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的狂野編織出一代武俠神話,帶你走進金庸的成人童話!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海寧查氏在明清時期可算得上是江南望族,查家族譜有字輩:“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其中査繼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名人就出自此家族,民國時期的詩人穆旦(本名查良錚)、教育學家查良釗,都是金庸(查良鏞)的族兄。

用心靈的狂野編織出一代武俠神話,帶你走進金庸的成人童話!

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家族裡,金庸的幼功較之其它武俠作家來說定是深厚了許多,自小便熟讀四書五經,很是紮實,按照本來的人生路線,或許查家又會多出一位學者。但生逢亂世,很年輕的時候他便遠走他鄉,建國後更是客居香港至今,為此我們不免感嘆造化弄人。

時間軸指向公元一九五四年,歷史上一個平平無奇的甲午年。然而對於武俠小說,卻是開天闢地一般的震動。

太極派與白鶴派約定擂臺比武,僅僅五分鐘後便叫停,本不值一提,卻被當時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注意,並邀請麾下編輯陳文統在報刊上連載武俠小說,陳文統盛情難卻之下開始動筆,自此打開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門。

這部小說叫做《龍虎鬥京華》,這位陳文統給自己起的筆名是“梁羽生”。

用心靈的狂野編織出一代武俠神話,帶你走進金庸的成人童話!

《龍虎鬥京華》一炮而紅,引起軒然大波,次年梁羽生以希望對方要為自家報刊寫武俠小說的名義邀請查良鏞出山寫作,查良鏞欣然應允,於是《書劍恩仇錄》橫空出世。

這部《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說,如今看來確實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作為處女作,一出手就有如此段位,也確實不得不感慨金庸寫作功底之深厚。

誰都沒有料到,這兩部作品只是開始,而這武俠小說寫作之路,整整影響了數代人之記憶。

一路咆哮著殺向巔峰,攀上了後人至今難以逾越的高峰。

我們過去的武俠小說,用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不入流”的,民國的舊派武俠,無論是還珠樓主的仙俠還是鄭正因的硬派,都有粗製濫造的地方,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一舉突破了武俠小說原有的天花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用心靈的狂野編織出一代武俠神話,帶你走進金庸的成人童話!

在這部《射鵰英雄傳》裡,金庸可怕的筆力也在逐步顯現,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幾乎可以說是各個出彩,除卻大節不含糊、小事略遲緩的郭靖和古靈精怪的黃蓉外,金庸還別出心裁地創造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武林體系,並融入了五行文化,既提升了原著小說的內涵,又給小說本身帶來的趣味。

這些角色形態各異,不僅滲透了中華傳統文化,在主觀創作中卻也絲毫沒有留下臉譜感,提及五絕中的任何一人,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與其他四人的差異,這正是金庸寫作功力之所在。

金庸寫作功力的提升還體現在謀篇佈局上,不僅是對人物的精準刻畫,情節的張力也是小說的一大看點。《射鵰英雄傳》以南宋末年為背景,氣勢恢宏,縱橫宋、金、蒙古,以一百多萬字的篇幅寫出史詩氣象,有江湖兒女的俠氣,也有家國天下的爭鬥,煞是好看。

武俠小說終歸是通俗小說,通俗小說故事情節往往會壓過很多文學性的東西,金庸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在封筆多年後還始終為人所記憶,絕不僅僅是靠著他不斷寫讓讀者喜愛的人物和情節,而是在小說中灌入了他的思考。

金庸在小說裡的思考——“射鵰三部曲”

有人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慢慢讀來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想這其中最讓人難以割捨的便是在金庸先生創辦《明報》之後,在上面連載的一系列的小說,這其中的代表便是射鵰三部曲。

武俠小說往往格局是不大的,大多數不是復仇便是奪寶,而我們在《射鵰英雄傳》中卻看到,金庸不僅僅滿足於此,他還讓郭靖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開始拷問自己:“戰禍之慘,一至於斯。我為了報父親之仇,領兵來殺了這許多人。大汗為了要征服天下,殺人更多。可是千萬將士百姓卻又犯了甚麼罪孽,落得這般肝腦塗地,骨棄荒野?我破城為父報仇,卻害死了這許多人,到底該是不該?”

正是自郭靖的一段自問開始,金庸邁向更大的母題——天下國家。

用心靈的狂野編織出一代武俠神話,帶你走進金庸的成人童話!

而這條“天下國家”的主線貫穿“射鵰三部曲”始終,並最終匯聚在《鹿鼎記》裡,形成驚天一擊。

到了《神鵰俠侶》,金庸已經很明顯對儒家倫理綱常進行動搖,楊龍的男女大防成為那個時代的禁忌,個性與時代的對抗也成為他對儒家思考的一大疑惑,“企圖通過楊過這個角色,抒寫世間禮法習俗對人心靈和行為的拘束”,這正是金庸原話。

《倚天屠龍記》其實就是江湖和歷史的“記載”,由於侵略者的肆虐,神州陸沉,江湖兒女為了驅除韃虜費盡心血,終於將元人趕跑,恢復中華。這本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但我們看到,恢復中華的,並不是那個集儒家最光輝的領導形象於一身的張無忌,而是那個陰謀家(小說裡的)朱元璋。

不同於郭靖和楊過,張無忌是以儒家理想領導人的形象出現的。他不僅天資聰慧,而且外貌可喜,雖然性情優柔寡斷,可是作為領導人,他配得上“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讚譽。

可就是這樣一個最為符合儒家理想領導人的人物,最終卻敵不過朱元璋的暗算,這縱然有著金庸為歷史讓步的原因,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金庸在這一刻,開始真正懷疑儒家能否找到出路了。

世間少了一個大學問家,但多一位小說家,作為讀者,還是覺得賺了。

讀金庸小說,也是受傳統文化、古典文化的洗禮過程,單從人的名字和武功的名字都能和《道德經》《南華經》《易經》聯繫到一起。而主人公身上也凝聚著傳統精神,比如郭靖是儒家大俠、楊過是道家大俠、胡斐是墨家大俠、蕭峰是佛家大俠。可以說,金庸用故事和人物將傳統文化融匯其中,締造出哲學之美,看熱鬧有熱鬧,看學問有學問,讓人難以拒絕。

金庸是注重修改的,而且不是小改,是大改。連載版、三聯版、新修版都是不同的,每次修改都是費心費力。說實話,即便金庸不改,照樣可以賣個好價錢,尤其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何苦為難自己?但金庸就是要為難自己,而越到晚年越像是一個小說家了。

些改動讀者能接受,有些改動讀者不買賬,但擋不住老爺子一再修改的決心,甚至不惜毀掉讀者心目中形成已久的人設。

大到故事枝葉,小到一字一句,老爺子都親自操刀,15部小說共36卷,通讀完需要多長時間,一個老人家還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就憑這股子繡花精神,就值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