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網絡的「小戲骨」背後,是一羣孩子天真而又淳樸的堅持與努力

當我們還在不知所措的年紀,這群小戲骨已經翻拍了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這群小演員通過“演經典、學經典,演偶像、學偶像”巧妙地用“00後”小戲骨挑大樑,“小孩演大人”、“小孩演大劇”,充分表現了“萌娃新萌態”。小孩與小孩之間有天然親近感,以“小孩影響小孩”最有效,小戲骨對傳統文化的精彩表演,直接影響、帶動了小觀眾。

《小戲骨焦裕祿》、《小戲骨白蛇傳》 、《小戲骨花木蘭》、《小戲骨紅孩兒》 、《小戲骨劉三姐》等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的經典之作,小戲骨運用了現代拍攝手法,畫面比原作還要美麗動人,是對經典影視作品的致敬與提升,視覺衝擊力強,為傳播傳統文化拋出了一個“殺手鐧”,引爆了一顆“核武器”。

“黛玉進賈府,坐在花轎上,把簾子一掀,還真是讓人驚了一下,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說的大概就是如此吧”,一位觀眾在社交平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引爆網絡的“小戲骨”背後,是一群孩子天真而又淳樸的堅持與努力

多少人和她一樣,在這個秋天,被《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裡一群十多歲的孩子深深圈粉。

致敬87版紅樓夢,還原經典場景,小戲骨的主演人選與角色契合度極高,演技更是非常到位,林黛玉的清秀與小家碧玉,薛寶釵的端莊嫻雅,博學通達,王熙鳳的潑辣,賈元春的無奈,甚至賈母的慈悲與王夫人的守舊都被這群小朋友詮釋得可圈可點。

在拍攝《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團隊從“禮”做起,非常用心的請了專門的禮儀老師,來指導孩子們在劇中的各項儀態和形體,學習一些古代最基本的禮儀,以及古代詩詞歌賦。

先是喝茶,茶禮有緣,古已有之。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喝茶都是有禮可循的。

小演員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會先把茶杯輕輕拿起來,中指到小指三個手指託在茶杯底下,然後食指放在杯託的邊緣,往外輕輕地刮,把茶蓋外翻,一是可以擋住茶葉,還一個是擋住牙齒。喝的時候慢一點,有一種在品茶的感覺。然後是坐姿,坐姿跟人物身份很有關係的,身份越高貴,受的約束就越多,身體坐正同時眼神要平視前方,比如元春需要把皇妃的氣派給坐出來。

其次是學習行走禮,女孩子走路步履非常的小,不要左右看,不要瞪眼睛。為了保持行走的儀態,小戲骨們頭頂著書本一直練習。

小演員想要演好紅樓,還都需要鍛鍊氣質姿態,調整坐姿,培養古代禮儀知識。

而不管是從劇情還是畫面,都極大程度地還原了這部經典的作品。小到讀書人家中的孔子畫像和青花瓷瓶,許仕林的梨花木傳世娃娃床、原色細棉大衣,大到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滔天巨浪、蛇形真身特效,在這部翻拍版的《白蛇傳》中都一一還原。

除了還原度高,小戲骨們的演技都贊到爆,表情到位,演繹傳神,精湛的演技簡直玩爆娛樂圈的面癱小鮮肉小花旦們,看到這群還在童年的小朋友們已經在演繹我們童年時的經典大劇,簡直潸然淚下。

引爆網絡的“小戲骨”背後,是一群孩子天真而又淳樸的堅持與努力

小白娘子飾演者陶奕希在小戲骨《白蛇傳》中,不但扮相有味道,而且唱得了黃梅戲,演得好哭戲打戲,爆棚的演技徹底折服了80後和90後,讓抱著看熱鬧心態的吃瓜群眾紛紛泣而入戲。網友們紛紛感嘆白娘子的演技、唱腔、顏值統統在線。

引爆網絡的“小戲骨”背後,是一群孩子天真而又淳樸的堅持與努力

能夠將白娘子演繹得活靈活現,少不了舞蹈功底的積累。陶奕希四歲多開始接受專業的民族舞訓練,五歲轉為街舞爵士舞,曾獲得各種舞蹈比賽的冠軍。肢體語言生動靈活,難怪能將白娘子或嫵媚或典雅的形象刻畫到位。

很多人都覺得童星不過是玩票性質的,其實不然,她們同樣要承受許多連成年人都未必能經受的壓力。演員選拔時激烈的競爭、拍戲時艱苦的環境、造型化妝對肌膚的摧殘......絲毫不會因為他們是小朋友而手下留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