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每天睡5小时就会名落孙山。

这在很多日剧日影里也有着生动的体现:

著名的电影《垫底辣妹》中,女主角沙耶加喝着咖啡强撑,而墙上贴着各种记有知识点的标签和“一定要考上庆应大学”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日本的公立学校放学较早,看起来学生负担较轻。

然而,想要考上名牌大学的同学,大多数都是要到私塾里补课到深夜的。

努力才能取得成绩,放之四海而皆准。

郎咸平就曾在书里提到,美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哈佛大学,日本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东京大学,中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北大、清华。

而美国想上哈佛的高中毕业生有0.06%的机会能最终被录取,日本想上东京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有0.19%的机会,中国想上北大、清华的高中毕业生只有0.04%的机会。

想进名牌大学,就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读书。

04

想起一位全才,“三钱”中的钱伟长老人。

他以力学和应用数学上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他是一个“重文轻理”的学生,理科曾是他的软肋。

大学入学考试时,中文历史两科都是满分,数理化加在一起仅有25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决心弃文从理。

钱老后来提到,最初成绩并不好,因为数理基础太差。

怎么办?只有不断努力,只有废寝忘食地去用功。

一年后,他的数理课程就超过了70分,毕业时更成为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钱老不断的努力学习持续了一生。

他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学计算机更是在64岁之后。

相对于大多数人五六十岁退休后逗鸟遛弯的生活,钱老之所以为“大家”,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超乎常人的努力。

05

当然,你可能会说,有人不用那么努力就可以成功,比如富二代。

这话看似有理,但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努力的代际传递和代际受益。

咪蒙在文章里曾讲过一个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一个富二代大学生学习挺努力,天天去图书馆看书,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

结果有一次,一位同学来找他,要求他放弃当年的奖学金的申请。

他问为什么,对方说,我是第二名,你放弃了,我就是一等奖学金。

对方的理由是,你成绩好,是因为你家境好,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专心学习即可。而我们穷人家的孩子,要天天去兼职,同时还要好好学习,多不容易!

那位富二代回答:

“是的,我现在是不用打工,那是因为我老爸一辈子都很努力。他90年代就去深圳下海做生意,开餐馆,被黑社会砍,那时候,你爸在干嘛?前几年,我爸为了解决公司危机,心力交瘁,累到胃出血,那时候,你爸在干嘛?”

富二代相对轻松一些,是因为他的上一代努力了,为他们打下了好的基础,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而我们不努力,很可能让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比不过别人。

06

人生就像爬山,哪怕只是上升一级台阶,也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而通住成功的台阶是由努力构成,上面洒满了汗水。

所有的成就,一定都和努力相配。

付出越多,得到越多,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