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獻之:爲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王羲之,字逸少,山東琅琊臨沂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曾任右將軍,故又稱“王右軍”。

他的書法“翩若遊鴻,宛若游龍”,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獻之,字子敬,也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在書法史上,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蘭亭集序(資料圖)

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名字都有一個“之”字?一般認為避諱在中國周代就有了,如《齊東野語》雲:“至周始諱。”

通常來說避諱是對君王或尊長表示尊敬的一種方法,為了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長之名而以其他字眼或方式代替,名號不避諱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禮法社會是很難想象的。

說文解字》雲:“諱,忌也。”因而避諱是忌諱在語言運用中的一種表現,不避諱,等於犯了大忌。

晉書》中《王羲之傳附子王凝之傳》還記載: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名字中都帶有一個“之”字,例如王獻之、王凝之、王微之等,不僅限於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我們還可以舉出其他例子,如祖沖之和其祖父祖臺之也是如此。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之”:天師道信養的標誌符號

也許我們會認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精神上最自由、個性上極解放的時代,特別是經過崇奉“清談”的魏晉玄學,出現“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阮籍、嵇康等名士後更是如此,故王氏父子不避諱是此自由風氣的表現。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近代史學家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作了解釋。陳先生在考察寇謙之家族的時候發現,“之”字在史料中的記載,有時候出現,有時候又不用。

以前的史學家一般認為,少了“之”字,是記載的脫漏現象所致。但陳先生認為,“之”字並非脫漏。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其宗教信仰,與佛教的“曇”、“法”相類。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王羲之(資料圖)

東漢六朝人取名都沿襲春秋公羊傳中“譏二名,非禮也”的用法,嚴令大家起名都要起單名,影響甚至延及匈奴,王莽復古更是如此。所以在王莽之後的那段時間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名,如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孫權等。

六朝上族最重家諱,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不避“之”諱,而不以為嫌疑,表明此“之”字,是王氏家族信仰天師道的符號。

琅琊:兩晉天師道的傳播中心

其實南北朝很多家族都有天師道的信仰,他們的家族都是因為張魯五斗米道被曹操打敗之後,被遷到中原地帶的。東漢末年的張魯在漢中地區傳播的五斗米道,即之後的天師道,發展出數十萬眾教徒。

三國時期道教勢力很大,信徒眾多。曹操就把張魯和他的子孫統統帶到了許昌,包括張魯手下這些大將,這些家族統統分化到全國各地,如寇謙之家族被遷到河南,王羲之家族被遷到山東,祖沖之家族被遷到南陽,他們的祖先都是從漢中被曹操遷到全國各地的。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天師道祖師張道陵(資料圖)

而到了西晉時期,道教已經深入了上層階級,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篤信天師道,究其原因,陳寅恪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中指出這是王氏家族的“家世遺傳”。

陶弘景在《真誥·闡幽微

》中雲:“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雲事已散。”也能體現王羲之對天師道教虔誠的態度。

而西晉琅琊處在東部濱海一帶,在兩晉時期已經成為天師道的一個傳播中心。因此,琅琊王氏家族必定深受天師道教的影響。

書法:超然自逸的人生點畫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臻於化境”的高度。從魏晉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師道的“家世遺傳”和王羲之書法強調書、道合一的藝術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飾的書法風格,與其信奉天師道有很大的關係。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臻於化境(資料圖)

在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非常注重符籙的書寫,因為道教的神符本身既是一種內習相傳的法術,也是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許慎《說文》中說:“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對天師道教篤信的王羲之必定深諳此道,他在《白雲先生書訣》中提到:“天台綠真謂予曰,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

可見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結合起來,使其書法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當時人們爭相畫符、寫經,藉此表達對道教的虔誠,世傳王羲之就曾寫過多部《黃庭經》等道教經文。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藝術(資料圖)

王羲之、王獻之: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取得的極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道教素養。不僅如此,唐代的虞世南、李邕、張旭和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等人的書法藝術,也都從道教那裡得到啟發。他們將老莊哲學中領悟出的自然無為的精神,完美地融入了書法藝術之中,在點畫之間自由地揮灑出超然物外的人生。

與此同時,我們也敬佩陳寅恪先生在習以為常的眾多文獻中,見人之所未能見,發人之所未能發,是百世所罕見的史學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