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經典1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左傳》,是左丘明為《春秋》所作的傳(傳:解說經義的文字),全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左傳》既是經書,又是史書。因它解釋《春秋》,被後世列為“十三經”之一,本就是一部經學著作;又因它是以具體而豐滿的史實來解釋經義的,並非空洞的說理,所以也是一部史學名著,以魯國國君的順序編年,主要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其中記載了很多言論,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左傳》經典1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不義之事做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語出鄭武公,其弟共叔段僭越本分,意圖謀反。有人勸武公早處理,武公出此言以對。果然,共叔段叛亂不得民心,最終失敗被殺。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第一次擊鼓會大大增加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不會激起士氣了。

曹劌對魯莊公論述對齊的對策時所說,“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即因此而來。

有些事需要有鼓一股勁,一氣呵成,做得乾脆利落,拖泥帶水則難成事。

無德而祿,殃也。——《左·閔公二年》

沒有德行卻享受俸祿,是禍。以德配位,才能安心地享受回報。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面頰(輔)和牙床骨(車)互相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晉國想借道虞國去伐虢國,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答應,用兩個比喻說明虞國和虢國兩國互相依存的關係,晉國滅虢國後虞國也將陷入危險。

事物普遍存在著聯繫,凡事不能自閉於一隅,不宜只看見自己的利益,也要顧及與自己利害相關的人和事物。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誰能沒有過失?有了過失能改正,那再好不過了。

《論語》中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月有陰晴圓缺,人無完人。犯錯並非大恥,能夠正視錯誤、承認錯誤,知錯能改,也是良好的德行。

《左傳》經典1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臨禍忘憂,憂必及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災禍和幸福沒有定數,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將要面臨災禍時還不擔心,憂患一定快要逼近。

不要抱怨命運之不公,痛苦或幸福都與自己之作為密切相關,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尚書》說:“處在安全之中想著可能的危險境遇。”能想到就會有準備,有準備就不用擔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居安思危,才能享國長久,才能保身避害。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國家興盛時,(統治者)看待平民百姓像對傷者一樣愛護,這是國之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卑微,這是國之。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者對人民的態度,決定著國之興衰。

鬼神非人實親,維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鬼神不是親近哪個特定的人,而是親近有德之人。古時雖有祭祀,但古人並不非全然迷信鬼神,而是將它與人事密切聯繫起來。更強調人自身德行的重要。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眾人之怒不能犯,個人專權之慾難成。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以一人之力與天下人相違,必然無好下場。

《左傳》經典10句: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